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清华园的"傻姑爷"》<br><br> 吴冰<br><br>(上海老年报 2025·02·22)<br><br></h3> <h3><br> "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句话出自我母亲(冰心)戏谑父亲(吴文藻)所写的宝塔诗,原文是这样的:<br><br> 马<br> 香丁<br> 羽毛纱<br> 样样都差<br> 傻姑爷到家<br> 说起真是笑话<br> 教育原来在清华<br></h3> <h3><br> 关于这首诗的由来,母亲在《我的老伴吴文藻》一文中做过解释,说的都是父亲的"傻"。如母亲故意告诉他丁香花叫"香丁",他竟然信以为真。又如,我小的时候,他和母亲一起进城去看外祖父,母亲让他买两样东西-﹣给孩子买一种叫萨其马的点心,给他的老丈人买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br><br> 父亲"奉命"到了"稻香村"和"东升祥"后,两样东西都叫不上来,只说是要"马"和"羽毛纱”,“马"是我们孩子的用语,是对点心萨其马的简称;至于"双丝葛"怎么变成了"羽毛纱",真是天晓得!母亲说幸亏两家铺子打电话来询问,父亲才算交了差,不过也给人留下了"傻"的印象。<br></h3> <h3><br> 后来,母亲曾当着清华校友对校长梅贻琦先生发"怨气"。不料,梅校长笑着在宝塔后补了两句:<br><br>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br>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br><br> 据说,当时在座的清华同学"都笑得很得意"。<br><br> 当"交际花",母亲不够格,但在家人的心目中,父亲却实在是"傻"!他的一个同学曾戏言:"文藻在家是一言九顶',的确,往往他一张口就有几个人顶他,不是说他发音不对,就是说他书生气十足,或观点迂腐等。自己是不是"一言九鼎"他似乎从不介意,我想这是由于他认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必跟家人"一般见识"。<br></h3> <h3><br> 由于父亲不是中国传统式的"严父",家里的气氛总是很民主和轻松的,父亲的民主思想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或许是得益于"教育原来在清华"吧。<br><br> 父亲学的是社会学,从日本回国后,在事业上一直难以发展。相比之下,母亲却颇为顺利,如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多次出国访问。两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差异,并没有引起像今天一些家庭那样的夫妻不和。<br><br> 父亲从来没有嫉妒过母亲,没有流露过不愿母亲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大男子主义想法,他只是私下对我透露过工作方面的苦恼。而母亲也从未因为自己"得势"而小看父亲或对父亲落井下石。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互十分理解彼此的"价值",并懂得尊重对方的"人格"。<br><br> </h3> <h3><br>摘自《永远的清华园》<br><br>图由美篇制作者取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