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在涿鹿》第三部彩插 诗·书及作者介绍之六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肯付炽情歌盛世</p><p class="ql-block"> 侯弟江诗 朱胜利书</p><p class="ql-block">千里桑干一带黄,</p><p class="ql-block">古今人事两茫茫。</p><p class="ql-block">梆敲锣响皆仙韵,</p><p class="ql-block">梦绕魂牵是故乡。</p><p class="ql-block">肯付炽情歌盛世,</p><p class="ql-block">恐将新曲赋离殇。</p><p class="ql-block">三年心血凝巨著,</p><p class="ql-block">鹿野传名霍三郎。</p><p class="ql-block"> 再贺霍汉清先生《山西梆子在涿鹿》第三部付梓 ,甲辰秋,胜利</p> <p class="ql-block">  诗词作者简介:侯弟江,1971年8月出生,中专文化,企业下岗人员。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尤喜诗词楹联、民俗民间文化。近年来致力于涿鹿民俗和历史文化研究,散文作品《山村过大年》获2016年河北省春节习俗调研征文一等奖。《呜咽的桑干河》获2017年河北省文联、省民协故事征文优秀奖。《台子山见证》获2021年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红色记忆”新故事创作征文优秀奖。参与主编涿鹿第一部乡镇史志《魅力武家沟镇》一书,所执笔《陶乡东窑沟》成为涿鹿县职教中心乡村旅游文化教材。现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学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学会会员、涿鹿分会副会长,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会员、涿鹿县楹联学会理事,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武家沟分会会长,涿鹿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书法作者简介:朱胜利,1970年出生于涿鹿县六堡村,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涿鹿分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初学怀素、王铎,后学鲁公、米芾、杨维桢、二王。朱胜利坚持师古不泥古,能者皆为师,一边研读历代论书著作,汲取前人论书精粹,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书艺境界,一边临摹历代名碑帖,汲取古人运笔技巧,体悟用墨之道。 2013年,朱胜利的书法作品在3万多件征稿中脱颖而出,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随后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入展,并取得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格。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  《山西梆子在涿鹿》简介</p><p class="ql-block"> 《山西梆子在涿鹿》分为(一、二、三)三册,共计118万字。其中:第一、第二两部2022年5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70万字;第三部2025年初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48万字。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经销。</p><p class="ql-block"> 《山西梆子在涿鹿》以涿鹿戏剧发展史为主线,以戏台、戏班、人物等为载体,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山西梆子在涿鹿县近150年的历史沿革。三部书共分为:涿鹿戏剧简史、早年名伶、今朝群芳、早年戏班、现今团社、幕后群英、古戏台、新戏台、戏里戏外、晋剧情缘、谈古论今话梨园、戏迷天地、人物访谈、图说新云、新云旧事、戏台拾遗、戏苑杂谈、梨园钩沉、专家评说等二十个章节。记录了涿鹿古今演出团体52个,晋剧音乐世家1个,演员47位,幕后人物20名,戏迷200多名;记录了曾在涿鹿献艺山西、内蒙古籍及本土演员和涿鹿籍在外献艺的知名演员200多名,鼓师、琴师等30多名;列举了明清以来各种剧目680多部;收录了涿鹿古戏台67座,新戏台93座,戏台题壁90多条文,插图1800多幅。全书四色彩印,图文并茂。</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霍汉清,男,汉族,1956年1月出生,祖籍河北省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小学文化,经济师职称。197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涿鹿县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总公司6604管理处和中石化张家口石油分公司,2016年1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11岁辍学务农13年,编苇席,育良种,精通农业种植。1987年7月通过河北省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p><p class="ql-block"> 现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涿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涿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涿鹿县晋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县苇席编织非遗传承人。2020年6月,被中共涿鹿县委、涿鹿县人民政府授予涿鹿县第一批“涿鹿工匠”称号。</p><p class="ql-block"> 为了留住乡土文化根脉,走进全县300多个村庄,走访上千名历史知情者,记录下全县城乡绝大多数的古树、古庙、古戏台,拍摄了数万张图片,先后出版《溪源记忆》《在溪源村的日子里》《山西梆子在涿鹿》(一、二)《情系中石化》《记忆中的涿鹿城》等五部作品。被誉为“乡土文化的守护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