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如今,照相早已是司空见惯平常小事,照片展示也有多种方式,不但有精美的相册,更有电脑硬盘的海量存储,玻璃相框也从居家墙上消失,但相框的记忆却是永恒,一个相框就是一部家族史,浓缩着家族曾经的温馨和荣耀,望见它,就感觉有人在关注,有人在期盼,有人在鼓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不再悬挂玻璃相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倘若您是一位50岁以上的读者,相信一定记得当年居家中这样一个颇有些意思的场面:在城市的大部或农村中的一些略为殷实的家庭,客厅或堂屋里的墙上,都会悬挂着一个或数个玻璃框,里面布满了规格不一的各种相片,每个相框大约有0.5平方米左右。大大小小的照片满满当当,全是主人的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照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很多人是舍不得花钱去照相的,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照过相。谁家的相框里相片放的多,说明谁家经济相对富裕些,因为日子过得紧绑绑的人家,是不会去城里照相馆照相的。但凡值得庆贺的大事情,如结婚生子、入学毕业、参军工作、过年团聚等重要时候,人们都喜欢去照相馆拍照留念的,每张照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那寥寥几张的珍贵照片都会被 “框”在相框里,挂到墙上,算是居家里一个抢眼的物件。</p><p class="ql-block"> 相框前层镶有玻璃,后面用三合板或木粉板和着,在木版的外四周用鞋 钉紧贴着板面别在相框的里框边,与前层玻璃卡 紧,固定住里面密密麻麻的照片,玻璃和护板之 间夹有白纸或报纸,用于摆布规格不同、大小不 一的照片 ;横版的、竖版的或方形的 ;黑白的, 彩色的(先前是人工上色,后来是彩色照片)随空而布、满满当当,是家中的亮点。当时谁家相 框挂得多、放的照片多,说明谁家日子过的好、 人缘好,人气旺 ;那时有闲钱的才舍得照相,关 系密切的才会给(要)相片。</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串门时,客人一脚迈进堂屋,首先就会被那几个相框所吸引,进屋寒暄几句之后,就好奇地站在相框前,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端详着相框里每张照片,瞅瞅这个,望望那个,尤其是女人孩子,还不时用手指指点点。一般情况下,客人们都是独自欣赏,但碰上心情好又喜欢张扬的女主人时,她们或许会放下手中活计,很自豪地充当一会“解说员”,一张张地为客人讲解着与照片有关的趣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欣赏主人家的相框,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情。记得我一次去一位朋友家做客,进门后自然驻足于相框前欣赏,此时口齿伶俐的女主人,见我看的投入,便用一种自豪的语气开始给我介绍起来:“那是孩子的叔爷爷,在北京的一个工厂做会计;这是一个没出五服的堂兄,正在省里的文化厅当处长;这个是我侄子,在海南岛的海军当雷达兵。”早先的人照相,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摆出一本正经的架势,神情相当严肃。挨着会计一起照相的,是一位身着时髦短裙的少妇。“这是俺那二丫头,在城里上班,对象是银行的,去年出差去了北京,这是她在天安门前的留影”,她兴致勃勃不停地介绍着。一般家庭中悬挂的照片,主要是家庭中的成员或亲戚,多为正规的照相馆产生的照片,其中,穿军装的照片最多,这主要是当年亲人们,有机会出远门的人不多,出去当兵是主渠道,寄回家的照片自然也多。他们家也不例外,从打绑腿的八路军到戴大檐帽的解放军及穿六五式军装现代军人,跨越几个时代,但军人的气质不因服装的改变而变化,那些棒小伙子,一个个神气活现。只需片刻,我便和照片上的人们熟了。上面的人像是有了表情,动了腿脚,渐渐从相框里走下来,和你围坐在一起攀谈,温馨的如同一大家人挤坐在一起,亲密得不行。我也曾欣赏过只有一种格式的相框,彼时我到一位志愿军老兵家喝茶。老汉是单身,陪伴他的,是一条黑白花的小狗,和墙上两个大相框。老人一个一个给我介绍照片上的人物:一群年轻帅气的志愿军战士。这个调皮眨眼睛的叫二柱子,那个抱着苏式冲锋枪的是俺堂兄弟。一个村出去的,就我一个活着回来,全牺牲啦。老人平静地说着,一生的沧桑都在脸上定格,也像一幅照片。</p><p class="ql-block"> 如今,照相早已是司空见惯平常小事,照片展示也有多种方式,不但有精美的相册,更有电脑硬盘的海量存储,玻璃相框也从居家墙上消失,但相框的记忆却是永恒,一个相框就是一部家族史,浓缩着家族曾经的温馨和荣耀,望见它,就感觉有人在关注,有人在期盼,有人在鼓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