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友人舒飞来访,在书房坐谈了一下午。他看着四壁柜中书问我:“这些是你收藏的吗?”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只说,“我已经在看了。”柜中许多书都还未拆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友人并未指责我,也未表明某种态度,但是他走后,一个念头却开始盘旋在我脑海。虽然之前我也说过,柜中书比起有些人的书并不算多,可是我这辈子也已读不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想,每天读一本,每月均摊三十本,每年三百六十本,十年三千多本;我也不知道柜中到底有多少书(谁知道我又还能活多少年)?况且每天读一本怎么可能?又每年读三百余本,不吃不喝坚持十年如何能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我已经散了许多书了;可现在柜中仍有很多书。友人走后,我开始真正考虑这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阅读、书的搜集,我曾(之前一直)有着“学术”(加了双引号)的心愿。一直对学术有兴趣,想研读一点什么、甚至做出一点成绩,在某方面成为专家(与我想做大学老师那个梦——只能是梦——有点关系吧。还有,有个研读的方向,于人生也是一种寄托)。我久未泯灭这点“野心”。可是,现在,开始真正意识到:首先,精力、体力、时间(与智慧)有限;其次,就象牙塔里,学术也是乌七八糟,岂能让你这民间小子染指?近几日,终于断了这条“仕进”(“学术”)之路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对许多东西都感兴趣,远至先秦近逮当代,题材举凡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戏曲除外),范围自东至西由中而外,皆感兴趣。可渐渐发现自己无法涉猎,于是缩减至苏轼、辛弃疾和在唐宋文学方面,就围绕着这几方面搜集相关书籍,差不多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书都有了。这些年一点点结余与零用,都花费在了这些书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柜中差不多就是这些书,可是,我如何能看完,进而吸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所新见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又想,终于决定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历代游记和历代笔记方面。本来没有游记(以前喜欢过),可泛览了关于那套“稀见笔记丛刊”的介绍,又觉得堕入鬼怪之虚幻,有点玄妙;于是想把游记增加进来,救我遁于无聊与恐怖。思虑了几天,仍觉得烦乱;想,可以用“明清小品”来救之。于是,又把“历代游记”删了;仍然只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和历代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来想去,干脆又把“苏轼”和“辛弃疾”都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为写,读是为写服务——我现在真正认识到。其实,写是我的终极目的。人生有限,我还是确定一件事,集中精力去做。现在看来(其实N年前就决定),我在学术方面是不可能有什么成绩的,孜孜矻矻倥偬一生碌碌无为;也许我倾全力于写,还能留下几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写,是具有创造性的,而研读,不过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维)的跑马场。我觉得身边的四季、草木,天地、风雨、星辰有足够我写的东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现在我把读也纳入写的范畴,读就是为了写,读也是围绕写而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淡忘这个世界很久了,你看,窗外楼下那常青的树叶和菜园边荆棘上的塑料彩带,在微风中微微地晃动,那彩带且发出耀眼的亮光——反射着晴朗春日的阳光。山河遥远不空念,岁月流逝皆入梦。重拾起对这个世界的关心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