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观山海】汶上朱庄

陈新她爹

<p class="ql-block">【冀鲁观山海】汶上朱庄</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初仕中都宰。行之一年,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则之。孔子任中都宰,无论在孔子的生平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中都,是孔子的首仕之地,是他政治思想的试验田,更是儒家思想传播全世界的成形地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中都故地,在今汶上次丘镇朱庄、湖口一带,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等建筑遗址。来汶上,觅圣迹,感先贤遗风。出次邱镇不远,平展的土地上冬小麦藏着生意,县道旁一座牌楼,写着朱家庄村,过牌楼里许,就是朱庄。乍一看,也就齐鲁大地一普通寻常的小村庄,甚至没有一棵古槐古柏什么的让你可以凭籍着怀古。但就是这片平常的土地,有着不平常的过去。2500年前,孔子在这里施政、讲学之余,汶水河畔,马踏湖边,从今天朱庄的讲书堂遗址到到钓鱼台遗址1000多米,就留下了堂墩、夹沟,三尖子,龟卧坑,船路,东堤湾,官路,子树怀(槐)、草地,潭坑、南(难)路口等10多个和孔子有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里,望着汶水滔滔远逝,孔子发出了那响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天空的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叹的两千多年后,又一个伟人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余,信口说道:“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这一叹一曰,超越时间,所谓万古同一情怀:不是感时伤势,而是追求圣人之道、追求真理要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向前,是后浪推前浪、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的执着与努力,你看到的,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时代弄潮人。也就是在这里,鲁定公把孔子调回鲁都曲阜任司寇,离任时,中都百姓倾城相送、依依惜别。孔子脱下脚上穿的一只靴子,说:“留下这只靴子,代表我永远立足中都。大家既然拥戴我追随我,就沿着我指引的路坚定的走下去吧!”后来中都人们在城东门楼上专门修建了一层楼阁,供放这只的靴子,又叫“夫子屐”。这是后来清官离任脱靴留靴美举的始创。</p><p class="ql-block"> 孔子宰中都一千八百年后,宋代大儒朱熹后裔的一支从徽州婺源辗转来到中都马踏湖畔,结庐而居。明永乐年间朱氏昌盛公又率族迁至孔子钓鱼台侧,更名朱家庄。几百年来,朱家庄村民“仰先师之圣德,沐孔子之圣泽,承儒学之传道,育后代之子孙”,还特地将孔子垂钓纪念处碑亭、孔子讲堂圣泽书院绘图载于《朱氏宗谱》。孔子钓鱼台纪念碑边款有题词:“瞻彼崔嵬,草色迷离,茫茫苍苍,风雨不移;陵谷改变。坯土特奇,与舞云埒,芳踪永垂。”孔子曾经曰:“君子之德风”,孔子的思想、行为,正如骀荡的春风,影响着、感化着一代代朱家人、汶上人、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朱村人新修了讲书堂,钓鱼台亭也纳入计划中。可一个几百口人的小村子没有财力恢复其盛的,只好在村里墙壁上绘图,讲述这片土地上关于孔子的故事。我想,孔子在齐鲁大地留下的圣迹,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触破的边际底线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一个最起码的道德诉求、一个世人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仁——一个人心里有自己,同时也有他人、有大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