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老城,有一座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建筑群:<b>格雷斯坦宫(Kākh-e Golestān;英语:Golestan Palace,又被译为“古列斯坦宫”、“戈勒斯坦宫”)</b>。在波斯语中,Gole是花的意思,Stan指的是地方,因其入口后面是一个种满玫瑰的花园,所以格雷斯坦宫也被称为玫瑰宫。</p> <p class="ql-block">王宫始建于十六世纪萨法维王朝塔赫马斯普一世(Tahmasp I)统治期间,当时叫“<b>德黑兰城堡(Arg-e Tehran)</b>”。1779年恺加王朝定都德黑兰后,对城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使其成为恺加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王家宫殿。1865年恺加王朝第四任君主纳赛尔丁·沙阿聘请建筑大师哈桑·米马尔·纳瓦依(Haji Ab ol Hasan Mimar Navai)又对王宫进行了翻建,由此格雷斯坦宫成为恺加王朝和巴列维王朝两朝的王宫。</p> <p class="ql-block">格雷斯坦宫极尽奢华,代表了十八、十九世纪伊朗建筑科技和传统波斯艺术结合的最高峰。但这一时期却是恺加王朝走向衰落,内有反叛和镇压此起彼伏,外有英俄大军压境的内忧外患的痛苦转变时期。一方面落后的王室专制统治使伊朗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脆弱,地方叛乱给了列强侵略干涉的借口。另一方面伊朗领土、领海主权的丧失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激发了人民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的现代化改革呼声,有些类似中国大清末年的洋务运动。格雷斯坦宫富丽堂皇的背后,实际蕴藏着摇摇欲坠的危机,这也类似中国大清王朝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时最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恺加部落原是突厥土库曼部落,是帮助伊斯玛仪一世建立萨法维王朝的七支红头军(即“凯兹巴什(Qizibash)”)中的一支。阿巴斯大帝在位时,将恺加部落由最初的聚集地迁往三处。萨法维王朝后期,其中的一支恺加族首领法塔赫·阿里·恺加率兵前往伊斯法罕勤王,支援萨法维国王,1726年被称为“波斯之剑”的纳迪尔沙击败刺杀。</p><p class="ql-block">法塔赫·阿里·恺加的儿子穆罕默德·哈桑汗继续与纳迪尔沙作战,失败后逃往土库曼沙漠。1747年纳迪尔沙被部将刺杀,穆罕默德·哈桑汗乘机夺回失地。1750年穆罕默德·哈桑汗被纳迪尔沙的侄子萨迪勒沙杀死,他年仅6岁的儿子<b>阿迦·穆罕默德(Agha Mohammad)</b>被抓住后阉割。萨迪勒沙败亡后阿迦·穆罕默德逃回。</p> <p class="ql-block">1759年赞德王朝(英语:Zand Dynasty)的开国君主卡里姆汗(Karim Khan e Zand)击败了恺加人,俘获了他的九个儿子,将其中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阿迦·穆罕默德)带回首都设拉子,其余的七个儿子均押在加兹温。</p><p class="ql-block">阿迦·穆罕默德为人聪明且识时务,他16岁起在赞德王朝宫廷中任太监总管,安分守己地在设拉子等待时机。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阿迦·穆罕默德借机逃离设拉子,带领部下直奔德黑兰。他采取刚柔并济的斗争策略,对内平定兄弟的叛乱,对外战胜了赞德王朝的残兵败将,在伊朗中部和北部站稳脚跟后,于1786年在德黑兰登基称王,<b>恺加王朝(英语:Qajar Dynasty)</b>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阿迦·穆罕默德。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选择德黑兰定都,是因为该地临近恺加人的发源地和根据地,并有利于征讨赞德王朝的剩余势力。阿迦·穆罕默德是伊朗首个由太监上位的君主,但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他心理上的残忍和残暴。他占领了设拉子后,报复性地挖去了不少前朝权贵的眼睛,攻占科尔曼后挖去了当地两万多民众的眼睛。1794年10月,赞德王朝末代国王被阿迦·穆罕默德俘获后押送至德黑兰处死。</p><p class="ql-block">1797年,他在第二次远征格鲁吉亚时,因两位侍臣说话声音太响影响他休息,便下令将两人处决。后经祭师求情,处决被推迟一天。当晚阿迦·穆罕默德在熟睡中被这两名侍臣杀死。由于他没有子嗣,死后王室成员为了争夺王位开始了一轮你死我活的争夺,最后他的侄儿、王储夺得王位,名为<b>法塔赫·阿里·沙·恺加(Fath-Ali Shah Qajar)</b>,在位长达37年。</p><p class="ql-block">(阿迦·穆罕默德和侍臣们。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法塔赫·阿里·沙的统治是萨法维王朝覆灭以来最和平、最稳定的时期,但在外交上却屡屡失败并蒙受耻辱。1813年,恺加王朝与沙皇俄国在阿塞拜疆的古利斯坦村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波斯割让包括格鲁吉亚、巴库汗国、达吉斯坦等高加索地区大片领土,放弃里海航行权。1826年波斯在英国怂恿下试图夺回失地,但再次失败,反而在1826年签订了更为苛刻的《土库曼恰依条约》,进一步丧失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南部等波斯尚存的所有高加索领土。</p> <p class="ql-block">1814年,恺加王朝与英国签订了《德黑兰条约》,波斯取消与欧洲其他国家签订的对英国不利的条约,禁止与英国交战的国家借道波斯前往印度,以换取英国对波斯的保护与支援。</p><p class="ql-block">就从这几个条约开始,波斯开始沦为丧失主权和独立的半殖民化国家。</p> <p class="ql-block">1848年,<b>纳赛尔丁·沙阿(Naser al-Din Shah)</b>继位恺加王朝国王,他重用杰出的改革家阿米尔·卡比尔(Amir Kabir)出任恺加王朝首相(就是那位任职才三年多就被废黜并杀死在卡尚费恩花园的人),拉开了波斯重整河山的现代化改革序幕,称为<b>“恺加王朝的西化改革”</b>。</p> <p class="ql-block">阿米尔·卡比尔被杀后,改革并未停止,西化的浪潮仍在延续,穿西服、戴领带、吃西餐成了一些城市的上层人士的时髦,几何学、地理学、自然科学、现代医学、军事学等一些学科在大学开设并出现新兴科学的译著。但是恺加王朝为了维持统治,解决财政危机,不断向西方出卖特许权,如将全国烟草50年的专卖权,拱手与一家英国公司“波斯帝国烟草公司”。</p> <p class="ql-block">格雷斯坦宫就是在这时期于1865年进行了翻建。这是德黑兰早期的建筑群之一,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具有浓厚的波斯建筑风格,也带有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恺加王朝时期的建筑经典。纳赛尔丁国王希望通过翻建宫殿,展示其统治的繁荣与强大,并出于他对西方艺术的兴趣,要求在翻建过程中融入西方建筑和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1925 年至 1945 年之间,为了现代城市建设,格雷斯坦宫除了保留一些核心宫殿建筑外,大部分建筑及围绕水池的一些附属景观被巴列维王朝下令拆毁,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陆续建起了现代风格的商业建筑。格雷斯坦宫至今尚有十七处宫殿,目前对外开放供参观的有七处。各宫殿围绕花园而建,建筑华丽,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有一座标准波斯风格的长方形大水池(我们参观时没有放水),有118米长,15个喷泉。花园中种植着各种花卉、树木,还有喷泉、小径等,与宫殿建筑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主要景点有:</p><p class="ql-block"><b>大理石王座大厅(Takht e Marmar,英语:Marble Throne)</b></p><p class="ql-block">王座大厅位于水池的尽头,为国王接受正式宫廷仪式和加冕典礼的露台宫殿,因为常年面对太阳直射,所以用白布遮住阳光保护室内的文物。大理石王座大厅由恺加王朝第二任国王法塔赫·阿里·沙(Fath-Ali Shah)于1806年下令建造,其设计融合了十八世纪的建筑技术和传统波斯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王座由65块产自亚兹德的黄色大理石制成,前面的台阶有两个狮子样的装饰,王座由6个天使和3个恶魔抬着,据说其设计灵感来自所罗门王座。王座本是权力的象征,由天使和恶魔抬着王座,象征着超自然的力量赋予国王权力。王座侧栏上用波斯书法刻写的据说是哈菲兹的诗句。(关于抬着王座的,网络上说法不一,有说是巨人和精灵,有说是一群少女,我因没有能力考证只能采用其中的说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成后恺加王朝的国王加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但巴列维王朝两任国王的加冕典礼都在主楼的接待大厅举行。</p> <p class="ql-block">穿过王座厅的小门,是有着彩色玻璃的小房间,室内墙面都镶嵌了镜子反射着耀眼的光,还有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里走,是一间挂着有上百年历史画作的房间。这个房间建于1895年,陈列着恺加王朝短短136年内的七任国王画像及一些宫廷生活画。(有些史料上将恺加王朝国王列为八任,但因为最后一任国王的儿子曾短暂被拥立为王,没有加冕,被称为“废王”,不能列为正式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b>卡里姆·卡尼静修处(Karim Khani Nook)</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大理石宝座的露台,由赞德王朝的卡里姆汗修建于1759年,在当时为卡里姆汗私人住所的一部分,是格雷斯坦宫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露台中间曾经有一个带喷泉的水池,水从地下的坎儿井(Qanat)通过池塘流向宫殿各处用于降温,再顺着水渠流向庭院用于花园的灌溉。现在这个水渠已经干了。</p> <p class="ql-block">恺加王朝的第四任君主纳赛尔丁·沙阿非常喜欢这里,在他居住期间曾对这个建筑进行了改造,破坏了部分庭院并封闭了通道,形成了现在的结构。据说他经常在这里安静地抽着水烟,听着王室的乐师来给他唱唱歌,思考着一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露台上有一个罩在玻璃柜中的大理石碑,是纳赛尔丁·沙阿的墓碑,墓碑上刻有他的肖像。在这个玻璃罩子上,利用反射的图案拍出的照片绝佳。</p> <p class="ql-block"><b>Makhsus博物馆(Mouze-ye Makhsous)</b></p><p class="ql-block">Makhsus博物馆位于主楼区域,是恺加王朝专属博物馆,主要用于保存和展示欧洲国王送给恺加王朝的铜器、银器和武器等文物,还有国王及其家人的画像、国王使用过的佩刀、手杖、生活用品、各种国王的勋章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恺加王朝第二任国王<b>法塔赫·阿里·沙(Fath-Ali Shah)</b>。长须、细腰、女性化衣饰,据说这是当时波斯王室流行的打扮。</p><p class="ql-block">据伊朗人编写的《新月与蔷薇——波斯五千年》一书中对格雷斯坦宫的实际建造者法特赫·阿里·沙·恺加的描述:<b>“他的宫殿辉煌壮丽、礼仪严谨,甚至令许多习惯了高规格的伦敦和德里宫廷的英国访客映象深刻。他赞助诗歌和绘画的发展,部分缘于他欣赏文学艺术,部分缘于谄媚他本人的肖像画、绘画和颂歌满足了他的虚荣心。”</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四任君主<b>纳赛尔丁·沙阿(Nasser ed Din Shah)</b>和他儿子、第五任君主莫<b>扎法尔丁·沙阿(Mozaffar el-Din Shah)</b>全家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八世纪法国钢琴。</p> <p class="ql-block">恺加王朝时期波斯与欧洲各国的交流频繁,许多欧洲国家向恺加王朝赠送了精美的礼物,这些礼物作为王室的私人物品被收藏在这里。(这里不由得想起我国的大清晚期,虽然在列强凌辱下千孔百疮的大厦将倾,但依然有大量洋人赠送给老佛爷的礼品被收藏在故宫内。)</p><p class="ql-block">淡蓝色的的底子上石膏浮雕,看上去低调又奢华。</p> <p class="ql-block"><b>主楼(Kakh-e Asli)</b></p><p class="ql-block">格雷斯坦宫的主楼是宫殿建筑群的核心部分。主楼的外墙采用大量的彩釉瓷砖,色彩鲜艳。从历史照片上可以看到主楼前的水池周围曾经都是手持火把和动物的男孩铜像,但是在巴列维王朝时期都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主楼入口处有一对象征权力的黄铜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常常与皇室、王权联系在一起。在世界上很多不同的文化包括波斯文化中,狮子都被视为强大、勇敢和守护的象征。它们守卫在宫殿前,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王室成员及宫殿所承载的权力与荣耀。狮子蹲伏在白玉座上,肌肉线条流畅,毛发纹理清晰,体现了当时波斯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准。</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入口后有一座22级台阶的楼梯(Sar sara),采用精美的大理石经过精细打磨制成,纹理美观、质感光滑,中间铺上猩红色的地毯,象征着通向权力、荣耀和尊贵,体现了王室的威严。楼梯两侧墙壁及天花板装饰有小块镜片切割打磨后镶拼的几何图案,顶部有巨大的水晶吊灯,使人踏入主楼就有一种奢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接待大厅(Talar-e Salam)</b></p><p class="ql-block">接待大厅是主楼内最宏伟的大厅,有43米长,20米宽,沿着大厅两侧有20个拱,地面上有精美的马赛克。因巴列维王朝的两任国王在此加冕并举行就职仪式,又叫<b>加冕大厅(Talar-e Taj Gozaari)或博物馆大厅</b>。</p> <p class="ql-block">大厅的正面坐着的假人是恺加王朝的第四任君主纳赛尔丁·沙阿,展现他在这里接待来自欧洲宫廷的各种使节和客人时的场景。当时大厅内展示有各种伊朗和欧洲的绘画和皇家珠宝,这些皇家珠宝现在存放在伊朗中央银行的皇家珠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假的纳赛尔丁·沙阿人像坐的那把椅子是<b>孔雀王座(Takht-e Tavoos)</b>,据说镶了大大小小两万多颗宝石。但这把椅子只是个赝品,真的那把同样陈列在中央银行的皇家珠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巴列维王朝时期,这里的内部装饰进行了翻修,成为接待大厅和举办宫廷宴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象牙大厅(Telar e Adj,Ivory Hall)</b></p><p class="ql-block">位于接待大厅的对面,因陈列了两根象牙而得名。恺加王朝第四任国王纳赛尔丁·沙阿去了次欧洲后,对欧洲王室的建筑和家具赞叹不已,回来后就仿照做了各种各样的欧式风格的家具和装饰,但又铺了波斯地毯,还有一些波斯风格的装饰花纹,所以形成了欧洲和波斯风格混搭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b>绘画馆(Negar Khane )</b></p><p class="ql-block">1872年,纳赛尔丁·沙阿第二次访问欧洲时,对欧洲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德黑兰后他便着手在宫殿主楼内布置一座大厅,用以展示绘画、珠宝和其他皇家文物。 如今恺加王朝时期的大部分藏品已经分散在德黑兰的各个博物馆中,但许多画作仍然保存在格雷斯坦宫之中。</p> <p class="ql-block">现在南部画室是恺加王朝早期的大师画作,北部画室曾是巴列维时期皇家卫队的所在地,1995年进行了大规模翻修,现在展出了恺加王朝后期的大师画作。这些画作反映了十九世纪恺加王朝君主们的画像,还有一些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绘画,为游客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领略了恺加王朝时期的辉煌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这是 1885 年绘制的格雷斯坦宫。</p> <p class="ql-block">这是 1878 年绘制的纳赛尔丁·沙阿执政 30 年在接待大厅举行的庆典。</p> <p class="ql-block"><b>镜厅(Talar-e Ayineh)</b></p><p class="ql-block">镜厅是主楼内最炫目的一座房间,是格雷斯坦宫中最精华部分之一,堪称伊朗近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座宫殿曾被关闭长达30年之久,向公众开放的时间晚于其他宫殿。</p> <p class="ql-block">镜厅内部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用不同形状的小块镜片打磨后镶嵌,将华丽的装饰在众多镜子反射下显得格外耀眼,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玻璃世界。除了镜片装饰外,还装有彩色玻璃窗,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进一步增强了宫殿的华丽感。</p> <p class="ql-block"><b>容器大厅(Talar e Zoruf )</b></p><p class="ql-block">容器大厅内是储存王室贵重物品、珍宝、衣物、武器等各类器物的场所,展示拿破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沙皇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等欧洲君主送给恺加王朝的瓷器和餐具,巴列维王朝时期又进行了重新装修,也被用于接待外国使节、贵族聚会等社交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西方势力(主要是英国和沙皇俄国)对波斯步步蚕食,恺加王朝已彻底沦为列强控制的工具,波斯已不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王室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挥金如土建造宫殿,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靠出卖烟草经营权和矿产开采权、抵押海关税收向外国银行借钱、聘请外国人铸币等来维持国家运转和供他们继续挥霍。波斯从上到下一方面痛恨西方的侵略与殖民,产生盲目的排外情绪,认为波斯的落后与愚昧是外国人入侵与压迫、导致丧失主权的结果;另一方面又要忍辱负重地学习西方,导致盲目崇拜心理,认为波斯的落后与愚昧是专制制度和宗教制度造成的,只有完全学习西方才能救国救民。</p> <p class="ql-block">在这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潮下,波斯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人、高利贷者、教士、富裕官吏成为新型地主,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早期的无产阶级。这些变化对动摇恺加王朝的专制统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十九世纪末,在乌莱玛(伊斯兰教知识阶层)领导下伊朗人民开展了反对国王出卖烟草专卖权的运动,第一次掀开了伊朗反对外国特权的民族主义运动。</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波斯发生了饥荒,各大城市爆发了抢夺投机商人囤积的粮食、肉铺、仓库等暴动。根据伊斯兰教的传统,犯罪者在清真寺、圣殿、宗教领袖家中避难,政府不得逮捕。这些避难场所叫“别斯特”。后来外国大使馆、领事馆都成为别斯特。1905年在一些城市,政府下令逮捕并毒打在别斯特避难的暴动饥民,引起了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和罢工,并和军警发生了冲突。</p> <p class="ql-block">在越演越烈的失控情势下,国王不得不罢免首相,撤去德黑兰州长职务。但新的首相并未兑现承诺,引起更大规模的示威。最后英国代办帮助在英国使馆的避难者起草了一份决议,按照英国的政治制度首次提出召开“议会”的要求。国王无奈下同意了这个要求,并于1906年10月7日召开了波斯第一届议会,<b>拉开了伊朗近代史上“立宪革命”的序幕</b>。议会的领袖是两位伊斯兰教穆智台希德(高级教士),没有这两位的赞同,任何议案无法通过。同年12月30日,国王批准了第一部宪法:《基本法》。</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支持国王专制的俄国和支持立宪的英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德意志帝国,达成相互妥协的协定,波斯被分割成三块:人口稠密、商业比较发达的北部地区79万平方公里为俄国势力范围;毗邻印度和阿富汗的东南部35万平方公里为英国势力范围;剩余人烟稀少的经济落后地区为波斯政府控制的“中立地带”。当英俄把这一协议以正式文件的方式通知立宪政府后,激怒了议会代表和伊朗人民,游行示威遍布伊朗全国。</p> <p class="ql-block">在今后几年里,波斯始终处于议会、立宪政府、王室、英国势力、俄国势力等几方面相互斗争、相互勾结的局面。1911年立宪政府为了整顿伊朗政治和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决定向中立国家聘请顾问:由美国人为国库和财政部顾问,法国人为司法部顾问,瑞典人为军事顾问并组建宪兵,比利时人为海关顾问,国家的政权和机器掌握或控制在外国势力手中。立宪革命就此以失败结束。</p> <p class="ql-block">1905年至1911年的立宪革命原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因缺乏强有力的政党和领袖,没有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联合镇压,最后革命失败。但这次革命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的时代,加速了恺加王朝的灭亡。从1910年至1918年,恺加王朝频繁更换内阁竟达二十届,每届平均只存在了五个月,政局的混乱说明王朝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斯政府宣布严守中立。由于派兵占领波斯的英俄为协约国,而同盟国的德国和瑞典则干涉和拉拢波斯。深受英俄控制之恨的波斯人民自然同情德国,于是两大集团将战场延续到了波斯。</p><p class="ql-block">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战,并撤回波斯和高加索的全部军队。英国趁机抢占了俄国放弃的地盘,利用高加索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支持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成立三个共和国,至此外高加索彻底从波斯独立出来。1918年11月一战结束,波斯已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财政必须依靠英国的金钱来维持。</p> <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苏联给波斯政府一份照会,宣布放弃沙俄时代借给波斯的所有贷款,归还从波斯获得的租让权及一切特权,俄国在波斯的所有铁路、港口设施、邮政、电话和电报、银行等财产移交给波斯政府,这样使波斯大大缓解了财政压力。</p> <p class="ql-block">一战结束后,腐败的恺加王朝已经成了摆设。因立宪政府的软弱无能,1919年的巴黎和会竟被英国拒之门外,伊朗民族意识被唤醒(同时的中国政府虽然参加了和会,却因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等合理要求被拒绝,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凯末尔在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中,以武力抗争成立土耳其共和国,为伊朗等国家摆脱列强的控制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1921年,掌握原由沙俄训练的哥萨克部队指挥权的军官<b>礼萨汗(Reza Shah Pahlavi)</b>在德黑兰发动军事政变,成为伊朗的实际掌权者。1925年,礼萨汗建立<b>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b>,成为伊朗国王,恺加王朝正式被废除。</p><p class="ql-block">(巴列维王朝首任国王礼萨汗。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巴列维王朝建立后,在德黑兰北部建立萨德阿巴德王宫,为国王的日常办公地和夏天居住地。第二任君主则在德黑兰北部建造尼亚瓦兰宫,为王室统治期间最后十年的居住地。但格雷斯坦宫依旧是王室的重要部分,如用于加冕典礼、接待外国使者、举办重要国事和庆典、王室成员处理政务、举行会议等。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后,这里成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由于格雷斯坦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格雷斯坦宫世界文化遗产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格雷斯坦宫(Golestan Palace)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建筑群,建造于1865年,有17处宫殿、博物馆和其他建筑,是伊朗首都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Gole是花的意思,Stan是地方,皇宫的入口在一个种满玫瑰的花园的后面,因此格雷斯坦宫也被称为玫瑰花园或玫瑰宫。在巴列维王朝(1925年至1979年间),格雷斯坦宫用于正式的接待,其中最隆重的仪式是礼萨·汗和巴列维父子的加冕典礼。格雷斯坦宫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建造于恺加王朝时期,每个宫殿都有不同的用途。</b></p><p class="ql-block"><b>201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v),格雷斯坦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奢华的格雷斯坦宫是恺加王朝的杰作,体现了早期波斯工艺和建筑与西方文化的成功融合。这座有围墙的宫殿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恺加家族的政府所在地,该家族于1779年掌权,并使德黑兰成为该国的首都。格雷斯坦宫建在一个花园周围,有游泳池和种植区,宫殿最具特色的特征和丰富的装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成为恺加时期艺术和建筑中心的一个杰出例子,至今仍是伊朗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来源。它代表了一种融合传统波斯艺术和工艺以及十八世纪建筑和技术元素的新风格。</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格雷斯坦宫遗产的简介:</p><p class="ql-block"><b>格雷斯坦宫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伊朗建筑的精华,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镜殿、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楼等。明镜殿更是堪称伊朗建筑精华中的精华,宫殿内的圆形顶部和四周墙壁都用小块镜子镶嵌。此外,宫殿墙壁上还有著名画家克马尔·穆鲁克创作的数幅名画,使宫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格雷斯坦宫又称玫瑰宫,也译作古列斯坦宫,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市中心的老城。宫殿始建于萨法维王朝,赞德王朝时继续兴建。1779年恺加王朝定都德黑兰后,开始扩建,做为恺加王朝的权力中心。建筑物周围环绕着花园、水池和树木,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及丰富的装饰则源自十九世纪。格雷斯坦宫是波斯恺加时期的建筑经典,成功融合了早期波斯工艺与来自西方的影响,也是德黑兰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巴列维王朝的礼萨汗父子,都在此宫举行加冕典礼。格雷斯坦宫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建筑群,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也带有西方建筑的影响。宫殿建造于1865年,有17处宫殿、博物馆和其他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在恺加王朝统治时期的两百年间建成,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1967-1978年,格雷斯坦宫曾进行整修。格雷斯坦宫现改为博物馆,展出孔雀宝座、大理石宝座和伊朗历代君主的小型画像,以及驰名世界的伊朗地毯等。这里还设有礼品馆和人文馆,前者陈列外国赠给恺加国王的礼品,其中大量是瓷器和钟表,后者介绍伊朗各民族的服装和各地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b></p> <p class="ql-block">如今,伊朗已从君主制时代进入政教一体的伊斯兰共和国,其政治体系结合了神权统治和共和制度,格雷斯坦宫也从一个君主宫殿成了供人们参观游览的博物馆。但它更重要的是伊朗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见证了恺加王朝统治者的荣耀和奢靡,见证了恺加时期艺术和建筑的鼎盛和典范,见证了从波斯到伊朗风起云涌的近代史到现代史的转换,更是见证了恺加和巴列维两代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由于格雷斯坦宫代表着伊朗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伊朗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之一,因此承载着伊朗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格雷斯坦宫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也为伊朗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不但成为伊朗的旅游名片,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有关书籍及资料,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