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开元寺塔,一座雄伟壮观却又挺拔秀丽的古塔。中国古建筑学界的著名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专为它题词:“中华第一塔”。 一般说,堪称古塔“第一”者,总要有有些“之最”,以傲视群塔。例如最高、最古老、最有艺术特色、最具知名度或者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等等。定州塔在这些方面均非“之最”,但都属其中佼佼者。 曾有个“说法”,定州塔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的,达到84米(另说83.7米),孤独地俯视了中华大地千余年,直到上海国际大厦建起来,高度才超过了它。但查阅资料,可知中国现存古塔达到80米以上的有很多座,如山西的文峰塔、陕西的崇文塔等等,其中至少山西文峰塔高84.93米超过了定州塔。但定州塔是中国最高古塔之一是确定无疑的。 古塔的建造年代肯定是越早越珍贵,因为“年龄大”就会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定州塔建于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距今已逾千年。虽然它在存世古塔中进不了“前十”,但也足够古老。 建筑特色是定州塔与众不同之处。它平面呈八角形,明显与唐之前古塔多为四方形不同,表现出某种时代的变化。塔身十一级,逐层有所“收分”,线条自然。塔身外部每层四个正方向辟门,四个侧方向辟彩绘盲窗,但到最高层则改做八个方向都是敞开的窗户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州塔门侧砖雕</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塔顶及塔刹,檐头镇脊铁俑清晰可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替换下来的镇脊铁俑</h5> 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结构。与一般高塔在塔中心设一根“通天柱”不同,定州塔的“通天柱”是一座小塔。也就是说,它有两层塔体,外塔包着内塔,内塔藏在外塔中。内外塔之间的连接是每层的环塔廊道,登塔楼梯则在内塔中心穿过。这种设计不仅使塔的实用性大增,而且令其异常坚固。清末,定州塔遭雷击和地震,东北角从上至下塌落,露出内塔却未整体坍圮,“袒胸露脏”地又挺立了一百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大修,才恢复了原样。若非结构特殊,它早已不存于世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0年代所摄塔体塌落情况,此状已有百年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塔楼梯,从内塔塔心斜穿</h5> 古建筑称顶棚天花为“平棊”,既可掩盖建筑结构的构件,又有极强的装饰美化作用。定州塔有相当数量的砖雕平棊,刻工精美,加之彩绘,极其珍贵。梁思成先生曾赞其“制作甚精,为宋式天花之佳例”。部分回廊可见彩绘砖制斗拱,彩画精工富丽、寓意吉祥,亦为“宋代建筑彩画的重要遗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视顶棚砖雕平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视顶棚砖雕平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彩绘斗拱</h5> 中国古塔多与佛教相关,它们是佛教传入中国带来的窣堵坡与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结合产生的,多用来存放供奉佛舍利或经书宝物。定州塔又称开元寺塔,建在当时的古寺开元寺之内。开元寺为唐开元年间所建,国内与之命名相同的唐代古寺至少还有十余座。公元1001年,宋真宗为了供奉僧人令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舍利而下诏在开元寺筑塔,历时55年建成。现在塔内佛龛尚残存佛像壁画,是当年佛教兴盛的见证。仅此选址、命名和建造过程便可从侧面说明当年佛教之地位和建塔工程之浩大不易。当地至今仍有民谚“砍尽嘉山木,建成定州塔”。今天,开元寺早已荒废无存,仅余定州塔雄立在燕赵大地之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存的壁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存在塔刹中的佛像</h5> 定州历史悠久,古为中山国,北魏始设定州,州治即今定州市。宋代,这里是北部边防要地,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防御契丹成了极重之事。于是,定州塔在建造时也揉进了军事用途。前文所述塔顶最高层八个方向全是敞开的窗户,正是为军人登上制高点瞭望敌情所用,因此定州塔还有个名称“料(瞭)敌塔”。这种军事用途在古塔中并不多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登塔,只见市容,已无敌可料了</h5> 定州塔可以登高远望,自古便成朝拜游览胜地。游人登塔,如踏云端,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文人墨客借此写诗抒怀,留下了大量佳作墨宝,其中不乏史上著名之士。最引人注目者当属苏东坡。<div> 东坡曾作定州知州,虽然只有短短数月,却也留下诸多遗闻轶事。至今塔内壁上保存一处题记,写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绝顶西南面塔身有东坡题字,正北门扇上有浮休题字……来者不可不一到绝顶也”。“浮休”是东坡好友,画家张瞬民的“号”。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苏张题字现已无存,所幸的是保留至今的这一处题记,清楚地告诉我们,苏轼和张瞬民在定州任职期间,都曾登临宝塔,并留有题字,为这座千年佛塔增添了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于塔下文物展)</h5> 国人在名胜处留言刻写“到此一游”早有“传统”,文雅之士写诗、题字、刻碑,无文之人题壁涂鸦。有意思的是这些涂鸦到今天已被视作珍贵古迹了。 至今,定州塔内共保存有北宋至明清石刻37块,其中,北宋31块,元代1块,明代4块,清代1块,多为功德碑。在宋碑中,大量记载了北宋年间曾驻守定州的军队番号和军职人员、地方官吏、及周边县乡村的信息,为后世研究这座千年古塔的兴建原因、时间、规模、历代维修、宋代职官设置、区域划分、佛教流行等等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为珍贵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石碑与前述平棊和彩绘斗拱被称为定州塔“三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碑</h5> 叙述至此可以想见,评价古塔是否“第一”,除了高度、年代等少数标准可以“量化”外,其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评估,其实都是只能体会和发掘而无法量化的。定州塔在这些方方面面中均属上乘,称其“中华第一塔”当属实至名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定州博物馆室内看定州塔</span></p> 河北有民谚:“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四处古迹见证了燕赵大地厚重的历史。今天登塔,虽有现代楼群障目,已无法极目千里,但仍能体会古人登塔时的体会:<br> 身世如追汗漫游,丹梯一步拟三休。<br> 汉唐前后漫陈迹,城郭是非劳寸眸。<br> 寒日微明飞鸟背,孤烟渐起暮山头。<br> 姓名满壁今空在,登此几人忘百忧。<br> (宋人强至作)<br> 有塔如此,称其“第一”,并非虚言!<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