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午,沿波罗的海里加湾,从里加去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到300公里的行程,一路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树下的小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宁静的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点中途休息时到达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夏都-帕尔努,迷人的帕尔努海滩,那里有温润的海水和特有的白沙滩,是夏季欧洲人度假的首选之地。每年夏天爱沙尼亚人都会在这里举行帕尔努国际纪录片和人类学电影节。也有为纪念受人尊崇的爱沙尼亚作曲家Raimond Valgre而举行的音乐节,许多人喜欢他忧郁的歌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时没有赶上这些节日,海边只有几个散步的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时爱沙尼亚已近黄昏,我们正赏着蓝天白云,瞬间落日跌入云层,似一颗金球被云朵包裹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霞光隐退,乌云汹涌,</span>突然金光从云隙间喷薄而出,海天一片辉煌,留下落幕前最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直到走过帕尔努河,夕阳还在云中徘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途中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霞中的原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塔林时,已是满城灯火,老城以璀璨的夜景迎接我们,穿过建于14世纪的爱沙尼亚之门-维鲁门,便走进一个中世纪的童话王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维鲁门里即是花市,买花的人、公交车里下班的乘客、快递小哥…… 让我这外乡人看着很是温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们开启了游览。塔林老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孤独星球》曾将它誉为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旅游地之一。这些天走过波罗的海东岸三国感觉他们多舛的命运极为相似,数百年来战火此起彼伏或者同时燃烧,然后被加入苏联,半个世纪后,才先后获得独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加、塔林两个首都城市则像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命运有许多相同。历史上,同被多次进攻、洗劫、毁灭、掠夺。只是地理位置略有不同。虽然同在海边,里加躲在海湾深处,而塔林却与芬兰湾对面的赫尔辛基,守在俄罗斯舰队出入波罗的海的必经之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早上,连空气都是湿漉漉的清新感觉,虽然没有阳光给这些多彩的建筑镀上金色,但阴郁天空下的古城更有中世纪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胖玛格丽特的堡垒,现在是爱沙尼亚的海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通往老城的路上,远远地看到树木掩映中的教堂、城堡,如俄罗斯画家阿尔伯特·布雷多的画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塔林所在地区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类定居的痕迹,但现代城市的雏形却是到了10-11世纪才形成,与里加的形成时间差不多少。1154年塔林首见记载,这时已到了我国的南宋时期。当时爱沙尼亚原住民在此建立了一个名为“林达尼塞”的木质要塞。</p><p class="ql-block"> 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率军占领这里,命名为“雷瓦尔”,并建立了第一所教堂,修建了托姆比亚城堡,作为丹麦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统治中心。塔林一词即由此而来,意为“丹麦的城堡”。由汉语译出的塔林(Tallinn)是音译,却完美地表达了意译的内容。因为塔林老城历史上曾有46座塔楼,如今还有20座,对于这座小城,的确可称为“塔林”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丹麦史诗中,曾记载了它与爱沙尼亚的这场战争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面国旗的故事。那可是影响了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等国旗设计的一面旗帜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条顿骑士团于13世纪20年代后期从丹麦人那里接了塔林,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城市的防御和商业发展,使其成为汉萨同盟的重要成员。在波罗的海几国中不断遇到汉萨同盟一词,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汉萨,德文意为公所或会馆。汉萨同盟即是德意志商业同盟,是12-13世纪中欧和北欧商人行会和集镇组成的商业与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15世纪左右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有近200个。1370年战胜丹麦后,以其雄厚的实力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存世500余年,于1669年解体。70多年前德国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Lufthansa)即以汉萨同盟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加入汉萨同盟的塔林成为连接北欧与俄罗斯的重要贸易枢纽,兼具战略地位与贸易功能的港口位置吸引了德国、瑞典的商人与工匠,形成了保存至今的老城区。这是东、北欧唯一一座还保持着中世纪外貌和格调被誉为“中世纪活化石”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世纪条顿骑士团时期老城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坐落在一座海拔50米左右的石灰岩山丘上,这是全城的制高点,名为托姆比亚山,又叫座堂山。当初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聚集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上城的东部向上走去,直到库图莎观景台,在这里整个下城尽收眼底,教堂、塔楼、大海,塔林之美,美不胜收。据说这是拍摄塔林天际线与看落日最经典的角度,但此时是上午9点多,又是阴天,于是拍下了这样一些与经典风格迥异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被彩色房子簇拥着的是圣·尼古拉教堂,这是一座始建于13世纪的教堂。二战中被苏联炸毁一部分,恢复后用作美术馆和音乐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顶上这座很抢眼的白色教堂,是</span>日耳曼人于13世纪建造的基督教圣母主教座堂,这是爱沙尼亚最古老的教堂,也是17世纪大火后,座堂山上唯一幸存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圣母主教座堂最初是一座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1561年改属路德宗。主体建筑成于13世纪,巴洛克式塔顶则是18世纪添加的。因为不断翻修和重建,教堂展现了混合式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它曾是爱沙尼亚德国贵族上流社会的教堂,里面有大型祭坛,墙壁挂满徽章、纪念牌和勋章,另外教堂中还安葬了多位历史人物,除了沙俄、瑞典的将领还有沙皇俄国任用的一些苏格兰裔将军们也埋葬于此。</p><p class="ql-block"> 曾在圣彼得堡的喀山圣母大教堂前看到过库图佐夫与巴克莱·德托利两位反法同盟俄军主帅的雕像。后来库图佐夫埋进喀山圣母大教堂,而苏格兰贵族后裔的巴克莱·德托利由于信奉天主教无法葬入东正教大教堂,就葬在这座教堂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丹麦、波兰、瑞典、德国、俄罗斯占领塔林后各自为其命名,直到俄罗斯占领200多年后,爱沙尼亚才于191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获独立,历经几百年战火的“塔林”终于涅磐重生,</span>恢复了久违的“塔林”之名。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丹麦时期的历史遗迹至今仍是塔林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pan>爱沙尼亚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 然而短暂的独立后,二战中德国与苏联又在此摆开战场,德国击沉苏联停泊在爱沙尼亚海域的62艘舰船,苏联又以密集轰炸塔林反击,使老城损失严重。有些人在别人家里动手打架没有一点儿顾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劫后余生的爱沙尼亚再次复国后,塔林重新成为首都。并且迅速摆脱苏联重工业模式,转向信息技术和金融业。Skype等企业的崛起使其成为“波罗的海硅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上的托姆比亚城堡,又叫座堂山城堡,建造于中世纪,800年来无论哪国军队占领塔林,托姆比亚城堡总是被用作权力的象征,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爱沙尼亚国会大厦即是托姆比亚城堡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时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大帝所建。粉色的巴洛克式立面,高耸于老城的边缘。高46米的赫曼塔,紧依它的旁边,是托姆比亚城堡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爱沙尼亚国会大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上还有建于1900年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从它的建筑与十字架便可看出这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它以13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涅夫斯基曾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在冰上之战打败十字军立窝尼亚骑士团,并且击退了欧洲一系列侵略者,阻止了蒙古征服者,保持了俄罗斯的统一。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为圣徒,1942年被苏联尊为民族英雄,2008年被俄罗斯民众评为“最伟大的俄罗斯人”。</p><p class="ql-block"> 它是塔林最大、最高的圆顶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许多爱沙尼亚人厌恶这座教堂,因为它曾标志着俄罗斯的统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没走多远,来到托姆比亚山北面的帕特库里观景台,这里可以俯瞰到下城区的最高教堂-圣奥拉夫教堂、城堡及远处的大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之前听到有人说塔林如童话般的世界,还不以为然,今天看到这般景色,真的可以和丹麦新港媲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多跑了几步进了一个城门洞,里面竟是丹麦国王花园,这里丝毫没有皇家贵族雍容华贵的气息,却有无尽的沧桑感,让你看到800年前丹麦王的威严。匆忙中拍了几张似乎与皇家花园不相干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丹麦国王花园里有几尊青铜修士塑像, 分别各站一处,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袍拖地,戴着尖顶风帽,细看</span>风帽里竟没有头像!据说是丹麦国王下令塑造的,那应该有些高深的寓意吧!我想:是表达信仰超越肉体,不需要有头有脸的凡体承载?还是在体现中世纪欧洲宗教艺术中,刻意模糊面部特征,以之消泯个人崇拜?不得其解,回来上网一查,我想多了!丹麦国王花园入口旁边有一座优美的尖顶方形塔,被称为“少女塔”,一个美丽的名字,实际上却是当年关押妓女的监狱,不断有死囚显灵闹鬼的故事从那里传出,这几尊无头修士雕塑即是用来镇鬼的。国王也未能免俗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优美的尖顶方形塔即是“少女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上城下来,沿小街巷走进下城。原来这里老街的路面也以蜿蜒的鹅卵石小径著称,光滑圆润,似乎比里加的还漂亮。这些路面不仅是中世纪风貌的象征,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城是当年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教堂、城墙,这些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还有拉科雅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这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完整保存的中世纪市政厅建筑,始<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4世纪,</span>眼前是1404年完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东墙上的风向标,竖立于162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楼檐下的滴水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内部装饰有许多历史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所罗门审判故事”的挂毯,曾在网上看到过,典雅又华美。文艺复兴时期,挂毯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16世纪的塔林是一个富裕的新兴城镇,这是1547年他们以20匹好马的价格购买的挂毯。如今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套挂毯幸存者甚少,这里的几幅都是复制品,原件在塔林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世纪欧洲,市政厅是行政与司法中心,</span>挂毯故事取自圣经故事《列王纪上》,讲述了所罗门王以智慧裁决两名妇女争夺婴儿归属的经典案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彰显市政官员对公正司法的承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市政厅对面有着580多年历史的古老药房。我们去时没有开门,只拍下了它的老楼与墙上的药徽。</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药房是欧洲最古老的药房,没有之一,如今既是博物馆,也还是药房。从时间上看,药房存在的时间相当于我国明朝时期广泛设立的官办药房“惠民药局”时,可惜当时覆盖两京(北京、南京)及各府、州、县的药房,没有一处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条蛇缠绕高脚杯的图标是药店的标识,</span>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的药店开始使用蛇的标志为药徽,<span style="font-size:18px;">含义与古希腊神话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从市政厅广场出来,开始了自由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出老城,进入新城,突然觉得很轻松。原来历史不仅是厚重的,也是沉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拍下了新城的老屋、新楼,街道、广场,尤其是行人:老人、青年、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乘车去海港,今晚要坐船再回北欧,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