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我们下部队当兵锻练那个时节,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异常困难时期。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国大多数省区粮食欠收。能不能吃饱肚子,几乎成了当时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中心话题。连毛主席、周总理都带头紧衣缩食,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渡难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粱米豆干饭" 常记心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刚到空军辽宁瓦房店老虎屯机场当兵锻炼,我们6名航校下部队学员,被分配到机务大队定检中队当地勤兵,干的是维护飞机的活,吃的是地勤灶的伙食。</p><p class="ql-block"> 在空军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除了空勤灶外,咱这地勤灶的伙食,可算是仅次于飞行员的标准了。尽管一日三餐有两餐细粮定量,但一餐粗粮可以管飽的"造",而不限量,这是多么大的宽松政策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当时细粮定量,那可是认真严格执行的。每桌10人一脸盆蒸米饭,大家轮流一个人来"分飯",周围人的监督眼光,比今天反腐败还要认真严历。几乎期待每碗饭都要分的均匀、公平。</p><p class="ql-block"> 在分面食的时候,也受到这种均匀、公平的影响。地勤灶的师傅们也想了"高招" ,怕作馒头大小不均,而改作了发糕 ,固定了发面的长度、厚度,还特制了一把带有等距离小钉的尺子,用这把尺子在发糕上量好等距离的钉眼,然后下刀,又是等距离切下 ……</p><p class="ql-block"> 我写到这,都感到手累了,这是为什么呢?一句话:人们太饿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回过头来,说说那餐不定量的"高粱米豆干饭(加的是红小豆)"。这对南方籍的战友,一看到它叫苦不喋、难以消化。而对于习惯了北方生活、吃惯了高梁米的东北兵来说,这可是救命的黄金飯食!</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下放来的、黑龙江籍军械兵阎传发战友,一个典型的东北大汉,又是干重体力军械的活。经常要把飞机上很沉重的机关炮拆下来,进行全面检查和清洗,然后再搬回飞机上恢复原位。这一拆一装,就把他累得滿头大汗,而累得肚里空空!</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这不限量的高粱米豆干饭,他立刻眉开眼笑,一股作气地、可以吃下3大碗高梁米豆干饭!</p><p class="ql-block"> 我们心里都明白 ,尽管一日两餐细粮定量,没有吃饱,但只要有了老虎屯地勤灶这顿不限量的高梁米豆干飯,我们维护起飞机来,就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为保障飞行安全,我们就会无忧无虑地全身心地勇敢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60多年前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许多老战友现已进入了耄耋之年,身体还算过得去,都要归功于年轻时没有饿着。</p><p class="ql-block"> 当年,党和国家尽管面临粮食供应困难局面,但对航空兵部队却给予了深情关怀和热情鼓励措施,以确保祖国领空安全,那"高粱米豆干饭“ 功不可没 !</p><p class="ql-block"> 尽管过去了60多年,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的深情关怀,牢牢地铭记在当年那帮地勤机务人员的心坎里!老虎屯机场地勤灶的"高粱米豆干饭",让我们常记心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5日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2日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