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芥子园——李渔故居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芥子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三条营32号,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南京营造的私家园林,李渔故居。2025年2月22日,我们走进芥子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园林建筑设计师,是休闲文化的先驱者,是集众多成就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他的文化成就虽历三百余年而泽被当今,其文化创意与实践,于当今的文化创意及休闲生活仍不无启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芥子园”是李渔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营建的园林,因占地不足三亩,遂以“芥子”冠名,用以“状其微也”。在李渔精雕细琢之下始臻佳境,为园林史上最小且最为经典的园林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生于浙江兰溪夏李村。五、六岁时随家人迁往江苏如皋生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前后,李渔与母亲一起离开如皋回兰溪夏李村。二十五岁那年,李渔前往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从二十九岁起,李渔先后两次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改朝换代之后,社会动荡不安,李渔绝意浮名,隐居故乡夏李,在伊山之麓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一伊园(又称“伊山别业”)。隐居期间,李渔为村上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如带领村民修建渠坝,倡建且停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岁那年,李渔举家迁往杭州。居杭十年,李渔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先后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小说集,“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661年前后,李渔将家从杭州移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在南京的十余年,是李渔一生事业的鼎盛时期。他除了继续创作外,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书铺、编辑出版、营建芥子园与创办家班上。他先后开办了翼圣堂书铺和芥子园书铺,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通俗文学作品,还创作了著名作品《闲情偶寄》;他创办家班,精心培养年轻艺术人才,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带领家班在大江南北巡回演出,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677年,李渔举家从南京迁回杭州,构筑了他生前最后的园林杰作—层园。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农历正月十三,李渔病逝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画谱传世展馆。历史上的芥子园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芥子园是近些年依据李渔的文字记载重建的。此次“芥子园”复建,择其一隅安排展览,意在多层次、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现一代文化巨匠李渔的文彩和成就,以便后人从李渔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妙趣中感受生活之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馆中主要展示介绍《芥子园画谱》。明清时期,中国画坛流派纷呈,文人画盛行,绘画技法不断丰富和成熟,对绘画理论和技法总结的需求日益迫切,《芥子园画谱》应运而生,成为系统总结和传播绘画技法的重要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芥子园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系统地介绍中国绘画技法的专著。由李渔创意策划并由其女婿沈必友主编,画家王概具体汇编。李渔于卧榻养病中为之作序。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出版了精刻、套色版《芥子园画谱》初集。其后又延请了王概兄弟王蓍、王臬以及当时画界名手参与编绘,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均为当时知名的画家,王概从龚贤学山水画,用墨浓重,善作大幅及松石等,他们在绘画领域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为编绘《芥子园画谱》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集、三集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木版彩色套印出版。因李渔贫病交织,终未能完成第四集的编辑计划,李渔称此画谱为“不可磨灭之奇书”,可见其用意之深,瞩望之重。后续又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第四集以及光绪年间巢勋的重摹增编版本,历经多次编绘和修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芥子园画谱》问世后,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儒生何镛在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家齐白石幼年家贫好学,初以雕花匠为生,20岁那年见到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精致版,如获至宝,遂借来学画,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直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沫若先生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然其能画,得益于《芥子园画谱》。此外,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也受益于《芥子园画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百多年来,它成为了制作版本最多、印数最大的画谱。其内容不仅囊括了树木、山石、人物等多种题材,还设有细致的绘画技法、名家画论以及经典范例,使其成为后世画家学习的重要参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学习平台,每一位初学者都能从中发现中国绘画的无穷乐趣。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庭院,庭院深深,布局精巧,占地虽不足三亩,但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绿植瀑布等一应俱全,以水为中心,山石、水林、亭榭等元素融为一体,布局紧凑而富有变化,达到了“壶中天地”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庭院里,一些女孩子正在专注地拍摄汉服照。她们身着款式各异的汉服,举手投足间尽显古韵风华。院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她们拍照的绝佳背景。古老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曲折的回廊,雕梁画栋,映衬着女孩们的婀娜身姿,更显韵味悠长。汉服文化与古典园林相互交融,带来了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缓缓走上芥子园的最高处,身边假山如巨兽般耸立,嶙峋的山石形态各异,石缝间顽强生长的植物,为这硬朗的山石增添了几分柔意,鲜嫩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园子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俯瞰整个庭院,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瞬间映入眼帘。庭院中央的池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无瑕的明镜,将天空、亭台楼阁以及周边的一切都清晰地倒映其中。微风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倒影随之荡漾开来,似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晕染出无尽的诗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的庭院,一片宁静祥和。没有外界的喧嚣纷扰,仿佛能感受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温柔笔触,心中的浮躁与疲惫也在这一刻渐渐消散,只愿沉醉在这一方宁静的天地里,静静享受这份难得的惬意与安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庭院的角落,粉红色的梅花正热烈地盛开着。花瓣娇嫩欲滴,宛如少女羞涩的脸颊,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散发出阵阵淡雅的清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池塘边上,一尊李渔塑像静静伫立,仿佛穿越时空,将这位古代文人的风姿重现眼前。李渔神态悠然,稳稳地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石头表面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似乎承载着时光的印记。他身着一袭宽松的长袍,袍上的褶皱细腻逼真,彰显出古时服饰的典雅韵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身姿微微前倾,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钓鱼杆,目光平静而深邃,静静地凝视着水面,眼神中既有等待鱼儿上钩的耐心,又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他的面容轮廓分明,五官精致而不失刚毅。眉毛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鼻梁挺直,彰显出一种坚定的气质,嘴唇紧闭,却又似乎随时准备吟出一句妙趣横生的诗词。那一头束起的长发,整齐地挽在头顶,几缕发丝垂落在脸颊两侧,为他增添了几分潇洒不羁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塑像散发着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与芥子园的典雅环境相得益彰。周围的花草树木环绕着他,仿佛是他忠实的伙伴。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低声诉说着李渔曾经在此的种种逸事。而池塘里的水缓缓流淌,泛起的涟漪轻轻拍打着岸边,仿佛在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演奏着一首永恒的乐章。这尊塑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像是一个时光的使者,带领人们走进李渔的世界,感受他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钟情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于芥子园的青石小径上,鞋底与石板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仿佛是叩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每一步都能听见那遥远而深沉的历史回响,悠悠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而南京浓郁醇厚的文化氛围,无疑是这部传奇最华美的底色。在明清那个风云变幻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南京傲立潮头,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商业文化中心,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五湖四海无数怀揣梦想与才情的文人雅士纷至沓来。这座城市,汇聚了南北的智慧与风情,街头巷尾弥漫着文化的芬芳,为各类思想与艺术的碰撞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芥子园,这片看似不大却蕴含无限乾坤的天地,成为了李渔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神圣殿堂。在这里,他笔耕不辍,一部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著作相继诞生。《无声戏》以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笔触,描绘世间百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家言》则如同一座思想的宝库,凝聚着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而那部被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的《闲情偶寄》,更是李渔才情与智慧的集大成之作。这部鸿篇巨制涉猎广泛,从戏曲的精妙唱腔、跌宕剧情,到歌舞的曼妙身姿、灵动韵律;从服饰的精致剪裁、时尚搭配,再到园林的精巧布局、雅致格调,几乎涵盖了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页文字都流淌着李渔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活长卷,让后人得以窥探那个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池塘边的戏台上,那朱红色的柱子、雕花的栏杆,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往昔的光彩。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眼前浮现出李渔忙碌的身影。他穿梭于戏班众人之间,眼神中透着专注与热忱。这里,是他梦想的剧场,是戏曲艺术的摇篮。他亲自挑选有天赋的子弟,用心培养戏曲人才,从一招一式的基础训练,到一唱一念的情感揣摩,他都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戏曲在这里孕育而生,从芥子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世人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也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其影响深远,绵延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在芥子园还开拓了另一番事业版图——开设书铺。这个小小的书铺,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当时的出版界熠熠生辉。它刻印的《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等名作,凭借精美的装帧、准确的校勘,一经问世便成为热销书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而李渔自己的全部作品,也都在这个书铺付梓印刻,以文字的力量传播着他的思想与才华。“芥子园”书铺,凭借着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渐声名远扬,成为清朝出版业当之无愧的著名品牌,见证了那个时代文化传播与繁荣的辉煌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芥子园的竹林,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下丝丝缕缕的光线,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那翠绿的竹叶,宛如翡翠雕琢而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轻声细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李渔一生,历经风雨波折,却始终如竹子般坚守自我,不屈不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对戏曲、文学、园林等多个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就像竹子不断向上生长,突破自我。他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正如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努力伸展枝叶,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片芥子园的竹林,不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李渔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李渔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在挫折中砥砺前行的历程。当人们漫步于这片竹林之间,感受着竹子的坚韧与挺拔,仿佛能看到李渔当年在园中的身影,他以竹子般的品格,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时,保持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站在芥子园的土地上,抚摸着古老的墙壁,聆听着微风中传来的历史余音,仿佛能感受到李渔当年的激情与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园林建筑设计师。他以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赋予了园林全新的生命力。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园林不仅仅是供人休憩的场所,更是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的“芥子园”,便是李渔众多杰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当初占地不足三亩,规模看似微小,李渔却独具匠心地以“芥子”为之冠名,意在“状其微也”,巧妙地运用借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将有限的空间进行无限的拓展,营造出一种“壶中天地”的奇妙意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池塘相得益彰,绿植花卉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处处彰显着精致与典雅,成为了园林史上最小却最为经典的园林之一,宛如一颗永恒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后世的园林建筑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渔是集众多成就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不仅是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园林建筑设计师,同时还是休闲文化的先驱者。早在那个时代,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倡导一种精致、闲适的生活方式,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芥子园,这片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园林,不仅是一座李渔的故居,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铭刻着李渔对文化、园林艺术的卓越贡献,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