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恩东书法艺术鉴赏

老马识途

<h3><br></br>     缘起:“本味斋笔记”涉及的几篇书评,与平素交往中的笔墨之谊有关,借此记下自己的点滴思考以慰孤怀。收笔之际,发现曹恩东教授的书法实获我心,观点也和我基本一致。在这里,不揣浅陋针对其作品的阐发,可以补“本味斋笔记”之不足。<br></br></h3></br> 曹恩东作品<h3>     曹恩东的书体以汉魏碑刻为架构,在参以唐楷法度的基础上,“化”字当头,即以草入隶或以草入楷,形成了其书法艺术的基本形态。就“真草隶篆”四体而言,“隶变”承上启下,处于汉字书法演变的核心位置,隶书的宽博方正,给汉字书写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基因,“颜体”开一代雄风就是指证。汉字书写的演变史,是人这一主体法天法地的认识史,据说笔尖、笔肚、笔根也有天地人之分,一部《道德经》讲的就是人法天法地的辩证法,成为汉字书写的哲学依据。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我看来,篆即“道生一”的“一”,一笔贯之;隶即“二”,上下左右各一笔,缺一不成隶;楷即“三”,“永”字八法笔笔精要,无主次之分,揭示了“三生万物”的可能性。篆、隶、楷的临习,是对中国哲学思想最基本的体认。曹恩东的书艺表现扎根在隶楷碑刻中,平素注重基本功的历练,有了这一功底,主体实践才能从“必然王国”破茧而出,实现向“草书”这一自由王国的飞跃。<br></br></h3></br> 曹恩东-疏藤牵蔓上南墙<h3>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文化背景,汉字书写的法度技巧,包括方寸间的一举一动——研墨凝神、把笔运思等,无不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探寻。曹恩东的书法之所以耐看,在于守住了这一底线。他的《疏藤牵蔓上南墙》采取的是精严的小楷笔法,走的却是集篆、简、魏碑为一身的结体路线,一点一画看似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实则草情毕具、字势飞逸,如孩童在花草间嬉闹,一派天真无邪、兴趣酣足的样态。由此可见,自然美和人格美是书画美学的两大支柱,不可偏废。作为学院书法的佼佼者,曹恩东致力于在书史中开源引流,如此心静如水的定力及其清新淡雅的书风,从中折射的恰恰是师道尊严的人格气质。人格气质作为书道合一之“意”,成为“象”与“神”的统摄力量。宗炳说,“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所谓“万趣”,就是宇宙万物,就是书法之“象”;所谓“神思”表现在书法上就是法度,无法度必无神采。曹恩东的书艺表现,从象、神、意三个维度渐入化境,其精神姿致势必惹人情思,绽放出感人的魅力。<br></br></h3></br> 曹恩东-秋来相顾尚飘蓬<h3>     作品《秋来相顾尚飘蓬》从汉魏碑刻中,取勒石镌刻之力道,在形态上有所改变,即以草书笔意重新组合,结体方正中见奇崛,出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对李白豪侠精神的礼赞,行笔沉郁顿挫,抑扬有致,跌宕起伏。书中的每个字看上去各自独立,但字之间有呼应,雄强的行笔中常有细丝牵动,就像静谧的世界中传来不知名的声音,或激荡起一股不平之气,总之,于细节处见精神,曹恩东文气十足的书写,不经意间突出了杜甫诗中“飞扬跋扈”的飞动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立足当下的新的审美视角,同时表达了一个当代书家对古人应有的虔诚态度。可以想见,进入书写状态时,曹恩东的感受系统有一扇窗,向着古人或自然敞开。在唯独没有自我的境界中,书法的超越功能才能体现出来。当代书坛的一大病症,就是对所写内容毫无所感,为所欲为,留在纸上的除了浅薄无知就是心浮气躁。曹恩东还吟诗作赋,表现出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为许多书家所不及,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稀缺品质。<br></br></h3></br> 曹恩东作品<h3>     毫无疑问,篆、隶、楷有着各自独立的审美趣味,但因法度甚严,容易为法所困,破旧立新有一定的难度。曹恩东在以草入隶、以草入楷上,做出了可喜的探索。无论如何,篆隶楷的临习和书写,是一个书家打造上佳线质的必然阶段。许多当代草书古法欠缺,不能看,不忍看,就在于临习要么浅尝辄止,要么缺乏哲思,终究难得古法神髓。曹恩东的草书克服了这一问题,功力深厚,线质纯美,基于对书法史的清醒认识,他的草书既有魏晋书风清俊妍美的遗貌和气度,又在笔墨开合间发宕着颜体书风雄强朴茂的峻骨妙气。这种兼容两大书风流变的高度的审美自觉,也是一般书家所不具备的。颜真卿曾学书于张旭,曹恩东自作诗“荡入颠张醉素家”就道出了这一秘密。欣赏他的大草《层峦叠嶂碧摩空》和《北冥揽动万千沙》,一股生辣之气扑面而来,其形式美感跨越时空,让人顿生石涛“心入春江水”、“一笑水云低”的审美享受,深信“书至画为高度”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不脱古法的当代书风应有的面貌。<br></br></h3></br> 曹恩东-北冥揽动万千沙<h3>     曹恩东的大草可识可辨,在他的感觉世界中,每一根线条,回荡着自然动人的旋律,陶冶着自我生命的节奏。但也可以不识不辨,这是因为万物与神志融合,如宗炳“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凭澄怀味象就可以进入“以形媚道”的自由天地。总之,不论书法艺术如何创新,既不能无视以人为本、法天法地的汉字书写演变史,也不能割裂与当代生活和自然宇宙的广泛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讲,汉字书法所遵循的一定是主体实践美学。有法而无法,没有对法度的确认,就谈不上主体的自由,不知曹恩东教授以为然乎?笔长不过六寸,古人捉管讲究真一、行二、草三。我之所以赞扬孙晓云,肯定徐悲鸿、范扬等人的画家字,在于一些当代书家抓住笔管末端的横涂竖抹,脱离了实践哲学的根本。再说这种一味纵情、不加限制伸张生命意志的书写现象,最终会走向它的反面,导致千人一面,流于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痞气十足、轻薄为人的社会风气,实不可取也。</h3></br> 曹恩东作品 曹恩东作品<h3>           2025年2月19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6KxAqiw-hXB_e5LBmCK5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