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神农本草经名例</p><p class="ql-block">上等的药物有120种,为君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命与天相应和,没有毒,即使服用很多或者长期服用也不会对人有害。想要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人,服药应该以上经为本。</p><p class="ql-block">中等的药有120种,是臣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情与人相应和,这些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应该斟酌服用。想要消除疾病、滋补虚羸的人,服药应该以中经为本。</p><p class="ql-block">下等的药有125种,是佐使药,其主要功效为治疗疾病与地相应和,其中多数都有毒,不可以长期服用。想要祛除寒热邪气、消散积聚、治疗疾病的人,服药应该以下经为本。</p><p class="ql-block">三品共计365种,是依据365天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而来,用一行度来应和一天,就组成一年。它的两倍刚好是730种。</p><p class="ql-block">用药分为君、臣、佐、使,以便互相支持、制约。通常适宜的配置是一味君药、二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也可以配成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p><p class="ql-block">药物有着阴阳属性结合匹配的原则,它们就像母子兄弟一样,比如根和茎、花和实、草和石、骨和肉。不同药物之间,药性不同,有单用的、相互促进的、相互配合的、相互畏惧的、相互厌恶的、相互冲突的、相互消除毒性的。用药的时候,要考虑以上七种情况。应该选择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药物合用,这样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要将相互厌恶、相互冲突的药配在一起。如果药物有毒但可以互相制约的,则可以拿来与和它相互畏惧、相互消除毒性的一起用;不然就不能用。药有七情:独行者,指单方,不需要辅药;相须者,指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最大功效,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等;相使者,指拿来佐使主药的;相恶者,指药物能削弱彼此药性;相畏者,指药物受到彼此制约;相反者,指两不相合之药;相杀者,指制约彼此之毒性。古方中多有用相恶、相反的。所以,相须、相使同用的,为用药之帝道;相畏、相杀同用者,为用药之王道;相恶、相反同用者,为用药之霸道。</p><p class="ql-block">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还可分为有毒、无毒。有的药物需要在阴处晾干,有的药物需要在阳光下晒干,采集、加工制作的季节月份,是要生的还是要熟的,都有各自的要求。地里生长的药物也要分辨真与假,新与旧,不同药有不同的加工方法。药物的性味有适宜做成丸药的,有适宜做成散剂的,有适宜用水煎煮的,有适宜用酒浸泡的,有的适宜煎成膏剂,也有适宜以上各种制作方法的。凡此种种,制作时都要根据不同药的性质进行处理,不可违背其制作法则。</p><p class="ql-block">在治疗疾病之前,必先了解它的根源,等候治病的时机。只要五脏还没有虚损,六腑还没有衰竭,血脉还没有散乱,精神还没有离散,那么,只要服药都是可以治活的。</p><p class="ql-block">治疗寒病应该用温热药,治疗热病当用寒凉药,饮食不消化可用涌吐、泻药,痈肿、疮、瘤用疮药,风湿用风湿药,要根据各自的病情选择相宜的药物。</p> <p class="ql-block">病在胸膈以上的,应当吃饭后再服药;病在心腹以下的,应当先服药后吃饭。病在四肢血脉的,需要空腹且在早晨服药;病在骨髓的,宜吃饱后在夜间服药。</p> <p class="ql-block">大病主要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霍乱,大腹水肿,痢疾(内有伏邪,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症),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悸、癫痫、心腹刺痛,喉痹、齿痛,耳聋、目盲,刀伤、骨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损困乏、羸瘦;女子白带过多、非经期阴道流血、闭经、阴蚀(外阴发痒,阴部皮肤或黏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病变);虫蛇蛊毒所伤。其间或有一些细微变动,应该依照各自的病状来选择适宜治疗它们的药物。</p> <p class="ql-block">七方</p><p class="ql-block">[岐伯说]气有多有少,形有盛有衰,治疗有缓有急,药方有大有小。又说,病有远有近,症候有中有外,治疗有轻有重。近病先用奇数方剂;远病先用偶数方剂。但要注意发汗的药不用奇数方剂,泻下药不用偶数方剂;补上升阳,药性上行的药方适宜用慢效药,补下痢治泻下的急性药方剂适宜用气味浑厚的药物。奇方用后不愈则用偶数方,这就是重复药方;远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如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而用奇偶方的,制小药方剂给病人服用;远而用奇偶方的,就是制大药方剂给病人服用;制大方则用药种数少,制小方则用药种数多,多则九种药,少则两种药。偶方用之而不愈则反之以佐使药为君药用之,所以说(寒、热、温、凉)四气反从其病用药,寒病用热药、温药;热病用寒凉药性的药物,反治之理。[王冰说]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症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䐈胞胆,亦有远近。唯有高远识见的医者,能够权衡利弊对症下药。药方与其重不如轻,与其毒不如善,与其大不如小。[时珍说]疾病症状与其性质均相符,我们要逆疾病的症状而治;病机与症状不一致的疾病,即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症状与本质相反的症状,我们要顺从疾病的症状而治。反佐,即从治。比如,热邪在下而上有寒邪的,要以寒药为主、热药为佐。服药之后,热气散了后,寒性也就消失了。寒邪在下而上有浮火的,则要以热药为主、寒药为佐,服药之后,寒气消了后,热性也就散了。[完素说]症候由于病情而改变,治病的方法由药方决定,配制药方由人决定。方有七类:大、小、缓、急、奇、偶、复。配制药方的主体,源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所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的病症,而施行药的品味,于是七方可成。所以奇、偶、复,是三种药方的配制结构;大、小、缓、急,是四种配制方法。</p><p class="ql-block">|大方| [完素说]身表为远,里为近。奇偶方有大有小。比如小承气汤(大黄、薄荷、杏仁、蝉蜕、甘草、羌活、天麻、当归、赤芍药、防风用水煎服。轻下热结,除满消痞)、调胃承气汤(去皮、清酒洗过的12克大黄,炙过的6克甘草,9克芒硝),是奇方中的小方;大承气汤、抵当汤(熬过的水蛭,去掉翅、足后熬过的虻虫各30个,用酒洗过的大黄48克,去皮、尖、双仁的桃仁20个,是理血之剂),是奇方中的大方,需要治疗里疾时就会用到它们。[从正说]病人兼有几种病症,小方就不适合;肝肾及下部的病症,必须采用大方。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他认为,半身以上有三分气,为天;半身以下有三分气,为地;中间为人。</p> <p class="ql-block">|小方| [从正说]小方有两种:有一味主药两种从药的小方,适合于邪气单一的疾病;有分成两部分且需要多次服用的小方,适用于心、肺及上焦的病。[完素说]肝、肾位远,治疗它们的病必须剂量大而味数少,使其气迅急下走;心、肺位近,要治疗它们的病,必须剂量小而次数多,使其气易散而上行。</p><p class="ql-block">|缓方| [王冰说]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时适宜急用,这样可以不使气味袭心,以免肾药欺心,心力更衰。上、下、远、近之病与此相同。[完素说]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都不会犯。[好古说]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肉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欺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从正说]缓方有五种:有以甘甜延缓之方,如甘草、糖、蜜之类,病在胸膈,取其留恋;有以药丸延缓之方,与汤散相比,其药效迟慢;有味品众多之缓方,药品众多则相互拘制,不得各展其药性;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及至蔓延到下部,药力已衰。</p><p class="ql-block">|急方| [完素说]味道浓厚的为阴,味道淡薄的为阴中之阳;所以,味道浓厚可致下泄,味道淡薄则能通气。气厚的为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所以,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汗。[好古说]治主病宜用缓方,缓则治其本;治从病宜用急方,急则治其标。表、里、汗、下,皆有所缓急。[从正说]急方有四种:有急病急攻之急方,比如针对中风之类的疾病;有汤散清洗之急方,下咽易散,功效迅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减弱病势;有气味都浓厚的急方,气味都浓厚,宜趋于下而力不衰。</p><p class="ql-block">|奇方| [王冰说]即是单方。[从正说]奇方有两种:有只用一味药的奇方,适宜于在上而近的病;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的奇方,适宜于下泄,不宜发汗。</p><p class="ql-block">|偶方| [从正说]偶方有三种:有两味相配的偶方;也有将两方合为一方的偶方,古代叫作复方,都适宜于在下而年久的病;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的偶方,适宜发汗,不宜于下泄。</p><p class="ql-block">|复方| [好古说]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因此叫复。复是再、重的意思。伤寒见风脉(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且烦躁),伤风得寒脉(伤寒脉浮,身不疼,但重,也有轻的时候),为脉证不相应(中风宜浮缓,今却浮紧;伤寒宜浮紧,今却浮缓),就适合用复方来治。[从正说]复方有三种:有二方、三方、许多方合起来的复方;有本方之外另加别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之类;有分量均等的复方,如胃风汤中各药等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