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雨.荷</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接到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儿子微信“我到楼下了”。我和先生掐着点包的三鲜馅饺子随即下锅,只为让儿子进门就能吃上他喜欢的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家的味道,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从进入腊月开始,便像小鸟筑巢一样,每天一点点往家里倒腾,直到把冰箱冰柜的每一处缝隙都填满为止。</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灌香肠开始的,然后在心里一遍遍地列清单,哪些是过年期间,要做给他吃的,哪些是他回去时要带走的。</p><p class="ql-block"> 做为父母,面对已成年的孩子,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只有在他回家时,做一些我们印象里他小时候喜欢吃的家常味。正如我们对他的了解,似乎还停留在他大学之前的那个时段。亦如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似乎出现了一些断层,之前我们总是在说我们和我们的父辈存在代沟。于是,我们总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争取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我们与父辈的尴尬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重现。但每次与儿子沟通,总是不知不觉的被儿子“说教”。现在的年轻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理智、清醒、通透。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被他们的只言片语反诘,从而让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自我怀疑。我们的某些观点,延续了父辈们的传统意识,但我们的子女,早已不是当年的我们,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或多或少的已超越了传统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是父母的源代码,但如果父母不具备升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充斥着痛苦和无奈。和现在的孩子交流,首先我们要摒弃居高临下的训诫模式,以平等交流的姿态来沟通和探讨,不要我以为,我觉得。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父母和成年孩子之间,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你有你的老年生活模式,孩子有孩子自认为适合的生存之道,大家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可,父母过度干涉,最终将沦为一场不愉快的情感消耗。我们青春中留下的不完美,不要寄希望于孩子用他的青春去缝补。</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和孩子有过几次短暂的沟通。对于沟通的结果,相互之间有分歧,有共鸣。首先对于分歧,事后我们也在不停地反思,其中有父母对孩子职场现状了解不够全面,说白了是我们还停留在我们工作时单位同事及上下级的相处模式。其次是人生规划。我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归根结底还是传统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总之,父母总是以自己的理解,希望儿女幸福,但现在的年轻人,对幸福的定义似乎比我们更加宽泛,更加长远和深刻。虽然我们之间谁也无法改变彼此的认知,那就只有暂时妥协,然后再试着理解和接受。</p><p class="ql-block"> 天下所有的父母,不论学识和阶层有着怎样的差异,但爱子女,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的底色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认知的不同,表达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别,但殊途同归。所以,只要孩子幸福,那我们就放手并送上祝福,让他们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吧。</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到一位父亲回答子女关于亲情的高赞回答。父母和孩子是两条渐行渐远的直线。对此深有感触,从曾经是你怀中待哺的奶娃,到他羽翼渐丰的展翅欲飞,父母首先要先接受孩子的独立,远行。但是,接受他的独立,往往是做父母的,最难完成的人生课题,需要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孩子自己觉得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父母以为的,父母往往理解的幸福,和年轻人感知的幸福有时候是背道而驰的,一方想要拥抱,一方想要挣脱,一方伤心失落,一方求放手……那么不如暂且心怀感恩,各自安好。虽然这几个字不太适合父子,母子的关系,亦或有些薄凉,但也未必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以后的日子谁又能预测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真正理解了龙应台那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p><p class="ql-block"> 在他春节返岗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的后备箱装多一点父母最原始的爱。面对他亮起的车灯,我快速地转身回家,只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儿子,一路平安,幸福快乐。目送也不必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