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連續三星期講宇宙、太陽系、八大行星、地球、月亮的新西蘭老師圓滿結束任務下船了,但他濃重的澳洲口音依然在耳畔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科學家有好多種,一種是悶頭做學問,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一種有能力和口才宣講所學知識,下船的老師屬於後面的一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的講座場場爆滿,聽眾多是走路都打晃的老人。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行將就木般地萎靡不振,各个搶著提問,精神抖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也是如飢似渴的一員,由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举国十年间無學可上,我基本的天文地理知識是嚴重缺乏,再後來也沒補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以為環球旅行能補我世界觀的缺失,聽完課更傻眼。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猶如一粒芝麻,依此類推地球上所有物種微如塵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空間來看,地球的直徑,月球的大小,太陽系和八大行星的距離可以數計。但再往遠一點,沒有人確切知道銀河系,宇宙的邊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時間而言,地球已經是存在45億年,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約20萬年前現代智人才出現,人類有記載的文明也就是幾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師說太陽是由氫和氦組成的炙熱氣體球,它八大行星大都不適宜人類生存。但木星一個衛星是個大冰球,也许有地球移民的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0月美國🇺🇸發射《歐羅巴快船》預計將在2030年4月抵達木星的衛星《歐羅巴》。科學家猜測大冰球內核是海洋,具生命存在條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探索木星衛星的努力也許比馬斯克的火星嘗試更加有譜。火星幾乎沒有氧氣,平均溫度-63度也沒有液態水,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猶如放大鏡聚焦烤螞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善待腳下的地球呢?有那麼多聰明的精英阻止不了人類自相殘殺,那麼多錢都花在研究虐殺人類自己的尖端武器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人類不用自己做的原子彈把地球給廢了,地球上複雜生命大約還能存續幾億年。對人類來講幾乎就是無限,現在著得哪門子急去火星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環球航行是電影蒙太奇手段的慢動作,時間是在漂移幾天往前撥表一小時地進行。天文地理知識也與生活中許多現象同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船上擦肩而過的一對夫妻,記得上次環球見過。當時閒談知悉他們剛關了幾個公司,CEO的風采依然,但此時兩眼呆滯,神情恍惚,老人痴呆狀躍然臉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對老人來說,八年可不是上帝的響指,啪的一下就過去了。個體過生日第二天一覺醒來,從身體到心態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相對十年期再見,臉上岁月刻出的溝壑令人目瞪口呆。上次環球邂逅的87歲老肯特還在嗎?那對先生痴呆,女士帕金森的夫妻還好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有人的生命一分一秒過去不再回來,儘管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不可複製的精彩,但无论怎样的人傑鬼雄大都如此,生於偶然,死於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強調思考是確認自我存在的基礎。縱觀天文地理似乎都跑不掉和人類哲學的終極問題相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早就提出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旅行和途中的學習讓我不斷地有新視角看世界,看自己,看周圍的人和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從哪來,早已有了結論,但往哪去眾說不一。對我來講,在時空交錯的夾縫里,有體感知冷暖,有味蕾食甜咸,有智力辯是非,有體力走天下足以,感恩,甚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