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保之旅,四十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访记录

陇南人余松敏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六类,1、古遗址‌:反映古代人类活动和文明的重要遗迹。2、古建筑‌:包括宫殿、寺庙、民居等,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风格。‌3、古墓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和历史人物的信息。4、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记录了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5、石窟寺及石刻‌:展示了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遗迹。6、其他‌:包括一些特殊的文化或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能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都是意义非凡的人文景观,有些虽然观赏性不强,但都是国宝。</p><p class="ql-block">自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至今共公布了八批,共计5053处,上海市有40处,不到百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上海人,部分国保单位已经去过多次,今整理了40处国保单位照片,做一总结,供大家参考。</p> <div>一、1961年,上海中山故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鲁迅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上海中山故居,又名孙中山故居,位于黄浦区香山路7号,建于1917年初,由四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于1918年至1924年的共同居所。孙中山1925年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年。1945年,宋庆龄女士将此居所捐赠给国民政府,作为永久性纪念孙中山的场所。1988年,上海孙中山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为一幢欧洲乡村式样二层小洋房,孙中山曾在这里总结他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并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建成于1919年,为两层楼砖木结构建筑,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原为戴季陶寓所。1920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此承租并筹设“中俄通讯社”。同年8月,俞秀松等八人在这里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印刷后,曾在此为进步青年讲解《共产党宣言》,并开展外语教学。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该旧址成为团中央机关。这里先后选送数十名团员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在此创办“外国语学社”,为培养党团干部、输送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200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br> 如今渔阳里仍有居民居住,时有居民在弄堂里进出,用竹竿晾晒衣物,并无圣地之感。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黄浦区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始建于1920年秋,被李汉俊及其兄李书城租用为寓所。1921年6月,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人成立《新时代丛书》社,编辑出版《新时代丛书》,这里成为该社通讯处。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68年,中共一大会址正式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本人1976年10月首次到此参观,此后多次经过。</p> <p class="ql-block">当初纪念馆在兴业路78号楼上布置一大会议室,附近居民反映会址房屋已经改建,并非当年原状。董必武和李书城的夫人踏勘视察后,亦回忆当年大会在76号的楼下举行。经复查核实,会址于1958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状修复,拆除后来改建时增添的厢房,会议室亦布置在76号楼下。如今客厅里布置有长餐桌、圆凳、茶几、椅子、两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家具物品,均按当年式样仿制。</p> 鲁迅墓,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遗体原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移葬到上海虹口公园新建墓地,虹口公园由此改名为鲁迅公园。鲁迅墓地有照壁式大墓碑,中央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描金。墓碑前方安放鲁迅灵柩,两旁有许广平、周海婴亲植的桧柏。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各界人士来此敬献鲜花。鲁迅墓是鲁迅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本人1969年离开上海去甘肃插队前,曾与小学老师和同学在此留影纪念。 在鲁迅墓地的中轴线上,隔开大草坪的小山坡上建有鲁迅纪念亭,亭前平台上有鲁迅雕像,翻开的石头书上是鲁迅文摘。右边文摘是“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左边的文摘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二、1982年,豫园、宋庆龄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豫园,位于黄浦区福佑路168号,是老城隍廟商圈内的一座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1559年),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故名“豫园”。豫园历经战乱,几度荒废,解放后多次修缮,恢复了古典园林的本来面貌,名列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 豫园的仰山堂,面朝大假山,背对三穗堂,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豫园有不少楼、堂、亭、阁,各具特色。 宋庆龄墓,位于长宁区宋园路21号原万国公墓内。上海万国公墓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开办的经营性公墓,1914年建成,成为不受国籍、种族、宗教等限制,中外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万国公墓遭到破坏,其纪念厅堂内的家具摆设和园内大树被侵华日军抢掠盗伐,部分建筑被炮火毁坏。上世纪六十年代特殊时期,万国公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墓葬几乎全被砸毁,墓地变成工厂与菜地。1984年万国公墓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简称宋园,万国公墓由此进入历史。 1981年,宋庆龄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终年88岁。遵照宋庆龄生前遗愿,骨灰被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其父母墓的东侧。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举行了隆重的安葬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汉白玉塑象,将气质高雅、端庄大方、慈祥仁爱的伟大女性表现得风采依旧,让人十分敬仰。 三、1988年,松江唐经幢、徐光启墓、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唐经幢,位于松江区西司弄43号中山小学内。始建于唐代(859年),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佛教密宗产物,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唐经幢总高9.3米,21级,各级分别以托座、束腰、圆柱、华盖、腰檐等形式叠成,每节大部分作八角形。幢身八边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整体雕刻层次清楚,人物动感和面部表情自然生动,显示了盛唐的艺术风格。 松江唐经幢位于校园内,平时并不对外开放。2014年4月7日休息日,学校不上课,与门卫商量后进去拍了几张照片,还让门卫帮我拍摄了和唐经幢的合影。据说如今进入校园参观唐经幢,只要在门卫处登记一下就可以了。 徐光启墓,位于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始建于明代(1641年)。主要建筑包括华表、石桥、石牌坊、神道、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十字架、照池和墓后托山等。抗战期间,徐光启墓遭到破坏,致使墓地荒废,华表、牌坊、石翁仲、石兽损毁。1949年后,上海市文化局拨款整修徐光启墓,十年动乱期间,文物悉遭毁坏。现立墓碑“明徐光启墓”五字,为当代数学家苏步青题写。 <p class="ql-block">徐光启1562年在上海出生,1633年在北京病逝,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在数学、天文学、农学和军事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603年,徐光启成为上海第一位天主教友,上海天主教会在其墓前设立了高大的十字架。</p>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位于徐汇区龙华西路180号,今龙华烈士陵园遗址区内,由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该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遗址两部分组成,是龙华烈士陵园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原貌保存较为完整,目前开放的遗址建筑主要有:原警备司令部门楼、警卫室、通讯电话机房、男女看守所(龙华监狱)、烈土就义地(刑场)。 四、1996年,兴圣教寺塔、真如寺大殿、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邮政总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圣教寺塔,俗称松江方塔,位于松江中山东路235号近方塔南路的方塔园内,建于北宋,初名吉云宝塔,因塔在原兴圣教寺内而改名,后寺毁,塔留存至今。<br> 方塔也属于佛塔,楼阁式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上海现存13座古塔,方塔是上海二座国保古塔之一。 真如寺大殿,位于普陀区真如镇兰溪路399号真如寺内。真如寺始建于宋代,原在大场镇,元代移建现址。现有建筑除大殿为古建筑外,其余都是新建的。 真如寺大殿共有16根柱子,10根为元代柏木柱,石柱础有6个为元代旧物。真如寺大殿是保存完好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较高。 上海外滩建筑群,形成于1906-1937年,包括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和平饭店(沙逊大厦和汇中饭店大楼)、海关大楼(江海关大楼)、浦发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等建筑。<div>上海大厦(百老汇大厦)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20号,外白渡桥的北侧,因傍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上海大厦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1969年10月,离开上海去甘肃插队前,在此留影。</div> 1969年10月的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大楼还是上海市政府办公楼,简称市政府大楼。和平饭店用于接待各省市代表团,其中就有甘肃省知青办代表团,我们也去了和平饭店甘肃省天水地区知青办的住所,咨询相关插队落户的事宜。 上海邮政总局,位于虹口区北苏州路250号,1924年建成使用。当年,由于这里营业时间长,在其他邮政网点都停止营业的时候,许多急需使用邮政服务的用户都会来到这里。我们曾经在这里打过长途电话,寄过包裹,购买邮票、明信片。 如今这里已经不再办理日常邮政业务,成为邮政博物馆,展示中国和上海邮政的前世今生。 五、2001年,福泉山遗址、上海宋庆龄故居、张闻天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泉山遗址,位于青浦区重固镇西侧福泉山路658号,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是上海的发祥地。福泉山遗址如今已经开辟为福泉山遗址景区,但规模不大。考古界把福泉山遗址赞誉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但景区大门,朴实简洁,显得有点寒酸。 简陋的福泉山遗址陈列室,陈列室内用图表和展品介绍了福泉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6000年以来的各个文化时期叠压遗存,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崧泽文化,文明时期的良渚文化,以及从战国到唐宋时期的遗存,是上海古代历史的经典浓缩,是上海古代的历史年表。福泉山遗址出土了不少高等级器物,如象牙权杖,原物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四大古文化遗址中,等级高的出土文物全在福泉山遗址。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自1948年至1981年,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88年建成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p class="ql-block">2002年,首次带女儿进去参观过,当时还在里面的纪念品商店买了个宋庆龄生活照纪念瓷盘,一直摆放在家里。</p> 张闻天故居,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川南奉公路4398号,原南汇县祝桥镇邓三村张家宅,始建于1892年,为张闻天的祖辈所建,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三合院民居。<div>张闻天(1900~1976),上海南汇人(南汇在1958年由江苏划归上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又名洛甫,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div> 张闻天故居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新建了生平陈列馆,内有家属和相关人士捐赠的文物。<div>张闻天1915年毕业于南汇县第一高等小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直到1938年9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错定为彭、张、反党集团成员,十年动乱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在无锡病逝。1978年8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div> 六、2006年,龙华塔、马勒住宅、国际饭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塔,位于龙华路2853号,始建于三国(247年),相传是三国东吴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现在的龙华塔为宋代(977年)重建,楼阁式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总高41米。 十年动乱初期,一些人打着“破四旧”的旗号,用绳索套住龙华塔,欲将塔拉倒,进而企图用汽油焚烧,但因附近居民的竭力反对而未能得逞。而上海的很多其他古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被摧毁了不少,现仅存13座古塔。 马勒住宅,又名马勒别墅,位于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建成于1936年,为英籍商人爱立克·马勒出资设计建造。1949年后,曾作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的办公场所。2001年,由相关旅游公司接管进行修缮,并改建为一家特色旅游饭店,对外营业,可入内就餐住宿。 马勒别墅的设计灵感颇具传奇色彩,传说马勒的女儿梦中看到自己拥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马勒请来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将这座富有北欧挪威风情的别墅呈现于世,成为现代都市里的梦幻城堡,满足了马勒女儿的梦想。 国际饭店,位于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毗邻人民广场,1934年竣工营业。小时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去市中心看国际饭店,大人说,若仰头看到楼顶,头上戴的帽子就要掉下来。当年24层楼(地上22层,地下2层)的国际饭店是亚洲第一高楼,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早就被其他高楼大厦超越,成了不起眼的老旧建筑。 在上海,曾来来回回经过国际饭店无数次,也多次买过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如今的国际饭店成为国保,一楼大厅有上海城市测绘平面坐标原点标志,二楼开设了文史馆,展示了国际饭店早期的中、西式器皿、股东印鉴、股票存根等珍贵物品,以及各类老照片。 七、2013年,崧泽遗址、上海马桥遗址、广富林遗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嘉定孔庙、杨树浦水厂、佘山天文台、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徐家汇天主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崧泽遗址,位于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沪青平公路3993号,是上海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文化遗址。从1960年起,一直到1980年,在崧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数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以及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和稻谷、家畜猪、犬的骨骼,还发现了人类居住的遗迹。 崧泽遗址博物馆,就建在经过考古发掘后,又回填复原的遗址之上。崧泽考古证明,距今6000年前后,上海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先民;距今5000年前后,上海开始进入文明时期。1982年,考古界确认,崧泽文化具有新石器时代太湖地区典型的代表性,命名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的发现,填补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缺失,是上海最早的文化遗存,也就是说,在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崧泽地区已经有上海先民在此地生活了。 上海马桥遗址,位于上海闵行区南部北松公路,靠近花王路,为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一个古村落遗址。上海马桥遗址分为马桥遗址公园和马桥文化展示馆两部分,观赏性都一般。 世人一般都认为上海在1843年正式开埠前,是个小渔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考古发现,上海在春秋时期已属于吴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随着马桥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广富林遗址,位于松江广富林路3260弄,在1959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99年,正式开始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直至2015年。2014年,广富林遗址景区基本建成,试对外开放,当年所见“漂浮”在水中的博物馆,为之震撼。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周代至宋元等各个时期的文化层。如今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已成为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科普教育、美食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规模宏大。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深藏于市区地表以下7-12米深处,距今已有700多年。2001年5月,上海市某建设公司在建造志丹苑时,遗址被发现,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整理,发现是迄今为止国内公认的遗址规模最大、施工技艺最好、保存恢复最完整的元代水闸。<br>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是上海市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在原址比较容易,但是把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恢复原样,保留在原址,就不容易做到了。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评为2006年元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2012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嘉定孔庙,位于嘉定区南大街183号,始建于宋代(1219年),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还留有为数不少的宋、元构件及遗址。记得第一次去嘉定孔庙,是1969年夏天,大哥从部队复员回上海后,用复员费买了自行车,又借了二辆自行车,弟兄三个从家骑车到嘉定孔庙,来回耗时八个多小时。 孔庙内的泮池、泮池桥、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当湖书院等古建筑遗存,均已多次修葺。孔庙外面的石狮栏杆、石牌坊,古意依然,观赏性极强。 杨树浦水厂,位于杨浦区杨树浦路830号,建成于清代(1883年),英商企业,由英籍工程师设计,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上海由此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城市。 厂房为中世纪哥特式古堡风格,整体颜色以铁锈红为主,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由于水厂依然在生产,一周仅对外开放周二一天,只能预约参观水厂博物馆,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佘山天文台,位于松江区西佘山的山顶,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始建于清代(1900年),建有直径约10米的可转动的天文圆顶,这是天文台的标志性建筑。2004年,以佘山天文台为基础,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天文行业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 有“远东第一镜”之称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当年从法国购置,伴随着中国和西方的几代天文学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天体照片。 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位于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成于清代末期(1903年),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监狱,创造了多个“第一”,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建筑面积最大的监狱,也是收押犯人最多的大型监狱,押犯人数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当年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目前,提篮桥监狱已经搬迁至青浦,现址作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可能会改建成博物馆,展示监狱的历史和文化,吸引游客和学者‌。<br> 提篮桥监狱后门,有新岸礼堂,1985年成立的新岸艺术团曾在这里创作、排练并演出。新岸艺术团是一支全部由正在提篮桥监狱服刑的罪犯组成的文艺表演团体,在上海名气不小。<br>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建于清代末期(1906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天主教教堂,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曾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 十年动乱时期,天主堂钟楼尖顶及十字架被拆毁,所有彩绘玻璃窗全部被砸,宗教书籍和木雕祭台、圣像和丝织刺绣艺术品全部被拖到教堂前焚毁,奥地利产管风琴被拆成一堆废铜烂铁,此后教堂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使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徐家汇天主堂归还上海教区。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上海市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是中共一大、二大代表李达的寓所。中共二大在党史上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诞生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 纪念馆所在的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始建于1915年,次年竣工。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达195人。出席中共二大的代表仅为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和施存统等12人(尚缺一人姓名不详)。 八、2019年,青龙镇遗址、华亭海塘奉贤段、圣三一基督教堂、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科学会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镇遗址,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附近。长期以来,对青龙镇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献记载和保存至今的青龙寺、青龙塔等地面建筑。青龙镇(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地区较早设立的市镇,唐代(746年)设立,明代《松江府志》有记载,宋代梅尧臣《青龙杂志》记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历经时代变迁,古代的青龙镇已成地下废墟。 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按照大遗址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年的首次发掘发现了唐宋建筑基址、瓷片堆积及几百件陶瓷器。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铸造作坊、砖砌炉灶等建筑遗迹,出土铜、铁、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遗址的发掘工作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认为“先有青龙镇,后有上海滩”,青龙镇曾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华亭海塘奉贤段,位于奉贤区柘林镇奉柘公路南侧,始筑于清代(1725年),现存全长约3.9千米,通体塘身由青石和花岗石的条石垒砌而成,被称为“上海小长城”。 华亭古海塘,于1996年在奉柘公路降坡拓宽工程中被发现,全部以青石、花岗石砌筑。在古代起到了防御海患、抗击倭寇的作用。据说海塘砌石碑刻上有官员姓名,记载了海塘施工中的编号、分段、监察者、承筑者、日期等信息,还有“屹若金汤”“万世永赖”“河口界碑”“长庆安澜”“海国长城”等碑刻书法,以及一处《加官进爵》碑图,是海塘上唯一发现的人物石刻。 圣三一基督教堂,位于黄浦区九江路219号,建成于清代(1869年)。1893年增建的钟楼以回廊与教堂相连,钟楼尖顶高48米,直穿云霄。 1966年十年动乱初期,方形钟楼上部尖塔部分被强行拆除,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被破坏,教堂内的全国稀有的古管风琴被砸毁。 1977年,对教堂进行了插层改造,新增的插层作为办公室使用,教堂的底层改建为大礼堂,教堂东首草地改建为街心花园。2007年,拆除1977年加建的插层,恢复原教堂空间,恢复方形钟楼上部尖塔,2009年竣工,2022年底对外开放。 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分布着27栋圣约翰大学时期的清至民国近代建筑群,包括同仁楼、交谊楼(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校长楼、图书馆、裴蔚堂(六三楼)、怀施堂(韬奋楼)、思孟堂、格致楼、思颜堂(孙中山演讲处)、小白楼、华谊楼等。主教学楼怀施堂,1895年建成,是圣约翰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1951年,为纪念著名校友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 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创建于1879年,是最早采用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尝试的教会大学,其现代的力学结构与中式的外貌结合完美,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学校之一,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1952年,在圣约翰大学原校址上新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即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br>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校园内,始于清代(1896年)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唯一建于19世纪使用至今的大学建筑。交通大学老校门,初期为牌坊式,1935年改建成仿古宫殿式建筑。 历经120多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共计16处建筑物,有中院、新上院、新中院、老图书馆、北四楼、盛宅、体育馆、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校门、科学馆、文治堂、新建楼、五卅纪念柱,以及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1899年建成的中院,是上海交大最早的一幢建筑物,亦为南洋公学时期的主要建筑物。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位于杨浦区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沪江大学,原名上海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存有32幢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校园历史建筑群。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原址成立上海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思晏堂是沪江大学最早的一幢教学建筑,典型的美国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1920年3月24日,陈独秀在思晏堂礼堂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讲《什么是“新文化”运动?》。5月25日,孙中山在沪江大学礼堂发表演讲《中国之再造》。1956年9月,思晏堂遭受龙卷风重创,尖顶轰然被掀到高空,半壁坍塌,造成37名学生死亡,158名学生受伤。<div>沪江大学的教授住宅别墅也是这所教会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顶,单体别墅样式各有不同,体现出当年美国独立式小别墅的风格特征。</div>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位于虹口区沙泾路10号,1933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当年新建成的工部局宰牲场,成为当时远东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规模宰牲场。主建筑物由四幢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围成方形,中央是一座24边形的圆柱体主楼。‌伞形柱是宰牲场建筑的特色,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廊道中,支撑起整座雄伟的建筑。<br> 宰牲场各楼之间上下交错,廊道盘旋,结构复杂,却秩序分明。1949年后,这里仍然是肉类食品的加工厂,直至1970年改为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并被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上海市食品综合机械厂合用,到2002年停用。2007年,改造成“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园区,设有知识产权交易、人文历史博物馆、影视拍摄基地等创意中心,还有酒吧、咖啡厅、茶艺馆等休闲场所,成为上海创意产业的新地标。 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位于静安区光复路1号,是重要的抗战纪念地。四行仓库全称“四行信托部沪分部仓库”,建于1935年,原是由交通银行与北四行信托部兴建的联合仓库,主要用于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个银行的堆栈‌。1937年,四行仓库成为八百壮士的据点,他们在仓库内坚守了四天四夜,阻挡了日军的进攻,成为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战后,四行仓库的西墙历经多次修补与粉刷,已难以辨认出战火的痕迹。<br> 1949年后,四行仓库移交给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继续作为仓储之用。2003年,四行仓库随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一同并入百联集团。201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四行仓库展开了全面的保护与修缮工作。2015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br>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又称周公馆,位于黄浦区思南路73号。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 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洋房外,浓绿的爬山虎焕发着勃勃生机。室外花园,绿意盎然。1946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代表团致函国民党政府,要求“在上海拨予房屋一幢”建立办事处,但蒋介石却批示有关当局“希予婉却”。中共代表团后以6根金条的代价租下了这幢房屋,并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但国民党当局仍不同意将此地作为中共办事处。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位于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建成于1924年,原为英籍嘉道理爵士的私邸“大理石大厦”,因建筑富丽豪华,内墙、外墙、楼梯、地坪和大厅均以名贵大理石镶嵌而得名。1953年,在宋庆龄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开始筹建,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如今的少年宫已成为一座集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br> 1954年6月,毛泽东应宋庆龄之请,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题写宫名:少年宫。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徐特立、贺龙、陈毅、罗瑞卿、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视察、参观少年宫,并题词、讲话。<div>小时候曾来过一次,后来带女儿又来过数次,印象最深的不是大楼,而是“勇敢者的道路”,后因建延安路高架被拆除了。</div> 上海科学会堂,位于黄浦区南昌路47号,原有建筑为始建于1904年的法国总会所有,1917年扩建,形成了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1949年后,法国总会成为上海市文化局办公用房。<br> <p class="ql-block">1957年,改为科技工作者活动场所,由陈毅市长题字“科学会堂”‌。1958年,成立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学会堂成为上海科协的办公地。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顿、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苏联火箭之父谢道夫等专家都曾登上过科学会堂的讲台。知青大返城后,《知青·上海》曾在这里举办过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