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祖庙博物馆,参观游记

杨树志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即今天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以道教文物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为主,基本陈列充分展示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佛山民间工艺等。</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8日,笔者在幸来到广东省祖博物馆参观游览,这是在祖庙大门处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祖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道正中一座彩绘琉璃陶雕双龙照壁,‌佛山祖庙的双龙壁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采用石湾陶塑制作技艺,展现了南方巨龙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双龙壁高3.7米,宽12米,画面中一条“火龙”和一条“水龙”在蔚蓝海面上戏玩一颗红色龙珠,龙身四周是朵朵祥云。双龙壁的龙身主体一条呈红色,一条呈水蓝色,在阳光照射下,龙身、龙须、龙鳞、龙爪因不同色彩显得绚烂夺目。‌</p> <p class="ql-block">祖庙九龙壁周边是景区的前院广场,广场上陈列有诸多珍贵的石雕制品及雕塑铜像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落在前院广场九龙壁两侧的是两座懈豸铜像。懈豸又称解豸(xie zhi),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勇猛无畏的独角神兽,知晓人言通识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其形类麒麟,常怒目圆睁,额上常长有一角。掰豸是中国传统司法追求公正的象征。这是座落在九龙壁右侧的懈豸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落在九龙璧左侧的懈豸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前院广场九龙壁后部的石雕梁坊样品,广东气候炎热多雨,建筑木材容易腐朽,不少古旧建筑的檐柱、梁枋等易受侵袭部应常使用石材。本梁材制作于清道光甲午1834年),采用高浮雕花卉人物纹饰,精致华丽,人物纹饰中有"洋人"形象,颇有地方特色。同时陈列的狮子及石雕人物屏板,也是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前院广场九龙壁右前方的醒狮台,此台陈列的石雕狮子,全部是本地古旧建筑物的装饰构件,其中较大两只,刻有清代嘉庆戊寅年(1818 年)年款,其余石狮也都是清代作品,筑台所用红沙石石块,是本地清代建筑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前院广场九龙壁左前方的云龙柱,此柱为石质雕制,双柱成对。柱身主体所雕制的通景云龙图案,采用了高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表现了强烈的立体感效果。</p> <p class="ql-block">穿过景区前院来到位于景区东南隅的祖庙古建筑群区域,我们从祖庙的瑞肃门进入祖庙建筑群,这是位于南端第一进院落的万福台,万福台面阔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建成于清顺治十五年(1568年),当时称华封台,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改称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万福台北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的石木牌坊,称之为灵应牌坊,牌坊正面和背面分书“圣域”和“灵应”坊额,坊额上分悬“谕祭”和“圣旨”雕龙竖匾。牌坊是明代景泰皇帝在1451年赐建的,是目前广东现存最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p> <p class="ql-block">走过灵应牌坊,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方池,被称之为锦香池。锦香池开凿于正德八年(1513年)。</p> <p class="ql-block">锦香池中的石雕龟蛇为真武玄天上帝的象征,池内有两个六角形花台,内中分别植有一株九里香树,据说树龄已经超过500年。</p> <p class="ql-block">走过锦香池,池北就是祖庙的第二进,既是祖庙的第一道门,同时也是祖庙东侧崇正社学和和西侧忠义流芳祠的正门,故又称三门。此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p> <p class="ql-block">三门面阔九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和两次间辟拱券式门洞,明间门楣上所悬“灵应祠”金漆木雕龙匾由明景帝题写,当中的“敕封”二字格外显眼。明间门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上联中的“凤形”指佛山,因为佛山地势如凤,而“三尊地”则是说唐贞观二年(628年)在佛山塔坡岗曾经出土过三尊晋代的小铜佛,佛山之名由此而得。</p> <p class="ql-block">三门内保存有两通古碑,东侧一通为“世济忠义记”碑,西侧一通为“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碑。前者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记述了佛山民众抗击黄萧养义军的义举;后者刻立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记载了祖庙得封灵应祠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三门出来是一处天井,天井中筑有一座石柱香亭,称之为前殿香亭,亭内正北悬有一块为“国朝祀典”的御题牌匾,亭内置放的铸铁焚香炉,是1801年由佛山当地著名冶铸商制作的,代表了当时佛山冶铁业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穿过香亭,即进入祖庙的前殿。前殿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大致呈方形,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玄天上帝的文臣武将。</p> <p class="ql-block">前殿两侧分列东西站立的四位分别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赵元帅、陈元帅、周元帅和温元帅。</p> <p class="ql-block">前殿外侧站立的十数位雕塑像个个怒目横眉、张牙舞爪,但不知怎么称呼他们。</p> <p class="ql-block">前殿北端梁枋上悬有一块横匾,上书“辰居端拱”四个烫金大字,题刻和重刻时间分别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辰居”指帝王居住之地,“端拱”的本意为端坐拱手,在这里借指帝王无为而治。</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祖庙前殿居中位置的清代宫庭藏品-“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p> <p class="ql-block">“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简介: 此座屏为樟木雕制,长291厘米,宽106厘米,厚11厘米。屏风主体画面由三块樟木板合拼,双面镂空雕饰而成,中心圆形开光内雕狮子滚绣球图案,上部雕饰孔雀开屏,两侧以"加官进爵"人物图案寄寓主题,下方则雕饰对弈人物等;座屏的下部横帐接绦环板,开12圆孔并雕以花草装饰,再安八字形的披水牙子,浮雕变形回纹;两侧座脚墩子作高台形状,前后接四片镂雕吉祥云纹花卉站牙。座屏的主体画面、绦环板和装饰牙板均加以贴金装饰,装饰手法相互呼应,整体效果豪华富丽。作为佛山传统木雕艺术风格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前殿与正殿之间的天井里也筑有一座香亭,被称之为正殿香亭,亭内所悬匾额“忠义鸿名重地”同样也是御题牌匾。该匾额初刻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现有匾额为1945年重刻。</p> <p class="ql-block">亭内放置的“狮纽盖铜鼎炉”是祖庙的重要祭祀鼎器之一,由佛山著名中药铺“阮时和堂”出资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p> <p class="ql-block">狮钮盖曲耳兽足大铜鼎简介</p><p class="ql-block">制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p><p class="ql-block">此鼎为铜质铸制,通高254厘米,通宽115厘米,重约1000公斤,由盖、鼎、座三部分组成。鼎盖呈钟形,上方铸以抚球瑞狮作钮,盖身通四处镂空气孔以疏烟气,整体线刻福禄寿图、双喜等吉祥图案。鼎身折沿束颈,鼓腹国底,曲耳附接在口沿和腹肩上,折沿铸饰西番莲与拐钩纹,鼎腹铸饰缠枝莲、回纹和倒垂花叶纹各一圈,双耳四侧铸饰"游鱼化龙"、"牡丹引凤"纹饰,顶部又筑铸台座与抚球小瑞狮各一,与鼎盖上的大狮相互呼应。鼎足三分直下,铸作狮首衔咬兽足之形象,更彰稳重肃穆之感。底座的铸造呼应了鼎足的位置,整体铸作一个三等分的如意云高台座,座中铸饰出水翘首之云龙,可谓相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绕过“狮纽盖铜鼎炉”,即是正殿,也称灵霄宫。现存正殿重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p> <p class="ql-block">正殿殿口明间摆放着一张金漆木雕神案,案上为锡五供。这张神案与“狮纽盖铜鼎炉”同年打造,由当时的粮油业行会“平码行”出资制作。</p> <p class="ql-block">正殿北端石基木构神龛上供奉披发跣足的真武玄天上帝坐姿铜像。这尊铜像铸造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重达2500公斤,表面贴金彩绘,高9尺5寸,暗合“九五之尊”之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铜真武坐像简介</p><p class="ql-block">制作于明代景泰年间</p><p class="ql-block">此坐像以铜铸制,通宽150厘米,通高304厘米,安坐在由石基座和木质靠背扶手构成的朱漆贴金屏风式宝座上,像后上方悬挂贴金铜质圆形头光。此坐像面相饱满,眼神和蔼,面露微笑,乌琵美髯。身着黑地红云杂宝龙纹袍,腰悬嵌玉宝带,左手扶膝,右手托带,跣足端坐,头部、手脚部分和彩袍中部的龙纹等处均以贴金手法装饰,极具庄严贵重之感。此坐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北有一座小神龛,供奉着观音菩萨铜像。</p> <p class="ql-block">正殿西北也有一座小神龛,供奉有武神模样的真武玄天上帝铜像。</p> <p class="ql-block">正殿两侧摆放的兵器仪仗皆为铜制,由佛山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出资打造于清光绪年间。这套兵器仪仗原有37对74件,“文革”中有一件散失。</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是祖庙的最后一进庆真楼,也就是俗称的父母殿。庆真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庆真楼门楣上的“庆真楼”匾额由佛山籍著名书法家林君选题写,字字端正,颇具古风。</p> <p class="ql-block">庆真楼底层的十多扇隔扇门均以木雕花鸟鱼虫装饰,精雕细琢,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庆真楼底层明间神龛内供奉着真武玄天上帝的父亲“静乐天君明真大帝”和母亲“善胜太后琼真上仙”的金身雕塑坐像。</p> <p class="ql-block">底层东西两山各有一幅长6.68米,高3.88米的木雕壁画,总称为《真武灵应木雕组画》,壁画内容为真武玄天上帝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祖庙西侧碑廊南端的褒宠"牌坊,坊额正面石刻"褒宠"二字,乃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效书。</p> <p class="ql-block">褒宠"牌坊简介</p><p class="ql-block">"褒龙"牌坊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为佛山仙涌铺大塘前(现佛山市市东下路仙涌街)郡马梁祠牌坊,1972年迁建至此,为四柱三门楼式石牌坊、面宽28.5米,牌坊装饰大量采用砖雕技艺,雕刻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故事人物等,颇具匠心 坊额正面石刻"褒宠"二字,乃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效书,背面阴刻196字,内容为正德皇帝对梁焯出色表现的嘉奖,乃郡马梁氏家族为显耀梁焯所获荣誉、追念他的功绩所立,此牌坊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梁焯、字日孚,自少颖悟能文,明正德甲戌年(1514)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性情刚直,尽忠职守。嘉靖七年(1528)去世。</p> <p class="ql-block">"褒宠"牌坊糸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保护碑及碑文。至此,在佛山祖庙的参观游览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