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谪儋耳,已是花甲老人。他渴望北还,但估计无望,于是买地筑屋,定居当地,并置棺修墓,打算终老海南。不料,朝政突变,皇帝驾崩,新皇继位,大赦天下,苏轼奉诏回京,途中写诗一首,名为《儋耳》,全诗内容如下:<br>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br>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br>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br>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div>诗中描写了诗人悲喜交集,万千感慨的心情。</div> 儋耳就是现在的儋州,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贬谪之地。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为纪念这位谪臣而建于北宋,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 在环岛游来到儋州时,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东坡书院。 在东坡书院,你有一种置身江南园林的感觉。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碑林,长长的廊道墙上挂满了石碑。 上面刻满了苏轼的诗词佳作与书法手迹,让你顿时感受到了这里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坡书院是儋州市旅游重点项目之一,面积25040平方米,是国家4A级景点,海南重要的人文旅游胜迹之一。<div>东坡书院里的曲桥,蜿蜒于碧水之上,桥身古朴雅致,栏柱雕花精美,桥的对面是书院的核心景点。</div> 过了曲桥是临池亭,供游人遮阳休息的地方。小亭造型古朴雅致,飞檐翘角,掩映于葱茏绿意间。亭柱上对联“水光合影观鱼性,乐奏人歌见世情”意蕴悠长。 息轩亭旁,苏东坡与海南当地黎族人交谈的雕塑栩栩如生。<div>在海南,苏东坡经常带着一条本地的土狗到处闲逛,让当地人给他讲鬼故事,他甚至还写诗说自己原本就是海南人:“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颇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br></div> 苏轼被贬到海南时,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在宋朝,一个人被贬海南,那是仅次于死刑的酷刑,苏东坡也是抱着必死的心情来到了海南,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买了个棺材,说我死后就葬在这儿,不要扶灵柩回家乡。然而来到海南不久,苏东坡就从情绪的低潮中振作起来。他读书写诗,很快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帮助当地人民开凿水井,采药治病,推广农业种植,海南人民的淳朴和热情也让苏轼感到特别温暖。 现在的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是他的好友集资为他修建的,当年仅仅是一间简陋的小破屋。 在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建设之后,明朝改名为东坡书院。 城东学舍虽质朴,却满含古韵。这里藏着一段动人往事:苏轼初到儋州,听闻城东有学舍,满心期许地前去,却见屋内空无一人,先生挨饿,学生散去,他满心忧虑,感慨当地教育的落后 ,并写下《游城东学舍作》,并自编教材,挨家挨户发动家长让孩子读书。 劝学园是一处富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园区。园内有一组著名的雕塑,三个人分别是苏轼、黎子云、符林。苏轼是北宋大文豪,因被贬至儋州而在此传播文化知识。黎子云是当地的一位文人,与苏轼交往密切,苏轼曾为其居所题名为“载酒堂”。符林是苏轼在儋州的学生,受苏轼教诲,在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div>苏东坡在学堂教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第一位进士。在他北返中原后,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留在那里继续讲学,教化乡里,海南岛也因此人才辈出。<br></div> 雕塑中,苏轼身姿挺拔,神情温和而专注,目光深邃而亲切。他身着宽袍大袖的长衫,衣袂线条自然流畅,似被微风轻轻拂动。左手握着书卷,透着对知识的热忱与对后学的期许,尽显一代文豪的儒雅风范与育人情怀。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儋州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 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载酒堂中的这组雕塑人物分别是苏东坡、苏过和黎子云。苏东坡位于正中央,他身姿挺拔,神情温和而专注,仿佛正在向身旁之人讲解学问。其儿子苏过站在一侧,神态恭敬,认真聆听着父亲的教诲。黎子云则在另一侧,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 书院内,苏东坡坐像气宇不凡。他身着长袍,衣袂自然垂落,纹理细腻流畅。面容清癯,眼神深邃而温和,透着睿智与豁达,嘴角似带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左手轻搭扶椅,右手持书卷,姿态闲适,尽显一代文豪的儒雅与从容。 坐像上方,“一代传人”的匾额庄重古朴,彰显着他在文化传承上的卓越功绩。“鸣雪因缘”四字匾额,则带着一种悠远的诗意,仿佛诉说着他与儋州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div>“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这首诗时,66岁的苏东坡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在镇江金山寺中看到大画家李公麟为自己作的画像,那时的风华,如今的飘零,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顿时感慨万千,为自己留下了世上最短的“墓志铭”。诗中仍然念念不忘儋州,可见与海南的情节之深。</div> 堂前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一看就是供游人拍照用的。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我也凑个热闹,端着架子,拍了一张照片,感觉自己也沾上了点这书院的文化味儿。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 西园中矗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头戴斗笠,脚踏芒鞋,儒雅风流。铜像汉白玉座墩正面的“东坡居士”四字为郭沫若的手迹。 据说,这里每天都有画家在此写生。 书院内的望京阁,古朴典雅。 望京阁里有一组再现苏东坡讲学场景的雕塑,雕塑中的四个人分别是苏东坡、苏过、黎子云以及姜唐佐。 书院内,巨大的榕树枝叶繁茂,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在风中轻轻摇曳,似是人们对东坡先生的追思,又寄托着诸多美好心愿,为古雅的书院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怀贤亭表达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它是人们纪念和追思东坡先生的一处重要场所,让后人能在此感受东坡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东坡先生的人格魅力与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