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乙巳年戊寅月辛酉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21日</b></p> <p class="ql-block"> 针刺手法的操作是针灸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有了正确的诊断,如果没有确当的针刺手法操作,也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针刺手法操作程序中的进针、出针方法确切与否,它直接影响疗效,所以病人讽刺粗枝大叶、草率从事的术者“进针如插香,出针象拔草”之说。本文就进针与出针的手法操作,作一肤浅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持针在手聚精会神</b></p> <p class="ql-block"> 一针在手,关乎人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记载。金代杰出的针灸学家窦汉卿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说:“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上述文献说明,当术者持针在手,比喻面临深渊,又如握住猛虎,而要聚精会神地贯注在针上,心里不要想其他的事物,勿使注意力分散。这充分说明术者在操作时必须态度稳重,切勿引起病人精神紧张,造成操作困难及产生不良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刺手押手双手协作</b></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献所述押手,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确定穴位,不致进针时移位;</p><p class="ql-block">(2)协助进针,防止针体弯曲;</p><p class="ql-block">(3)减少进针疼痛,或者不痛;</p><p class="ql-block">(4)宣散气血,避免刺伤血管;</p><p class="ql-block">(5)加强针感,提髙疗效。刺手与押手在承先启后的今天,其方法很多,如刺手有拇食指持针、拇中指持针、拇食中指持针、执笔式持针等;押手有爪切、单指、夹持、舒张、平掌、捏起等。我们认为押手固然重要,但如无熟练的刺手,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刺操作,反之亦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进针之法速缓各异进针的方法</b></p> <p class="ql-block"> 《内经》有“疾内”、“徐内”之分,这指进针的快慢而言,是一种配合补泻操作的进针法。如金代何若愚主张:“针入贵速,既入徐进”。杨继洲提出:“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窦氏则主张:“右手轻而徐入”。明代徐凤认为下针贵迟,太急伤血”。文献所述进针时的主速与主缓两种不同方法,我们体会如下:</p><p class="ql-block"> (1) 进针的方法,首先必须操作熟练,如操作不熟练者,即所说的“进针如插香”,容易引起疼痛,产生恐惧心理,甚则发生晕针。进针有速进、缓进之分,都以穿透皮肤刺入皮下称天部),达到无痛或仅微痛为目的是一致的。今有把进针法归纳为:缓慢捻进、爪切速刺、直接速刺、压针缓进、刺入捻进等等,这些方法临床上都有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2) 进针刺入皮下组织的操作,有速进、缓进的不同,而进入肌肉(称人部)或者筋骨之间(称地部)的操作则与“既入徐进”(徐缓刺入所需的深度)是一致的(补泻手法例外),否则“太急伤血”。因此这一“既入徐进”、“太急伤血”的见解,可以避免损伤血管,确是经验之谈。</p><p class="ql-block"> (3) 在普及针刺疗法中,所运用的进针法属于速进,现称“快速进针法”。速进一法,一直被针灸家广泛应用,这并不是新的创造发明。在临床实践中,术者不应认为快而刺入皮下、速而进入深度,千篇一律地这样操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针下气缓徐捻出针</b></p> <p class="ql-block"> 出针的方法,《内经》有“疾出”、“徐出”之分,是指配合补泻手法的操作而言。目前临床上出针操作的方法,大都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沿针身压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柄,轻轻捻转,浅刺者迅速出针,深刺者缓缓出针,左手按压片刻。刘宗厚曾具体地指出:“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明代针灸家在“出针贵缓,急则多伤”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经验,对出针的方法又有了新的发挥,如《金针赋》载:“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出针贵缓,太急伤气”。</p><p class="ql-block"> 杨继洲认为:“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文献所载的出针法极为丰富,足资研究。我们的体会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1) 计刺必须“得气”,这是针刺的主要关键之一。得气乃指针下具有沉重、涩滞与紧实的感觉,所谓“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但是出针的方法,必须待针下感觉松动。如针下之气未松,而急于出针,往往容易引起局部疼痛或出血,甚则影响肢体活动不利等的针刺后遗感,此所谓“伤气”。</p><p class="ql-block">.(2) 针下之气十分沉重紧涩(不妨碍针的提插捻转动作),是属于得气较强,但有极少是由于进针手法不当而引起疼痛的,以致局部肌囱痉挛或因体位移动后发生的滞针现象。在这两种情况下,须待气缓(滞针者按滞针方法处理),不可强行出针,否则不仅会影响针刺疗效,而且会产生针刺后遗感。</p><p class="ql-block">(3) 出针方法,虽须候针下之气松动是一大原则,但还须依据病情的需要,如针书所载过早出针其病即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例如治疗肠痈,必须久留,以达到疏通腑气,清泄郁热的法则。又如治疗虚寒性胃肠证,往往下针得气较慢,亦须久留,以达到候气而引阳散寒的目的,即《内经》所说“寒则留之”。对于出针的原则,如不重视针下之气松动和疾病情况的需要与否,一律强调“留针”和“不留针”,这显然是缺乏“辨证论治”精神的。从古典出针法研究和分析,可分为:轻捻、平稳、迅速等拔针法,以适应不同情况出针的需要。</p><p class="ql-block">(4) 杨氏的出针法特别强调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对待,并形容“势犹取虎身中尾”,不能草率从事。这对今天“出针象拔草”的术者来说,是改进操作的很好借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结语</b></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是十分讲究的,它是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而成为较完整的进针出针的手法操作。前人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和学习,才能精通和掌握,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