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大心学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坐忘

<p class="ql-block"><b>题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张载 《正蒙·大心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广东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邱鸿钟二级教授,博导主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今天学习心学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 湛若水(1466年-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广州增城新塘人。明代心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父亲早丧,由母亲抚养长大。27岁时中举人,29岁往江门拜师陈献章,他聪颖悟性高,深得白沙先生赏识,跟师第二年白沙便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信物传给若水执掌,并作《赠江门钓台诗》“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仅过3年,陈献章逝世,湛若水为之服丧3年,并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昌明圣学,以圣贤为师</b></p> <p class="ql-block">  几年后甘泉北上求学,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参加科考,中进士第二名,40岁后渐步入仕途,官至正二品,曾历任南京礼部、吏部、兵部三部尚书。与王阳明成为论道学之友,后师从者甚众,声誉日隆,时称“王湛之学”。至75岁告老还乡,他拿出自己20多年的俸禄在家乡增城、番禺、南海、广州、博罗、曲江,以及扬州、徽州、武夷等岭南之外多地开设书院达40余所,遍布半个中国,讲授儒家经典,传播心学,诲人不倦,据《广东新语》上记载,当时相师从者有三千九百余人,直到95岁在广州病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守孝尊师,榜样人生</b></p> <p class="ql-block">湛若水勤于著述,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书问》,以及回答弟子的许多语录,如《樵语》、《新论》、《雍语》、《知新后语》、《二业合一训》、《大科训规》、《金陵问答》、《金台问答》、《新泉问辩录》、《问疑录》、《天观语录》等,还有《湛若水诗集》、《湛若水杂著集》和《书信集》等论著刊行于世,其著述数量远超过其他儒学大家,史称“甘泉之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心学与实学并举</b></p> <p class="ql-block">  湛若水逝世后,皇帝连下两道圣旨,其中在《赐葬敕谕》中称湛若水为岭海鸿儒,恪司职守,克效勤劳,慎以终始,完节全名,善行嘉言,施于后世。在《赐祭敕谕》中赞湛若水:卿性资笃厚,问学宏深;策骏贤科,蜚声翰苑;经帷进讲,启沃唯勤;史局翻书,是非不谬;懋著忠勤,赞予机务;许国之诚,不渝晚节。可见,湛若水既是一名克勤克俭完,节全名的忠臣,也是一个学问宏深,蜚声翰苑的大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学问宏深,勤于著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