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节,在市博物馆看到永昌“卍”字灯俗的来历时便有了去看看的念头,之后即和家人在大年初四驾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清晨,朝霞在东方的天际炫染出一片桔黄色,给这寒冬未去的季节平增了让人舒适的一刻温暖。</p> <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光照下的山体和建筑呈现出黄灿灿的金色,刹那间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圣容寺佛塔在光照下竟如金塔一样屹立在山峰之巅。</p> <p class="ql-block"> 经过圣容瀑布做短暂停留,人为打造的景观如今成了吸引市民趋之若鹜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后抵达卍字灯城。</p><p class="ql-block"> 卍字灯俗是永昌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源于红山窑镇毛卜喇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2008年,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卍”字灯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金昌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并与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p> <p class="ql-block"> “卍”字符号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神圣等,受到各民族的普遍喜爱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 为传承和保护好“卍”字灯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红山窑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1200多万元修建“卍”字灯城,聚力打造非遗文化传承中心。</p> <p class="ql-block"> “卍”字灯城占地面积11881平方米,城墙高度4.5米,灯阵为边长85米的正方形,横竖各19排,共设365个灯杆,每个灯杆挂着不同造型的灯笼,其中灯场正中竖10米主杆,上挂大花灯,象征1年风调雨顺、河山锦绣。前门入口处4个灯杆,代表一年四季;其余360个灯杆上分挂小花灯,象征农历360天。杆与杆之间用展板遮蔽,展板两侧附大美永昌、古代人物、新春元宵、历史沿革、八仙过海等20个不同主题的可更换写真画,观灯者按特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直到出口。</p> <p class="ql-block"> “卍”字灯阵型在进、出口正面扎一道龙门,饰以彩灯,用作屏障。彩龙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上元一品,象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正月十四为中元二品,象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正月十五为三元三品,象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正月十六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360盏花灯每天改换为一个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灯场对面设12盏生肖灯,象征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置“鳌山”,也叫“灯山”,也用360盏花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闹灯时,秧歌队每人手拿一盏1.5米高的花灯,顺道盘舞,往往是千余人同台,热闹异常。</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灯会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 “卍”字灯俗在近500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始终承载着该地区“卍”字灯俗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劳动人民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 “卍”字灯俗荟萃了金昌民俗文化的精髓,其审美元素、花灯造型、游玩活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民俗性。它借助五颜六色的彩灯将传统民俗文化以活态的形式保留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将彩灯文化推广。</p> <p class="ql-block"> “卍”字灯俗属于岁时节日民俗,逛灯会,为每一个人的情感宣泄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场所。在节俗活动中,每一个民众都可参与其中,全民动员的热闹情境使身临其间的人无不酣畅淋漓、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从清晨出发到夜幕降临,在迷宫一般的灯阵中穿行,萦绕于脑际的是文化,是传承,是这民间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执着的精神需求…做为小城的一员,我们是自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