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办年货的那个年代

红雨伞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人置办的年货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春节前夕,市民在市供销合作总社门市部抢购水果。</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比较匮乏。</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国家公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粮食、副食等生活物资实行凭票证购买。</p><p class="ql-block"> 北京落实中央政策,实行粮食按人口定量供应。之后,北京进入了长达40年左右的票证时代。</p><p class="ql-block"> 那时北京市商业和服务业的职工为了保证供应也是想尽了办法,一些商店还打破春节关门休息的老规矩,节日期间照常营业,让市民高高兴兴地过春节。</p> <p class="ql-block">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节前卖年货的情景,老百姓冬天的当家菜只有土豆、白菜、萝卜这“老三样”,过年才舍得吃点儿黄瓜、豆角、柿子椒、蒜苗、蒜黄、芹菜等“细菜”,这些细菜自然就成了紧俏年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丰富市民年夜饭的餐桌,北京市商业部门的职工可不容易,成百上千的采购人员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商店的职工经常忙到深夜,特别是临近年前的夜里,大街小巷格外宁静,好多商店里却依然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年货大棚“全市开花”</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年货还需要凭票证买,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品种明显丰富,人们购买年货逐渐方便起来。</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春节前,为了丰富、活跃节日市场,北京各有关商业公司早在上一年10月就着手安排春节商品供应计划。</p><p class="ql-block">市食品公司派出200多人,分别到四川、广东、浙江、青海、内蒙古等地采购,调进猪肉、牛肉、羊肉、蛋品、家禽、腊味等食品近1亿斤。</p><p class="ql-block">各商业公司和商店还安排了蜜饯、果脯、年糕等新鲜的传统食品。年货的供应量和品类大幅增加。</p> <p class="ql-block">1981年春节前,北京市的菜市场、食品商场争相推出各种便民措施。</p><p class="ql-block">比如西单菜市场农历腊月廿七、廿八、廿九三天实行昼夜营业;</p><p class="ql-block">朝内菜市场在门口增设鱼、鸡、鸭、蔬菜等临时售货摊;</p><p class="ql-block">东单菜市场出车为少数民族送牛、羊肉到户;</p><p class="ql-block">崇文门菜市场蔬菜专柜把3至5种细菜预先加工装袋,分为2元、3元、4元、5元等价格出售。</p><p class="ql-block">1982年春节前夕,为了减少顾客排队时间,北京市4个城区除增加摊、点、节日商品专柜外,还在大、中型菜市场、副食商店、食品店门口设立了61个售货大棚,专售糕点、水果、烟、酒、鸡、鸭、肉等销售量大的商品。</p><p class="ql-block">1984年,全市城近郊区搭设的年货大棚达到近300个,另外还有新增的售货网点3000多个。年货大棚可以说是“全市开花”。随着供应的增加,那时人们购买年货的口味也提高了。</p><p class="ql-block">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和活跃。当年春节期间,仅崇文门菜市场的年货品种就达到上千种。</p>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首届“春节农副工产品展销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采购到全国的特色年货。黑龙江的野生黑木耳、野生榛蘑;广西的大料、柑橘、纯蔗糖;山东掖县的梭子蟹、大蛏子;白洋淀水产公司的鳜鱼、鲤鱼;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葡萄酒都广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大商场万场促销年货足</p><p class="ql-block">1988年,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北京菜市场的物资供应逐渐充足,各种蔬菜、水果、鱼和肉可以随时买到,到春节时更是应有尽有。在“吃得好”的基础上,多元年货时代到来。</p> <p class="ql-block">1991年“两节”期间,除二商和供销社系统继续开办节日购货大棚、年货专柜等活动外,北京的商业部门举办了1200多项展销会,其中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隆福大厦、新东安市场、长安商场、新新服装公司六大综合商场举办各类展销活动有260项。年货的主战场明显从以往的副食店转移到了大商场。</p> <p class="ql-block">1997年春节前,北京市大、中型商业企业推出多种主题、各具特色的展促销活动万余场,并设立年货专柜,增加剪窗花、写对联、预订戏票等服务项目。购买年货的市民“受宠若惊”,面对丰盛的年货着实“豪横”了一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春节期间,王府井百货大楼万余种商品大幅让利,其中职业女装3至5折,羽绒服5折起。贵友大厦的名牌羊绒衫6至8折;二层特卖场名牌皮鞋、皮具3至5折;家电部大家电、声像制品按进价销售。城乡仓储大超市举办了“闹新春、与民同乐”活动,购物满50元可参加大转盘抽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岛大厦举办了时装表演、名厂名品联展,还有著名商标识别介绍和现场咨询,让顾客既开眼界又长本事。新东安市场举办了春节庙会,集购物、传统表演、曲艺、小吃于一体。顾客边看边玩,顺手买了年货。</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千年,春节期间在京城的各大商场转一转,很多市民在忙着挑衣服、买糖果的同时,也被一些数字产品所吸引,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IT新秀悄悄地挤进当年的节日礼品市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购买年货又多了一条途径——“上网”。人们在家中用鼠标“轻松一点”,便免除了在商场里的拥挤、大包小包肩扛手提等麻烦。家住芳古园的陆荣女士是一位“网购”尝鲜者。</p><p class="ql-block"> 2001年春节,她在网上买了不少年货:春联、小家电、DVD光盘……深切体会到了网络的便捷。</p><p class="ql-block"> 2002年春节,网上年货的服务更进一步,不少网上超市开设了年货专区。让网购者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给家里订的年货,有时会比他们“早到家”。</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春节前,家住三源里的邢女士想买点儿车厘子,刚打开手机,一条关于车厘子的推送就显示在她眼前。她赶紧招呼老伴儿:“咱小区邻居都在买车厘子,最近搞活动特便宜。”原来,邢女士上的是基于区域化购物习惯大数据推出的个性化购物平台。她只要扫一扫经常上门送快递小哥的二维码,就能进入自家小区的“智能卖场”。无需复杂的搜索挑选,周围人最频繁购买的商品、最适合本地需求的商品就会展现出来,配送小哥仿佛也成了她家小区的特约年货助理。</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智利的车厘子、三文鱼,还是法国的红酒、西班牙的火腿……全球的商品她都能既方便又便宜地买到。</p> <p class="ql-block">  近两年,老百姓的年货喜好出现了回归传统、青睐文化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2023年两节期间,文化消费市场生机勃勃。从老字号的“兔兔饼”到融入非遗技艺的“兔纸”,从新中式、马面裙、汉服等国潮服饰到各大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的文创产品,都很受年轻人欢迎。不少潮流年货,动动手指便可送货上门。</p> <p class="ql-block">从票证时代到买遍全球,从吃饱穿暖到文化享受,伴随着年货的日益丰富,年货置办方式的越发便捷,人们过年平添许多欢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