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献瑞

南宁 四海化和谐265617069

<p class="ql-block">我可以算是个博物馆控,南宁10多个博物馆,哪一家有新晋展览,我都会及时去参观。乙已蛇年,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了“灵蛇献瑞”生肖文物大联展。我便第一时间前往探索、学习。</p> <p class="ql-block">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观天察地、顺应四时的智慧表达。早在《诗经·小雅·吉日》中就有"吉日庚牛,即差我马",将牛与马相对应的文字。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就已存在。而后在历史的演进中,生肖逐渐与民间信仰、占卜习俗、文学艺术等相结合,发展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同时这种将动物与纪时相结合的信仰在世界各地也广泛存在并流行,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生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中国有十二生肖,由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这十二种动物组成,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每个生肖对应一个年份,以十二年为一轮回。与此同时,十二生肖也对应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以及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十二生肖相传为黄帝所立,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二生肖的形成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了中国人与动物的亲善关系。此外,更多的人还将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年俗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唐 | 彩绘十二生肖俑 </p><p class="ql-block">白银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生肖的服饰皆穿圆领宽袖长袍,袍长至足面,前有蔽膝,双手执笏板拱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蛇大约出现于1.5亿年以前,行迹遍布全球,共有3000余种,主要分为真蛇下目与盲蛇下目两大类。它们身形倾长,无四肢,依靠波浪式蠕动移动,具有发达的嗅觉系统和热感知能力,能有效定位猎物,并靠定期蜕皮以适应生长。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小型动物种群,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猎物。蛇在人类心目中象征着治愈与恐惧,在医学上有着重要应用,展现出复杂的生态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蛇是一种无足的爬行动物,由白垩纪时代的蜥蜴类衍生而来,为卵生或卵胎生动物。蛇全身覆盖着鳞片,必须脱掉外层皮肤才能生长,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面变化、喜欢湿润温暖的环境,有树栖、陆栖、水栖、半水栖、穴居等多种作息方式,蛇没有外部耳朵和眼睑,吞吐舌头感知气味,它们的颚部能盈山广角度的开合,足以吞食比自己身形庞大的猎物、成为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优秀杀手。</p> <p class="ql-block">目前世界上的蛇有3000余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它们是全球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生物之一,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世界上体型最小的蛇属于细盲蛇科,最长的则是蟒科及蚺科。像其他动物一样,蛇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蛇就是要欣赏、尊重它们,科学认知和积极保护,人类与蛇类和谐共存。</p> <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人蛇相伴中,人类不仅看到了蛇的狰狞,也发现了蛇的美。人们既畏蛇,又崇蛇。蛇善于避水、蜕皮、多产多生,被中国人赋予智慧、力量与再生的吉祥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与龙难舍难分,更有"蛇为小龙"的说法。此外,蛇常常与人或其他动物结合成为神灵,中国人信仰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便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广为流传。正是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蛇才得以跻身于中华传统生肖之列,与十二地支中的"已"对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成为年俗文化的形象标识。</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你志和精神象征、蛇与龙之间又有着千丝方缕的联系。形象上,蛇是龙的灵感来源之一,龙的形态中融合了蛇的元素。象征意义上,两者都代表着神秘、强大和吉祥、在神话传说中,蛇五百年化为蛟,千年化作龙,充满了进化的奇幻。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生物间的联系,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龙由蛇而来,它的诞生并未夺去蛇的灵光,反而造就了龙蛇共舞,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象,各展所长。为了表达对蛇的崇拜,史上各代中华先民都制作了大量与蛇相关的器物,从礼器到兵器, 从印玺到陶器……无一不彰显着蛇的神秘魅力,其中更不乏多姿多彩的蛇造型艺术佳作,或灵动,或威严,饱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蛇孕育了龙,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蛇的神性,蛇在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中常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将它装饰于青铜礼器之上,希望达成与自然、神灵的沟通,得到天地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宝鸡社火脸谱木面具之蛇 </p><p class="ql-block">时代:现代</p><p class="ql-block">尺寸:长32cm宽22cm高7cm。</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族蟒蛇皮手鼓 </p><p class="ql-block">时代:现代</p><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径20cm高4cm。</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是中国古代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一部奇书。它以山海之域,历述怪兽异人的地理分布和由此产生的神话幻想,其中不乏千奇百怪的"蛇"形象。古人将自身对蛇的畏惧与崇拜, 融合蛇的种种特性, 化作瑰丽、梦幻的奇思妙想, 构建出光怪陆离的蛇类世界, 赋予了灵异之蛇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深邃的文化意蕴。</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人眼中, 蛇蜕皮的生理现象寓意着青春永驻,多产多子象征着种族繁衍。伴随历史的发展,蛇逐渐由灵物被赋予神格,形象也逐渐从兽形向半兽半人形转变,由此形成了大量人蛇合一的神灵信仰,并成为人类始祖的象征。此外,人们还将饰蛇、擎蛇作为力量的象征, 塑造了诸如夸父、方相氏之类的"操蛇之神",借助于蛇使神的形象更加威仪, 以达到震慑人心、辟邪驱恶的效应。</p> <p class="ql-block">魏晋 | 女娲图彩绘壁画砖 </p><p class="ql-block">高台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 | 伏羲女娲图绢画 </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 | 铜双头四臂金刚像 </p><p class="ql-block">民乐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正面站立在元宝形台座上,双头四臂,怒目圆睁,束发直立,貌然森森,身穿铠甲,足蹬战靴,左手缠蛇,右手执"天地"宝印。</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人蛇合一的神灵,我们在许多器物上也常常能看到蛇与其他动物,如蛙、鸟、鱼等组合。人们将对自然界的观察以一种富有设计感的结构加以连接,寓意着生生不息、和谐统一。他们共同丰富了蛇文化的内涵,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命、阴阳调和、宇宙秩序等方面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玄武信仰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往往以龟蛇合体的形象出现,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楚辞.远游补注》释云:"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汉代以来,龟蛇便作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奉祀,后被道教吸收后将其人格化,逐渐成为道教的大神。</p> <p class="ql-block">汉 | 尚方四神博局镜 </p><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有双线方格,方格内十二圆座乳及十二支铭文方折环列。其外八枚圆座乳钉及博局纹间的纹饰,除玄武配一羽人及一鸟纹外,朱雀、青龙、白虎均配一禽鸟。圈带铭文为:"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镜缘饰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双线波。</p> <p class="ql-block">东汉 | 鎏金玄武铜棺饰 </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蛇在中国文化中既是智慧的象征,又与自然和天地相连,因此成为古代饰品和服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常见于佩饰、带钩、官服等物品上。其中蛇形带钩、玉佩以其流畅的造型,常被视为辟邪之物,寓意长寿和护佑。明清高级官员的礼服则常常绣有蟒蛇图案, 象征威严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上古时代的蛇图脾,蛇崇拜,为蛇生者的形成创的了条件。蛇在十二生肖之中位列第六,地支为已,对应着十二时辰中的巳时,上午的9点至11点,相传此时的蛇多隐藏在草丛中,不会外出谱荡、伤人。十二生省自其起源之时,就被视为是人门折求平安,生面长久的象症。每一口生环都有丰富的寓意和传说,腔纸象征着好适和财富,蛇年出生的人常般认为追明检俐,洞密方强,善于思考和分析闻题。即有冷静和深着的天赋作格。</p> <p class="ql-block">源于龙蛇之间的"亲密"关系,蛇的形象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古人常常以蛇寓意时局动荡、改朝换代。在诗歌、小说、寓言、戏剧中,同样随处可见蛇的"踪迹",其中《白蛇传》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蛇的敬畏和崇拜,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力量,让人们在动人的叙述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与爱的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许多地方视蛇为保护神,并建有蛇王庙以供祭祀,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仍保留着闽越崇蛇民俗活动﹣﹣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家中有蛇,也被认为是好事,称为"看家蛇""宅神"。作为五毒虫(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之一,蛇常被用来装饰孩子的服饰以取"以毒攻毒"之意。通过给孩子穿、戴绣有五毒虫纹样的服饰品来祈求孩子远离邪祟的侵扰,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中,蛇的形象以其独特的神秘与优雅,成为匠人们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从剪纸、刺绣到陶瓷、木雕、首饰,匠人们将对自然万物的敏锐观察、敬蛇爱蛇的心理,化为一件件创意重塑与技艺再现的结晶,或神秘或可爱,或灵动或喜庆,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美好、平安、幸福、富足生活的祈盼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纳西族神路图长卷 </p><p class="ql-block">时代:现代</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980cm宽43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