<p class="ql-block"> 周浦美术馆,在周浦公园内。那现代建筑风格的艺术馆映入眼帘,它外观简约而大气,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默默诉说着艺术的深邃。美术馆门前有名人名家的塑像,它是周浦镇文化艺术的汇聚地,与周浦镇浓厚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也是那些名人名家精神的汇聚之所。</p> <p class="ql-block">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文艺评论家。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早年经历:1908年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渔潭乡,幼年丧父,母亲家教甚严。1919年入周浦镇小学,后转往上海市南洋中学附属小学,1921年考入上海教会学校徐汇公学,1924年因反宗教迷信言论被开除,考入上海市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后又辍学。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1927年赴法留学,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p><p class="ql-block"> 1931年秋归国后至1933年9月,在上海美专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兼任美术史与法文教授。1933年9月辞职,此后主要从事翻译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闭门不出,翻译出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抗战胜利后,参与民主运动,与周旭良合编《新语》半月刊。</p><p class="ql-block"> 1958年被扣上“右派”帽子,1961年平反。1966年“文革”开始后,遭到残酷迫害,9月3日与夫人朱梅馥在家中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 自1929年开始翻译活动,共计译著三十四部,五百余万字,涵盖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等法国名家名著,其“神似说”为中国翻译界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指导。</p><p class="ql-block"> 撰写了大量关于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和著作,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见解独到、分析深刻,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 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的教育理念通过《傅雷家书》得到广泛传播,提供了一套基于人格独立与因材施教的教育范本。</p> <p class="ql-block"> 姚养怡是南社诗人、书法家、上海文史馆馆员,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养怡是上海周浦人,出生于姚氏家族,是第20代传人,姚家在当地颇具影响力,有“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对中国文史、古典诗词造诣精深,创作古诗词逾千首。</p><p class="ql-block"> 热衷于搜集地方掌故,长期致力于南汇地区和周浦地方志编写,编纂有《周浦南荫堂姚氏丛刊》《周浦姚氏家乘杂咏》等,所辑稿本有《周浦掌故丛钞》《周浦文献》《周浦小志》《永定寺小志》《养怡文稿》(四卷)等20余种。</p><p class="ql-block"> 作为书法家,其书法作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从他的毛笔信札等作品中可领略到其书法风格。</p> <p class="ql-block"> 王震于1867年出生在上海周浦,祖籍浙江吴兴,法名觉器。他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与任颐、吴昌硕友善,在书画领域造诣深厚。</p><p class="ql-block"> 擅画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擅佛像,其绘画题材广泛,风格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人物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 笔调开张豁达,点画爽辣恣肆,提按顿挫抑扬起伏,节奏强烈。</p><p class="ql-block"> 王震是上海著名的实业家,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他是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为赈灾、救济贫困等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早年任商务买办,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p> <p class="ql-block"> 苏局仙(1882年1月1日-1991年12月30日),名裕国,字局仙,以字行,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是晚清末科秀才,中国著名书法家、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苏局仙中秀才后,科举制度废除,便放弃仕途,潜心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下沙、周浦、三林等地的私塾、小学、中学任教,执教46年,弟子超过三千,著名翻译家傅雷、画家周方白等都是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苏局仙早年学颜真卿、柳公权和苏轼的楷书,后专攻王羲之《兰亭序》。其字善用逆锋,笔画饱满浑实,骨肉匀称,锋芒内敛,结字以横取势,疏阔而略扁,古朴道劲,动有资,法度严谨。</p><p class="ql-block"> 1979年,苏局仙以97岁高龄参加《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荣获一等奖。1982年,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和市文史馆联合为其举办百岁大庆书画展览。他还于1980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翌年被推荐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p><p class="ql-block"> 苏局仙热爱诗词创作,数十年间写成近一万首诗稿,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但他并未停止创作,近二十年又写下万余首,汇成《蓼莪居诗集》《水石居杂缀》《东湖山庄百九诗集》《水石居诗抄》等数十本诗集。</p><p class="ql-block"> 1985年,苏局仙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被誉为“上海市第一老人”。他的事迹被《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收录入典,在书法界与孙墨佛并称,有“北孙南苏”“南仙北佛”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张南冥(1912-1997),字隽波,号天池,江苏徐州邳县耿埠村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早年毕业于东海师范,后深造于上海美专,师从诸闻韵、潘天寿、汪声远、许征白、谢公展等名家。</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在徐州中学任教。徐州解放前夕,移居上海,先后在周浦中学、南汇县中学任教,教授美术和语文。</p><p class="ql-block"> 擅长山水画和花卉画,兼擅书法,尤精于诗词,留下了《西行吟草》和《晴晚阁诗草》等著作。1948年,作品参加南京举办的胜利后第一届全国美展。1956年,作品《太华剪影》参加南京美展,得到傅抱石的赞赏与评论。1981年“南汇书画会”成立,张南冥任副会长,积极组织开展南汇书画活动,并参加上海、江苏等地画展。</p> <p class="ql-block"> 康则之(1924—2011)是一位对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1940-1942年,求学于因抗日战争而迁移至上海的苏州美专西画系,1942-1944年,转至重庆国立艺专油画系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 曾先后任重庆四维小学美术教员、昆明南箐中学美术教员、上海复旦附中美术教师、新场乐育中学英语及语文教师兼副教导主任、周浦中学语文教师、下沙中学美术教师等,从教40多年。</p><p class="ql-block"> 书法习魏碑而有创新,风骨刚健、虚实映带,章法严整。绘画尤擅大幅油画,1958年所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占据周浦汽车站整幅外墙,为周浦镇首幅大型作品。还为1959年“南汇县10年伟大成就展览会”绘制大幅及各种尺寸图画百余件,1962年筹办“上海市农业中学展览会”作图近百件。</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任南汇区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任周浦镇、康桥镇书画协会顾问,捐献书画义卖以救济孤老贫病者。作品多次参加市内外展览,著作有《康则之书画作品集》。</p><p class="ql-block"> 曾先后获得普陀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普陀区园丁奖。作品为中外爱好者收藏,传略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家档案》《中国文艺名家传略辞典》《世界人物辞海》等辞书。</p> <p class="ql-block"> 唐炼百(1913~1993),名刚,字柔盦,别署劲松庐主,斋号抱霜轩、劲松庐。以下是关于他的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自幼喜习金石书画,初习欧、颜,后受其兄唐起一影响转写石鼓文字。17岁工作于上海市区,与邓散木、白蕉、唐云、来楚生、钱君陶、陆俨少等交往甚密,亦师亦友,获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擅多种书体,作品浑厚遒劲,气势纵横。篆刻则摹秦掺汉,深入浅出,老辣古朴。作品多次入选上海市书法篆刻展、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和中日书法篆刻交流展等,并发表于上海和国内外报刊。亦作国画,喜写兰、竹。</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职工书法协会理事,上海南汇书画会理事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南汇县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1988年参加中国致公党。</p><p class="ql-block"> 1947年《美术年鉴》和1987年《中国印学年表》均收录其简传。其作品及其传记还先后入录《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墨宝集》《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等。自编印稿《享帚集》28卷,199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唐炼百印稿》。</p> <p class="ql-block"> 唐遵之(1924—2009)是一位著名的香港摄影家,出生于上海浦东周浦镇。</p><p class="ql-block"> 在大哥唐起一、四哥唐炼百(都是金石、书法家)的影响下,自幼喜欢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p><p class="ql-block"> 1948年受公司派遣到香港工作,工余时间迷上艺术摄影。1954年成为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其作品不少佳作在五大洲展出获奖。</p><p class="ql-block"> 1955年秋天拍摄的《妈妈,到那边去》是其成名作。该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展,1957年刊登于五月号《人民画报》扉页,1961年参加莫斯科艺术摄影展获银奖。此外,还有《大千先生》《捕鱼的人儿》《竹》《群趣》《梅花先报一枝春》等作品。</p><p class="ql-block"> 2007年初夏回归故里,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南汇摄影家协会授予他“优秀巨人奖”,南汇电视台以《游子的归来》为题作了专题访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