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印象:佛、泉、湖之千佛山万佛洞:石壁间流淌的千年佛韵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济南印象:佛、泉、湖。佛,乃是千佛山、万佛洞;泉,乃是趵突泉、黑虎泉;湖,乃是大明湖。这些,共同构成了济南的灵魂。下面分别与读者诸君分享。</p><p class="ql-block"><b>今日分享:千佛山万佛洞:石壁间流淌的千年佛韵</b></p> <p class="ql-block">驻足济南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画卷中最精妙的落笔——千佛山万佛洞,这座海拔不足三百米的山丘,却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重量。让我们循着石阶上的青苔印痕,去触摸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佛影。</p> <p class="ql-block"><b>千佛山的千年转身</b></p><p class="ql-block">千佛山最初名为"历山",《史记》记载舜帝曾在此躬耕陇亩。您看山脚下那片梯田状岩层,传说就是舜帝犁出的痕迹。隋朝开皇年间,崖壁上绽放出第一朵石莲——匠人们在</p> <p class="ql-block">青崖间凿出百余尊佛像,从此"千佛山"之名不胫而走。北宋文豪曾巩登临时写下"齐州山水窟,岩岫老更顽",让这座佛山与趵突泉、大明湖共同构成了济南的山水魂魄。</p> <p class="ql-block">然而,千佛山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千佛山的佛像也未能幸免,许多精美的石刻被毁,僧众被迫还俗。传说当时有一位老僧,冒着生</p> <p class="ql-block">命危险将一尊北魏菩萨像藏入山洞,直到灭佛风波过去才重新供奉。这尊菩萨像如今就安放在万佛洞中,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万佛洞的时光长廊</b></p><p class="ql-block">1989年凿通的万佛洞,像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洞中万余尊造像并非当代新作,而是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北魏至明清的佛像精品汇聚一堂。当您走进幽深的洞窟,请留</p> <p class="ql-block">意左手边那尊北魏菩萨:清瘦的面庞带着西域胡风,衣纹如春水涟漪,这是佛教艺术初入中原时的模样。转角处的唐代力士像肌肉虬结,仿佛能听见他降魔杵破空的风声,正是盛唐气象的立体注解。</p> <p class="ql-block">在万佛洞的深处,有一尊特别的佛像——唐代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佛像曾经历过唐武宗灭佛的劫难,佛像的右手有明显的修复痕迹。</p> <p class="ql-block">传说当时一位工匠为了保护佛像,故意将其右手敲断,谎称佛像已毁,才使其免于被彻底破坏。如今,这尊佛像的右手虽经修复,但仍能看出当年的伤痕,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动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石佛的时尚轮回</b></p><p class="ql-block">沿着洞窟前行,您会发现佛像的"时装秀":北魏造像身着"曹衣出水"的薄衫,唐代菩萨披着璎珞编织的"高定华服",宋代罗汉则换上粗布麻衣。最有趣的是明清时期的送子观</p> <p class="ql-block">音,怀里抱着胖娃娃,供桌上还放着现代人摆的奶粉罐——原来石佛也会与时俱进!这些变化恰似一本立体的中国审美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佛像中,有一尊特别引人注目的观音像。这尊观音像的衣饰华丽,面容慈祥,据说是唐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后,仿照印度佛像风格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玄奘在取经途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原,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尊观音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青石里的灵性传说</b></p><p class="ql-block">千佛山最动人的故事藏在极乐洞。传说唐代某年大旱,老石匠梦见山石开口说话:"凿我双目,可降甘霖"。次日他颤抖着凿下菩萨眼睛,顷刻间暴雨如注。后来人们在原处补刻的菩萨眼,至今仍带着湿润的</p> <p class="ql-block">痕迹。而兴国禅寺后的石壁上,那尊半隐在树影中的弥勒佛,据说每逢月圆之夜,会悄悄把布袋里的笑声撒向济南城的万家灯火。</p> <p class="ql-block">在千佛山的另一侧,有一处隐秘的石窟,传说唐武宗灭佛时,一位僧人将一批珍贵的佛经藏于此地。直到宋代,这些佛经才被重新发现,成为研究唐代佛教的重要文献。如今,这处石窟已成为千佛山的一处秘境,吸引着无数寻访者前来探秘。</p> <p class="ql-block"><b>千佛山的现代回响</b></p><p class="ql-block">当您登上山顶,俯瞰济南城时,那些石佛仍在暮鼓晨钟中浅笑。他们看过舜帝扶犁春耕,见过李清照拾</p> <p class="ql-block">级觅诗,听过铁铉守护济南的呐喊,如今又在注视着泉城的新生。这些石头里的光阴故事,正等待着与您的目光相遇,在某个风起云涌的黄昏,续写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千佛山的佛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从唐武宗灭佛到玄奘取经,从北魏的胡风菩萨到明清的送子观音,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在千佛山的石壁间流淌,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永远铭刻在时光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集我国“莫高”、“龙门”、“麦积”、“云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风采。</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万佛洞完成于唐代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后壁刻着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p> <p class="ql-block">两壁壁基雕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形象生动传神,似乎已陶醉在自己奏出的天籁中。舞者婀娜多姿,衣袂飘飘,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表现了“万法皆空归南海,一尘不染静禅心”的佛家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 <p class="ql-block">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p> <p class="ql-block">千佛山属于泰山余脉,最高点海拔285米,主要分为北向、西南向和东南向三个坡面,地处济南单斜构造带,地质结构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p> <p class="ql-block">千佛山最早记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为历山,后因隋朝建千佛寺得名千佛山。元代千佛山庙会兴起。明成化四年(1468年),千佛山寺庙重修。清朝时期颁布“禁采千佛山山石告示”,并对千佛山进行了两次修建整改。1934年,为纪念国民革命烈士在千佛山修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1959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正式辟建千佛山公园。1981年,济南市对千佛山进行规划,此后建成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兴国禅寺、千佛崖、历山院等。千佛山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地域价值显著,为中国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景观。</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到济南,千万别错过了这里!</p><p class="ql-block"><b>敬请关注!敬请期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