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善如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八年》,意思是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如同水从高处流下那样自然。</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名叫子产的贤能大夫,他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宽广,善于听取并采纳他人的好意见。当时的郑国国君郑简公,虽然心怀治国之志,但在处理国事时难免会有疏忽和不当之处。幸运的是,他身边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大臣——子产。</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郑国国内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关于如何处置一批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朝廷内外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一些官员主张严格限制难民入境,以免增加国家负担;而另一些则同情难民,认为应给予他们庇护和帮助。面对这样的分歧,郑简公一时难以决断,便召集群臣商议。</p><p class="ql-block">在朝会上,子产站了出来,他首先肯定了各方意见的合理性,随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周全的方案:一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接收和管理难民,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鼓励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开垦荒地、修建水利等,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复苏,同时也让难民能够自给自足,最终融入社会。</p><p class="ql-block">子产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财政负担,且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面对质疑,子产耐心解释,逐一分析利弊,最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诚恳的态度说服了所有人。郑简公听后,深感子产的智慧与远见,当即决定采纳这一方案,并称赞子产:“卿之言,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且能顺流而下,接纳百川,真乃‘从善如流’也!”</p><p class="ql-block">从此,“从善如流”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一个人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像水往下流一样自然顺畅,毫无阻碍。它赞美了那些心胸开阔、勇于改正错误的领导者,也提醒着后人,在追求进步和完善的道路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