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一一承载我全部政治生命的航船(副本)

东方雨

<p class="ql-block">写下这个标题,感到非常沉重。《辽宁日报》这艘在1954年随着辽宁省、辽宁省委一起诞生的航船,她不仅盛载着各届省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全部宣传使命,也承载着我的全部政治人生。</p><p class="ql-block">1969年我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日报农村部当记者。其间数次调动,终未离开辽报大院,直至2003年退休。</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有幸在辽宁日报社党委和辽宁省委宣传部及省记者协会的直接领导下,主持编辑了《辽宁日报五十年》(40万字)和《辽宁报业通史》(90万字)两部大型史书。所以对辽宁日报这艘航船所经历和盛载的政治风浪,及编采人员甘当党的喉舌的酸甜苦辣雨雪风霜,体检尤深。</p><p class="ql-block">由于两本史书的编撰时间正值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之风兴起。因此编撰工作基本能夠遵循历史真相,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史观展开。</p><p class="ql-block">翻开《辽宁日报五十年》《辽宁报业通史》两本厚重的史书,尤其是《辽宁报业通史》,里面写满了辽宁日报从1954年9月1日创刊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紧跟党中央、辽宁省委,大力宣传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深翻大干、粮食产量放卫星、高指标高征购、大食堂等极左做法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斗走资派、破四旧、砸烂教育制度树立白卷先生、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大学占领上层建筑、残忍迫害张志新、大力宣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哈尔套经验"等种种倒行逆施……。</p><p class="ql-block">我的一生是不幸的。做为辽宁日报的记者编辑,我当然是要终生忠于党的宣传事业,做好党的喉舌。</p><p class="ql-block">"四人帮"横行时期,我曾被辽报党委和农村部常期派驻彰武县哈尔套公社采访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哈尔套经验》。为此,哈尔套党委还特意在公社大院里给我安排了一间带火炕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哈尔套经验》是毛远新在辽宁亲自抓的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典型。据毛远新的理论,说人是猴子变的,只不过是在进化过程中,尾巴越来越短,最后终于没有了,变成了人。如今许多地方干社会主义,却留下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小尾巴。这条小尾巴就是允许农民种植"四辣”即辣椒、大葱、大蒜、黄烟,还允许到自由市场上去自由买卖。严重破坏了我们的计划经济。如果允许这条资本主义的小尾巴越长越长,那人不就又蜕化成猴子了吗?这套谬论在中央报刋及辽宁省内各报刊的大力宣传下,名噪全国。各地来哈尔套参观学习割资本主义尾巴赶社会主义大集的队伍络绎不绝。所谓赶社会主义大集就是强迫农民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排着大队敲锣打鼓喊着口号统统交售给公社的国营供销社。</p><p class="ql-block">《辽宁日报》上关于哈尔套经验的主要报道自然是大都出自我手。想想这些,虽然都是听命之作,但身心还是不可避免的背负了历史包袱。</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在我政治生命的有生之年,竟然赶上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整个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怎样的幸运啊!</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春风浩荡、万物复苏。我在辽宁日报党委及农村部的直接领导下,连续写出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的本报评论员文章(5月7日被《人民日报》二版上辟栏全文转载)。我和基层报道员孔祥君一起采写的反映农村承包到户责任制落实后,发生的深刻变化的人物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被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学会评为1979年全国获奖好通讯,以及后来采写的一系列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新闻报道与全国各报的同类报道,汇成了一股强大的與论洪流,成为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声!</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编采人员打开了飞翔的翅膀,也给年轻人开辟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机遇。</p><p class="ql-block">我本是一个政治上不求上进的人。我的人生逻辑就是每到一个岗位,就想老老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心满意足,别无他求。</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我在农村部已经当了10年记者,业务熟练,领导重视。经常参与重大新闻题目采写。安于本职工作,自我感觉良好。</p><p class="ql-block">正值洋洋自得时,没想到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及辽报党委拟定为下派掛职锻练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辽报秘书长找我谈话,我当时就懵了。想到孩子小,老婆是中学老师,异地工作困难太大。便立马予以拒绝。秘书长强调说这是好事。我说,我不想当官,谁想去让谁去吧。党委领导很生气,出面找我大喝一声:那是谁愿意去谁去的事吗?你一个共产党员首先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不能讲什么条件!在组织原则面前,我只能乖乖就范。去铁岭县委宣传部当了两年挂职副部长。报社给我买了一张火车通勤票,保证每周末回家。</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两年掛职锻练期满后如期回到辽宁日报。此后我就被辽报党委调来调去,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报社党委根据办报需要,要我去组建《美报》,任总编辑。《美报》定位为辽宁日报生活版。辽报党委对我的要求是,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尽量增加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p><p class="ql-block">《美报》成员都是各部抽调上来的有经验的老编辑,能力不成问题。于是我便放手大干。什么历史掌故、奇闻逸事、地名寻踪、古人衣食住行、书法绘画、丑书怪书江湖书法,什么“今日景阳冈”、周王室列鼎而食吃的是什么、怎样化妆、穿裙子等无所不登。同时派出特派记者赵桂荣跟踪采访《西游记》、《济公传》、《红楼梦》等各大剧组拍摄现场,连续在《美报》四版下辟栏固定版位报道拍摄花絮。《美报》实行邮发和自办发行两条腿走路。全国发行。发行量迅速突破20万份。我派出采访青藏公路的记者,居然在二郎山下的一个小旅店看到了《美报》。</p><p class="ql-block">每当《美报》出版日,沈阳市各大报刋亭就早早排起了买报的长队。同时《美报》也成为报社各部门在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赠品。</p><p class="ql-block">我在《美报》干了5年,又因种种原因调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因为这张报纸基本都是农民自费订阅。刚刚包产到户后的农民既需要这张报纸又没钱。那时一份《辽宁农民报》一年的订报款,农民都是用几个鸡蛋来计算的。</p><p class="ql-block">为了尽量减轻农民负担,扩大订阅量,在不违农时的前提下,经报党委批准,我决定将原来的周三刋减为周二刋。报款立马减少三分之一。辽北大地农民疯传:《辽宁农民报》降价了!于是订阅量大增。</p><p class="ql-block">《辽宁农民报》的编采人员基本上是一群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包括农学院学农学的专业大学生。素质高,充满青春活力。只要政策公平公正透明,办好农民报不成问题。</p><p class="ql-block">为此,我在《辽宁农民报》实行农村生产队的工分制。规定:一版头题记几分,下辟栏记几分,二版头题记几分,写一篇言论记几分,编辑成一块版记几分等等。月末年末按总奖金额计算出分值,再乘上你自己所得分数,即为你的奖金额。全大院都知道,崔中文把农民报变成了生产队。</p><p class="ql-block">辽宁日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经济上开始自收自支,挣钱成为辽宁日报社一千多口人生存的第一要义。于是我又被调任广告部主任。当时的《辽宁日报》社长武春河找我谈话,我强烈抗议说:“大报干到小报,小报干到广告。我犯啥错误啦”?武春河笑嘻嘻的说:“你没犯错误,你是没有大局意识”。终究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到广告部后,我针对《辽宁日报》发行不能进户这一劣势,放弃了过去一直靠业务员靠广告公司承搅商品广告的传统做法,吸收内陸一些省报与各厅局及省辖各市委市政府通力合作办广告的做法,一改《辽宁日报》与《沈阳日报》的竞争劣势。</p><p class="ql-block">干了三年,顺风顺水。广告收入翻番,有车有钱。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又因辽报离退休老干部及中层干部的强烈推荐,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任命为辽宁日报社主管行政后勤的副社长。</p><p class="ql-block">我当时满脑袋畏难情绪,并不认为是什么好事。当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光明找我做任命前谈话时,我便喋喋不休的强调报社复杂,自收自支,经营困难,自己不懂经营管理。李部长见我不愿接盘,非常不高兴的说:行了行了,你就别说那些没用的了。你现在的态度应该是,服从组织安排,不辜负辽报上上下下对你的期望,好好干成一番事业。我也只好乖乖的骑着我那辆破自行车,领命回家。</p><p class="ql-block">我始终认为在报社分管行政后勤是件特别倒霉遭罪的事:</p><p class="ql-block">财务没钱了找你,</p><p class="ql-block">下属公司出事了找你,</p><p class="ql-block">谁家的房子漏了找你,</p><p class="ql-block">暖气不热找你,</p><p class="ql-block">钉子户不搬家找你,</p><p class="ql-block">哪个部门闹矛盾找你,</p><p class="ql-block">工商税务消防环保公安局派出所天天找茬找你,</p><p class="ql-block">报社还有几个滚刀肉成天无事生非跟着你……。</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的感觉:我就是报社的一块破抹布,哪出窟窿就拿去堵上。</p><p class="ql-block">可久而久之却让一些老辽报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好像我是真的懂经营会管理。其实哪跟哪啊!我不过就是一天24小时疲于奔命而已。</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我这种当牛做马的精神被省新闻出版局看中,退休后就被聘到出版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北方新闻出版中心”主持工作去了,直至2010年8月。</p><p class="ql-block">北方新闻出版中心拥有《数学周报》、《垂钓》杂志、《数学小灵通》、《英语小灵通》等五六种期刋报纸。人员素质高,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只要管理公平公正,发挥积极性没问题。</p><p class="ql-block">到了北方新闻出版中心我真是如鱼得水。在出版局副局长谌季平的全力支持下,我放手大干。什么全员招聘,岗位上墙。建立公款招待、采买公示制度,所有期刋报纸一律全员承包。以效益论成败。虽然说不上什么政绩,但起码强化了经营管理,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公平公正,避免了腐败滋生。</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有一些老同志总是奇怪的问我为什么没贪点钱找个情人啊。其实理由很简单,一天到晚忙的懵头转向,哪有工夫啊!</p><p class="ql-block">真的是一点工夫都没有。</p><p class="ql-block">现在想起来,觉得贪点钱,找个情人也挺好的。</p><p class="ql-block">可是网上又有新喀了:</p><p class="ql-block">贪污腐败一听纪委找谈话得吓死。</p><p class="ql-block">找情人老婆孩子知道了得愁死!</p><p class="ql-block">所以,终其一生的经验:</p><p class="ql-block">还是忙点好!!</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69年刚到辽报时,老《东北日报社》遗留下来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部当编辑时经常用长途电话与农村报道员核对稿件。风吹电话线的嗡嗡声清析可闻。</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三百六十五里路,越过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三百六十五里路,从故乡到异乡。</p><p class="ql-block">三百六十五里路,从少年到白头。</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农村部当记者时的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79年4月27日,《辽宁日报》一版头题刋发了由我撰写的题为“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的“本报评论员文章"。5月7日《人民日报》二版上辟栏全文转载。在写言论的调研过程中,有的宣传干部戴着小碟大的毛主席像章接待我,他带着哭腔质问我:包干到组,包干到户,请问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还要不要!社会主义道路还要不要?</p><p class="ql-block">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凡是当个小官的,哪怕就是个生产队长,都一律反对落实生产责任制。而广大农民却欢欣鼓舞,过节一样。所以我在评论员文章里旗帜鲜明的提出:当前不是什么落实政策过了头,而是要继续批判极左路线的危害,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新闻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被中国新闻学会、中国记协评为1979年度全国获奖好通讯。</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81年,《新闻战线》第九期刋发了我为范敬宜撰写的通讯"从农村回来的记者"。(当时的辽报党委给我的任务。范敬宜后为《人民日报》总编辑)。</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下派铁岭县任宣传部副部长时陪同省考古队长考察李成梁墓。</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下派铁岭县掛职锻练时与也是下派干部王占合影。(王占后为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任《美报》总编辑时组织员工及家属到大伙房水库旅游。</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时,采访湖北云梦泽地区的百里油菜花种植区。</p> <p class="ql-block">1993年,时任辽宁日报广告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93年任广告部主任时与员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北戴河召开北方七省报广告工作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任广告部主任时,赴美采访新奥尔良时报广告部。</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任辽宁日报副社长时,在办公室留影。</p> <p class="ql-block">主持召开记者站长会议。</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2019年与分管的辽宁日报部分处级干部合影。</p><p class="ql-block">广告部主任刘新、财务中心主任孙长玉、行政处副处长曹澎、行政处长王开义、记者部主任陶杰、海外版总编辑丁立功、朝鲜文报总编辑桂光贤、集团办公室主任白立辉、老干处长康伟、审计处长崔小平、卫生所长丁树珊、发行处副处长尤鹏飞、保卫处长林庆元。</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94年在本溪日报社参加经营管理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任副社长时审查下属公司投资方向。</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1994年春接手副社长后重新规划新建的辽宁日报社正门及广告墙。</p> <p class="ql-block">院内广告部小楼所有权原属一房地产商。在辽报院内当钉子户几十年。后来通过时任省建委主任的慕绥新强行收购回来。我永远感谢慕绥新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方新闻出版中心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为北方新闻出版中心员工发奖。</p> <p class="ql-block">※ ※ ※ ※</p> <p class="ql-block">2004年夏,当时的《辽宁日报》社长姜凤羽交给我一个任务:立即上任主持编撰《辽宁日报50年》。这个编写组的10名执笔成员大都是编辑部各部刚刚退休的主任副主任,编写能力十分强大。并且在我接手前他们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所需资料占有已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当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即要写出辽宁日报50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又不能不直面辽宁日报在改革开放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紧跟省委紧跟中央进行的那些大规模的极左宣传。为此,我在征得辽宁日报党委的同意后,在《辽宁日报50年》一书的第二篇“反右派、大跃进、困难时期的辽宁日报”和第四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辽宁日报”两篇的前面,由我各自撰写了两篇序。在这两篇序言里,我按照中央十一屆三中全会精神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历数了辽宁日报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紧跟省委大肆宣传反右斗争、大跃进、大炼钢铁等一系列极左思潮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倒行逆施。然后在主体部分再着意撰写辽宁日报在这些非常时期所做的正面宣传。既符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也符合了正面记述辽宁日报50年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的直接领导下,2010年冬我开始主持编撰《辽宁报业通史》。每天凌晨3.30分起床,开始接收各编责任编辑通过电脑发过来的草稿,大刀阔斧,精雕细琢,加工编撰。这才是我的长项!</p> <p class="ql-block">《辽宁报业通史》,筹划于2010年始,成书于2016年5月1日,90万字。历时5年。</p><p class="ql-block">本书编委会主任为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玉珠。</p><p class="ql-block">主编为辽宁日报社社长省记协主席姜凤羽。</p><p class="ql-block">执行主编:崔中文。</p><p class="ql-block">主编助理:马为(省记协秘书长)。</p><p class="ql-block">编撰助理侯小云(省图书馆副研究员)。</p><p class="ql-block">各编责任编撰者:</p><p class="ql-block">王素梅、刘人蓬、黄淑娟(辽宁日报)。</p><p class="ql-block">孟祥隶、胡中惠(沈阳日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抵排异端兮抒正气,</p><p class="ql-block">爬罗剔抉兮刮垢磨光。</p><p class="ql-block">补苴罅漏兮张皇幽眇,</p><p class="ql-block">寻坠绪之茫茫兮</p><p class="ql-block">獨旁搜而遠绍。</p><p class="ql-block">畏掛一而漏万兮进退失据,</p><p class="ql-block">秉筆青史任重兮忧思难消。</p><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犹受命以驰驱,</p><p class="ql-block">逞伏枥之志兮何论桑榆?</p><p class="ql-block">记於2016年11月10日</p><p class="ql-block">一一在《辽宁报业通史》扉页上的自题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写组部分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胡中惠、黄淑娟、崔中文、王素梅、刘人蓬。</p> <p class="ql-block">《辽宁报业通史》编写组部分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王素梅、胡中惠(沈阳日报)、崔中文、孟祥隶(沈阳日报)、刘人蓬。</p> <p class="ql-block">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