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厦门在中外交往史上的地位显赫,我记忆中的重要节点就有:发轫于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厦门为重要起点;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基地;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它又是率先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因而在我的脑子里,厦门的“洋气”不亚于上海和广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与厦门隔开仅仅有千米距离的小岛鼓浪屿,过去我的的认知就是钢琴之岛。2025年一月来到厦门,登岛的前一天才知鼓浪屿早在2017年便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岛很小,仅有一点七平方公里,但满岛都是都是近代历史遗存。临近登岛再查哪是世界文化遗产就相当于“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根本来不及。于是我改变以往先大致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习惯做法,仅凭感觉和一张地图就登上了岛子,所以才有了题目中所说“举目皆是世遗”的说法。现在知道岛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指的是其“历史国际社区”,但当时的主观感受是满岛的文物与自然风光都是不可小觑的遗产宝贝,所以一天下来有目不暇接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要做个游记了,并不觉得当时的“懵懂”是个遗憾。因为把一个月前的照片抖搂出来看,世遗与非世遗的观赏价值并不因为名头不同而不同,至少就我的主观感受而言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岛的时间是一月二十三号,是日阳光洒满鼓浪屿,看地图岛子上的景点多的能漾出图来,所以有“步移影易景异”之感。下面就在脑子里再走一遍;由于对岛子认知有限,记下来的文字只好叫做“小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地图是网上找的游览图,清晰实用,先向作者致敬!</p><p class="ql-block"> 游船图是下船后拍摄,不是乘坐船,取一个意境。</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图找到的最美转角楼,当时觉得很别致,认真拍照保存下来。回来查了豆包方知:转角楼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最初是美国海员工会的产业;没几年就成了教会医院华人医生锡洪恩家产;二五年锡洪恩将其改为私人医院;三十年代后成为华侨华人共同出资的医院。</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的事了,感觉彼时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比今天绝大多数地方都更加纯熟🧐</p> <p class="ql-block"> 离开最美转角左向走五分钟来到风琴艺术中心,见识了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管风琴比两层楼还要高,琴前面还有两架三角钢琴,但在风琴前面好像是孩子的玩具。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可以等上午的定时演奏,但时间关系我们只好割爱,去下一个景点八卦楼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楼就是八卦楼。八卦楼位于鼓浪屿的高地笔架山上,是鼓浪屿最大的别墅建筑。八卦楼最初的主人是台湾富商林鹤寿,现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有介绍说“鼓浪屿是厦门的华美桂冠,八卦楼是桂冠顶上最耀眼的明珠”。如此誉美,当多看几眼吧!?😍</p> <p class="ql-block"> 从别墅的大阳台能看到海景,站在阳台边上则能看到红色的鼓浪屿历史街区与隔海相望的主岛厦门;下到别墅的底层是半地下室,景区布置成休闲地,非常符合儿童及年轻女性的心理。</p><p class="ql-block"> 此别墅名为八卦楼,中国味道十足,但上下走一圈,则是十足的国际风范。</p> <p class="ql-block"> 八卦楼现今用作风琴博物馆的展出场馆。此处两层楼高的大风琴更让人开眼,因为可以上下左右前后观赏。风琴的机械装置让人对文化的认识多了一个维度——原来机械工业也可以高度融入艺术之中,让冰冷刻板的机器有了温度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座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除了最大的琴,各国不同风格的风琴还有多个展室展出……</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金属铭牌镶嵌在广场地砖上面,字的内容是清朝末年鼓浪屿管理机构——工部局的告示:“无论何人,不准大声嚷酒,以碍治安,违者立即捕办不贷”。字不多,但现代感、历史感、法治性、租界味是不是都有?这样的金属铭牌广场上有不少,显然管理方是为了增强景区的历史感。用心良苦,我感觉到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工部局董事会的华人董事是由鼓浪屿华界民众推选的,这也就是说,远在大清帝国疆域,一百年前早就有了一国~两制😳😴</p><p class="ql-block"> 广场边上还有百年前旧建筑的废墟,与此相对的则是出口处张灯结彩的现代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 地图介绍说八卦楼后面有番婆楼,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在泉州见过番仔楼,知道那是南洋风格加华人风情的创造,是见过世面的华侨反哺家乡的作品。此处的番婆楼当也属于这类民居。</p><p class="ql-block"> 很快找到了番婆楼,有点扫兴的是这里还是标准的民居,房主定的参观票价是七十元,这对于走马观花的普通游客是贵了点。我没有进去,但欣然接受,因为这里完全执行的是市场规则,严格保护了私权。</p><p class="ql-block"> 我在外面端详番婆楼,观感似乎印证了说明:这类民居融合了西洋南洋中国等多种建筑风格,称为鼓浪屿式。该风格还影响了东南亚不少地方的建筑,我以为然。因为我在马来西亚等地见过这类民居,但显然不如这里的房子精致。</p> <p class="ql-block"> 还碰到好几处私家宅院也都办成私家博物馆,我享受不到老年免费,但要为厦门对私权的保护点赞。我不愿意多花钱多花时间进去,但亲身体会到严格的市场规则;假设我有大把的时间又愿意花钱参观,购买到的权益肯定好于免费……</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私人博物馆杨家园和西林园。第三张是少见的唱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来鼓浪屿一定要登顶峰日光岩。一定要登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高度,而是因为它是一座独石山。</p><p class="ql-block"> 登顶的当日我发朋友圈说“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厦门岛的卫星岛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可以想象,一座山是一块石头,那石头至少有十几层楼高;同样可以想象,一块石头是一座山,那石头再大山也不会是多么高的峰。没错,AI刚才说了,它的高度是92.7米,对于喜欢户外的人叫它为山有点滑稽和勉强。但你还真不能小看了这座石头山,它的数不过来的摩崖石刻告诉你我——它是一座文化高峰,是一座人文大山。”</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十平方左右的山顶,一次放行30人,排队一二十分钟才能争取一份立锥之地;中午的大太阳晒着没有一点遮挡,但还是想上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都为了什么呢?大概那句户外界的流行语是最好的解释——“来都来了,那就上吧”!是的,上来至少多了一份在日光岩顶峰排队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日光岩上面的摩崖石刻不是刻在悬崖峭壁上,而是刻在巨大的花岗岩上面。石头几何图形样貌规整,但仔细看大部分是纯自然的平面或曲面。奇石配妙文配奇书配巧工,并且有目不暇接的阵仗,把日光岩叫摩崖石刻博物馆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真要叫做博物馆的话,它就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巨石摩崖石刻博物馆,那得多么风光啊!</p> <p class="ql-block"> 作为资深弱驴友我最看好的是这一面石刻:“脚力尽时山更好”。在户外,脚力尽时是常遇到的事,而在脚力尽时登顶则是百倍的赏赐——这一方面是看到顶峰才能看到的风光,另一方面则是登顶带来的成就感。因为有强烈的共鸣,还因为边拍照还边给周围的游客讲这句石刻的体会,没料想拍得的照片有点模糊。模糊也认了,把这句老驴友的心得放在这里,看到就心动😍😜</p> <p class="ql-block"> 从自然的高峰日光岩下来,就可以注意寻找人文高峰——鼓浪屿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历史国际社区”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图是地图中标明但我走错的地方。图一是美国领事馆,就在最美转角的边上,但看完了最美转角就直奔风琴博物馆了,结果是失之交臂。图二是是英国领事馆,但实地的楼名现在叫摄影展览馆,问了好多人找不到英国馆,看到摄影馆也不知道是一楼两名,结果还是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现在要写游记,缺这两处历史建筑有点遗憾;从网上截图补齐,非常感谢两照片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句知名度极低的我自创的“户外名言”:“户外常有意外,意外不乏惊喜”,这次在鼓浪屿之行中再次应验。在我寻找英国领事馆的途中意外走进了地图上没有标明的“历史国际社区”,在社区看到了一处有意思的建筑:它先是西班牙领事馆,后是法国领事馆,再后来是天主教堂,现在则是盘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红色建筑是日本领事馆,白色廊柱建筑则是有150年历史的协和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国际社区游逛,还看到了基督教会与同为基督教会的三一堂。只是它们并不开放,只好远远的拍张照片,算是聊补遗憾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不少国际建筑不可能都搬上来。这么多的国际机构,都集中在方圆几百米的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自然的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座绿树掩映的红色楼房远看像是一座洋房,近看还是一座洋房,只是房主人是华侨,现在房子的职能是华侨博物馆。走近看外观,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参观,还是时间关系只好谢绝了。临走瞥一眼门口,只见大堂里面是八仙桌子大条几,条几上面是仙风道骨的装饰画像……</p><p class="ql-block"> 这种洋外华中的风格也是让人感慨——观念信仰似乎虚无,但往往比实体的东西更坚韧!</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岛小但景点的价值高,只要在旅游图上有标记的大都是不游可惜的地方,但一天的时间不停地走也会有遗漏。有两处大园子我只是匆匆走过,掠一眼,也算是惊艳一撇。这两处一是菽庄花园,一是皓月园。前者的假山与苏州园林的假山迥异,后者的郑成功像即便是远看也有威震海疆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小文最后再做点拾零。在鼓浪屿岛上转一天不见一辆汽车,觉得是个奇事。回程与出租车司机讨论原因,司机不是本地人,说不出所以然;我猜想是岛子太小,道路全设计成步行街更符合旅游的要求。回来上网查资料证实了我的猜想。最后放三张道路与回程船的图,当做回头再望一眼!</p><p class="ql-block">鼓浪屿再见!厦门岛再见😍🎼</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建筑与街景是多种文化融合催生的果子。稍不留神,就觉得是身处南洋的大马与菲律宾;一会儿又像是东洋的京都奈良;有时还有西洋伊比利亚半岛的韵味;但最多的是有港澳的风情…… </p><p class="ql-block">现在写下这段文字,忽然觉得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人老了之后容易产生的幻觉。</p><p class="ql-block">老年智障是个不招人待见的毛病,我现在也找到了它的好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