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年6至8月,赣北大地被高温笼罩,我刚加入化杀队不久,便赶上了一次学习班的物资发放。每位队员都领到了新草帽、手套、口罩、铁铲、镰刀、量杯、铁桶以及丙25型单桶背负式喷雾器等劳保用品和工具。九江县的沈传米与林家刚是队里出了名的调皮鬼,他们自称“九江板儿”,却被人戏称为“九剥皮”。这两位队员别出心裁地用毛笔蘸红漆,在草帽上写下了“九化”两个醒目的大字,仿佛他们是九江化工厂或化肥厂的工人老大哥。</p> <p class="ql-block">我自幼对草帽并无好感,总觉得在炎炎夏日戴着它反而更闷热。即便父母再三劝说,我也不为所动,宁愿顶着烈日让脸晒得黝黑,也不愿戴上草帽。然而,来到这里后,我渐渐适应了外出戴草帽的习惯,仿佛它成了一种时尚。环境变了,人的观念也随之改变。</p> <p class="ql-block">水稻前期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施肥、耘田、打药和铲除田埂上的杂草,这些任务大多由曹主任下达给化杀队的张芳林队长,再由张队长在会上具体布置给各个小组。曹主任和张队长都是水稻种植的技术专家,开会时常用一些专业术语,如深水活根、浅水分蘖、放跑马水、秧龄、分蘖、幼穗分化、孕穗期、螟虫、稻纵卷叶虫、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我在开会时喜欢做笔记,认真记录下这些新鲜的名词术语,这便是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耘田也有其独特的技巧。第一次耘田时,需在深水中用双脚在禾苗行间耘动,左手拄着耘田棍,右手拿着秧苗,遇到缺棵处要及时补苗。在禾苗栽插不久后,要重施一次返青分蘖肥,主要施氮肥和钾肥,以尿素和氯化钾为主,同时用双脚在泥里搓动,将肥料水搅浑搅匀。第二次耘田则是在水稻分蘖到每蔸禾苗平均有12根基本苗时,留下点花皮水,再施些肥,然后弯腰用双手扒耘,顺手除掉田间的杂草。田里的缺口打开后,水干了便可以晒田,以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减轻病虫害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在化杀队里,队员们打药是家常便饭。除了防治螟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虫、稻蓟马等害虫,还要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害。最关键是进行化学杀雄,用甲基砷酸锌稀释后喷洒在母本国际24上,杀死其雄花,再利用父本献党一号的雄花与母本国际24杂交,培育出赣化二号。这杀雄剂全靠喷雾器来喷洒。</p> <p class="ql-block">打药是我们学习班的必修课。当上面统一下达打药命令时,那片化杀制种田里,喷药的喷药,上岸打气的打气,场面颇为壮观。那时的丙25型喷雾器远不如现在的先进,圆筒无法随时打气,打一阵气后,在田间管不了多长时间便要去田埂上打气。一筒药水要打四五次气,十几个单位的制种田都分布在一起,二三十个队员同时在那片田的田埂上撅着屁股一上一下打着气,那绿色充满生机的田野上,也是一幅十分壮观而又有趣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干农活是辛苦的,搞农业科研试验更是如此。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只有亲身参与农耕,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与劳累。然而,干农活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还能让人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我在步入社会大课堂,来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十分接地气,学习到了曹主任等农业科技人员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崇尚科学、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和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让我一生受益匪浅,终身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