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明万亩稻田收割后留下待耕地,等待春节过后放水耕种。春节期间大家都顾着欢度春节,正好让那些喜欢在待耕地里觅食的鸟儿赶上了。十来只灰头麦鸡在元宵节前逮住了耕种的空档期,飞到高明万亩稻田收割后的这些地里,因为收割时,稻田里留下十多公分的稻杆,灰头麦鸡在田里觅食时被挡住很难发现,只有离路边较近,在车内拍摄才能拍到,否则下车时灰头麦鸡就会被吓走,只要一只起飞,其它的鸟立即跟飞,形成群飞,飞行时鸟的白色部分特别耀眼,在空中较远都能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拍到一只孤独的独眼灰头麦鸡觅食,几天里见到它独来独往,后来它是否追上鸟群,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 (英文名:Grey-headed Lapwing,学名:Vanellus cinereus),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体型较大,以其灰色头部、鲜明的黑色胸带和白色的腹部而著称。分布广泛,从东北亚的中国、日本到东南亚的印度和中国南方。</p><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种群状态与保护数量较少,不常见,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应注意保护。</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体长34至37厘米,体重236至296克,翼展可达75至76厘米。头部、颈部和上胸部为灰色,胸带深灰,背部棕色,腹部白色,腰部白色,尾羽黑色,尾尖黑色。飞行时,黑色初级飞羽与白色次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翅膀上方的图案让人联想到,但黑色初级飞羽和棕色覆羽之间有白色羽毛相隔。成年雄鸟和雌鸟羽毛相似,但雄鸟略大。幼鸟的白色羽毛边缘带有灰色,胸带不明显,上体和翼覆羽有淡色边缘。</p><p class="ql-block"> 在高明万亩稻田,今年和去年都见过凤头麦鸡,今年却见到了灰头麦鸡。灰头麦鸡停止觅食站立时头颈灰色,较宽的灰黑色胸带,白色腹部特别明显。再近些时,能见到眼眶是金色的,像金眶鸻,行为也像金眶鸻。</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栖息于湿地、河流边、稻田等环境,冬季时也可见于沼泽、河岸、湿草地、稻田残茬、池塘等。它们主要以昆虫、蠕虫和软体动物为食,常涉水觅食。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常以5至50只的小群出现。</p><p class="ql-block"> 在高明万亩稻田见到了十多只灰头麦鸡一起觅食,群起群落,落地觅食时散开。在一块湿地,连续几天见到一只单蹦的灰头麦鸡,拍下来后发现它有一只眼是受过伤后失明,但不除外为先天发育异常造成失明。观察发现,除了它的行动稍滞后,与其它同类无二样,估计是它跟不上群体行动而落单的。</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繁殖期在3月至4月,灰头麦鸡在一夫一妻制下于未受干扰的湿地或稻田中筑巢,巢为简单的凹坑,通常铺设苔草草茎和草叶。每窝产卵四枚,孵化期为28至29天,雏鸟在孵化后的第二天即可行走。</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那只右眼失明的灰头麦鸡。</p> <p class="ql-block"> 灰头麦鸡繁殖于东北亚的中国(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福建)、日本本州至九州,以及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冬季迁徙至南亚(从印度东北部至柬埔寨)和东南亚至马来半岛、越南北部和南部、中国东南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