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14700</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徐维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香岁月里的知青老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一笔书写的“岁月静好”四个大字。每次看到它,思绪总会飘向那位赠予我这份珍贵礼物的人——知青书画家陈继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识陈继生,是在浙江知青网的世界里,那时我担任知青乐园栏目的版主,听闻他在《情系平山》纪念文集担任副总编,知青的身份让我们之间仿佛天然有了一层亲近感。真正的相识、相交,则源于《浙兵岁月》大型纪念文集的征稿。当年,我们都是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因着这份共同的经历,因着他在文集中担任副主编的契机,我们有了频繁的来往。</p> <p class="ql-block">陈继生出生于1954年9月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却在1970年,刚满16岁初中毕业时,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奔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是一个位于老余杭四面环山的农场,本应是青春肆意的年纪,他却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耕地、耘田、施肥,成了农活的行家里手。艰苦的环境、闭塞的交通、不畅的信息,却也给了他充足的学习时间。那年,我们几个兵团知青重游第二故乡,那早已成为断垣残壁的宿舍,斑驳陆离的墙上,依稀还能看见他当年用毛笔书写的《陋室铭》,岁月的痕迹为这份字迹添上了几分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3年,他考入电大语文类专业,脱产学习,系统地掌握了文化知识,为他的人生打开了新的大门。毕业后回到杭州,1987年又考入杭州上城区工商局。工作中的他,凭借职业敏感和正义感,写下多篇揭露贩卖旧西装、倒卖外烟等不良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法制报》上,受到社会好评,也让他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在那个投稿需要誊写稿件的年代,他将投稿与书法融合,工整漂亮的文字不仅让编辑眼前一亮,也让他在杭州市、区机关的钢笔书法比赛中获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追回失去的岁月,提升自己的学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积极参加夜校书法培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知名书法家骆恒光先生授课,骆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书法学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他又结识了杨济川老师,杨先生的小楷令人惊叹,其严谨、规范的教学,让陈继生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陈继生的书法,有着扎实的楷书、隶书、行书基础,尤其是小楷,尽显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他曾临习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文征明等名家小楷,主攻《灵飞经》,领会其精髓。《灵飞经》的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在他的笔下,也展现出了风姿俊逸、神采飞扬的韵味。在用笔上,他露锋顺入居多,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p> <p class="ql-block">如今,看着客厅里的这幅“岁月静好”,我仿佛看到了陈继生一路走来的岁月。从兵团的艰苦岁月,到求学、工作的不断进取,再到在书法道路上的执着追求,他的人生宛如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知青精神的坚韧与对生活的热爱,而他的书法,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另一种表达,在墨香中传递着岁月的静好与人生的感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