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下午,来到了有“小延安”之称的王村口镇。</p><p class="ql-block">王村口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九龙山东麓,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青山绿水环绕,自然风景优美,是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之源,被列为省级历史保护名镇。明崇祯年间(1628-1644)立防御厅于王村口,自清代康熙(1662-1722)年之后,人烟稠密,贸易兴盛,成为竹木柴炭的集运埠头,是浙西南重要交通要塞,水路与衢州相通,陆路与龙泉、江山、福建浦城相连,是遂昌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有“深山都市”、“红色古镇“之称。</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当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全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刘英、粟裕将军带领红军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王村口一带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给王村口镇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和战斗故事。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仍完好地保存着挺进师八一誓师大会旧址天后宫、挺进师召开群众大会会址宏济桥、苏维埃政府旧址蔡相庙、挺进师师部旧址等古建筑,由这些革命旧址和月光山公园、白鹤尖红军纪念亭组成的挺进师革命纪念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p class="ql-block">八一誓师大会旧址</p><p class="ql-block">乾隆59年,即公元1794年福建商人在王村口桥东村修建会馆——天后宫。咸丰8年被毁,光绪18年,即公元1892年时重修,宫宇基础以卵石垒砌,石级上登,宫门朝西,三进五开间,抬梁斗拱,雕梁画栋,宫门以青砖雕筑而成,以红色为主调粉刷,有一份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王村口的码头,人来船往,好不热闹。相传还是福建人的会馆,是专门奉祀象征出海平安的“天妃”。</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王村口,成立了王村口苏维埃政府,7月29日,红军挺进师在天后宫举行庄严的“八一“示威誓师大会。刘英、粟裕在会上作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宏济桥</p><p class="ql-block">宏济桥为木质平廊桥,东西走向,跨关川溪。联接桥东、桥西两村街道。原名“济川石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乾隆间再建,易名“宝善石桥”,光绪初,易以木构廊屋桥,改名“宏济桥”。1927年修葺。木构廊屋桥身,主桥九间,引桥四间,抬梁结构,全长34.97米,宽4.8米,矢高7.58米。</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桥上召开群众大会,宣告浙西南特区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成立。1936年6月,红军挺进师再度进驻王村口,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昆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师长粟裕作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旧址(蔡相庙)</p><p class="ql-block">挺进师主要领导人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挺进师政委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挺进师师部旧址(程氏民宅)</p><p class="ql-block">挺进师师部旧址为民国初期建筑,座西北朝东南。房屋西北面临溪,平面为五开间加前两厢布局,正屋五间三层,梢间外有夹弄作楼梯间,中间为天井,条石铺砌,大门内筑两柱翼角门亭。建筑面宽20.90米,进深12.86米,总面积268.77平方米。梁架为穿斗结构,正屋二层跟厢房地平同高,底层低于地平2.79米。西厢房用四开花格门。花格门和牛腿、枋间雕刻禽兽松竹图案,工艺精细,尤为突出的是有鸡鸭等家禽图案,比较罕见。1935年5月至9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部驻地,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等人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月光山公园(粟裕将军陵墓)</p> <p class="ql-block">1942年遂昌民众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王村口不但有优秀的红军革命建筑群,而且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悠久的历史,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舒适的气候环境和山水田园景观,镇中有山水相依的山地居民聚落,依山傍水的地形地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临水建筑,自然呈现出错层、掉层、吊脚的建筑形态,形成古镇别具一格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来到了龙泉青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该馆是唯一系统介绍龙泉窑发展历史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全面展示了龙泉窑起源、发展、鼎盛、衰落、复兴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尽揽自然界的苍葱与润泽,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端庄的造型誉满全球,成为青瓷世界一朵最绚丽的奇葩。在中国制瓷史上,龙泉窑是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龙泉窑吸取了南北青瓷的制瓷技艺,并在“官窑”和“民窑”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相互激荡中发展,成为中国历代青瓷工艺发展的集大成者,把中国青瓷艺术推向极致。在漫长的岁月里,龙泉窑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远涉重洋,在各国人民的仰慕与赞叹中送去了伟大的中国文明。</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龙泉宝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谓“天时”“地气”,指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材美”“工巧”指优良的原料和能工巧匠。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能制造出优良的产品。</p><p class="ql-block">龙泉宝剑正是因为龙泉拥有了锻造宝剑天然道地的原料和善于精造的工匠,才得以兴盛绵延、代代相传两千五百余年。无数制造精良的宝剑灿若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龙泉也因此得“中国龙泉宝剑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龙泉宝剑厂创建于1956年,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宝剑厂传承了2500多年的传统铸剑工艺,再现了欧冶遗风古代铸剑的场景。目前是创业园区了,仅保留了一个烟囱和二个(可能是)锻造炉。</p> <p class="ql-block">龙泉西街</p> <p class="ql-block">吴嘉彦故居</p><p class="ql-block">吴嘉彦故居呈横长方形,朝南,台门朝东。通面宽17.18米,通进深11.71米,建筑占地面积263平方米。门楼为西洋式混砖结构,中部有阁楼。建国后收归政府所有,曾作为城郊区公所用房。该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具有较高的革命价值。吴嘉彦1875年生于八都镇,辛亥革命成功后出任省咨议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就任县修志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龙泉市历史建筑西街288号</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原为蔡家大屋,四合院式,天井、通道鹅卵石墁地,现为民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水渠</p> <p class="ql-block">三座桥同框</p> <p class="ql-block">留槎阁,苏东坡题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