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神韵”武书意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贤武老师

真善美

<p class="ql-block"><b>中国武术“神韵”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思维、意志、道德、情操。根据查询中华武术网得知,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之神韵体现在锻炼人的思维、意志、道德、情操表现在拳理上就是神韵。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  神韵,就是打拳者应有的神采气度和风格韵味。讲书法有云: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太极拳也 是如此,有些人拳打得挺熟练,动作也没有多大错误,就是没有气 势,没有太极味,总的讲没有神韵。这一点涉及到人的气质的修 炼。所谓太极拳是一种文化就在于此。它不仅锻炼你的身体,还 锻炼你的情操,锻炼你的精神,不仅增强你的体格,而且锻炼你的 人格。很多人通过练太极拳,性格有所变化,就是因为太极拳这一 特殊运动方式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意志、情操。表现在拳上就是神韵。</p><p class="ql-block"> 神韵,实质上就是通过练太极拳,增强气质的修炼、精神的修 炼、人格的修炼。体格的锻炼是有形的,人格的修炼是隐形的。拳 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格的再现。陈老师常讲“什么人打什么拳”。 神韵的修炼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是讲气势。在练拳的态和势之中,注意气势。首先,要求 练拳时身正势圆。身法要正,中正安舒,不是扭扭曲曲的。形成身 法中正,内气鼓荡,从而达到:外形饱满,松透挪圆,筋柔骨正。所 有动作都要做到非圆即孤,纵看立体螺旋,横看环环相套,胸腰运 化,如龙似蛇,气势磅礴,做到凝重而舒展,严谨而潇洒。</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讲表情。神态自然,从容不迫,情绪安逸。表情实际上 就是一种心态的外露,如打拳时怒目、皱眉、张口、紧闭口、吐舌、紧 张、慌张、呆相、低头都是不自然的心态。打拳时抛弃恶性兴奋,换 来良性兴奋。尽量做到情绪好时打拳,打拳又换来好情绪,这样一 种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第三是讲节奏。节奏,就是打拳的韵律。音乐有韵律,舞蹈有 韵律,打拳也有韵律。有快有慢,快慢相间,一般是蓄劲慢,发劲 快;有蓄有发,蓄发相连;有开有合,开合相寓;有卷有放,卷放相 接;忽引忽进,引进交替;有升有沉,升沉皆走螺旋。行功如波涛滚 滚,胸腰运化如龙似蛇,以显示太极劲力的旋律。这样打拳既有节 奏、又不累,即所谓有氧代谢,拳毕,呼吸正常,汗流而不喘。</p> <p class="ql-block">第四是讲眼神。眼神是精气神的窗口。我们这套拳,要求眼 睛以视敌人为主,兼顾左右。眼睛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头不可 低、不可仰、不可扭脖子,头随身动,眼光四射,或以正视,或以余光 扫视,兼顾左右。眼光既要机警,又不怒视,以显示神态之自然从 容和大方庄重。</p> <p class="ql-block">第五是讲韵味。什么韵味?即“太极味”,即太极阴阳哲理体 现出来的韵味,既反映在拳上,又反映在神态上。通过拳的哲理来 悟人生的哲理。“练拳、练体、练人格”。打拳联想到做人的道理, 联想到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又要联想拳中的哲理。通过练拳,表达 你的心态;通过练拳,又影响你的心态这样一个辩证关系。打拳要 求立身中正,那么做人就要一身正气;打拳要刚柔相济,那么做人 处事就要能屈能伸,既有开拓精神,又有严谨作风;打拳讲的开合 相寓,能吞能吐,那么做人处事就要能容能化;打拳有顺缠有逆缠, 那么做人处事也有顺境逆境,在逆境中求顺境,顺逆都能适应;打 拳讲轻沉兼备,从容不迫,能容能化,做人处事也要能做到沉着应 事,能宽容,能忍让,能从容不迫;打拳讲谐调,那么做人处事也要 讲和谐,以和为贵,处理好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与大自然的关系; 打拳强调凝重而舒展,做人也应该沉着稳重、严谨而潇洒,我常讲 要“潇洒送日月,严谨作学问”。所以,打拳既是练武功又是练气质。</p> <p class="ql-block">总之,在行拳、悟拳过程中,要使太极拳的哲理与人生哲理互 为影响,交相辉映。打拳时的神态、情绪能反映出一个人人格内在 的心态。一句话,太极拳生活化,生活里有太极哲理。所以,我们 的拳有独特的魅力,同时我们在为人处世以及练拳、传拳之中,也 要显示出自身人格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以上六个方面的修炼,彼此之间,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相辅相 成。需要专一持恒、从难从严、刻苦实践、潜心钻研;反复体悟,长 期修炼,必有所成。所以,我把它叫做“六合一”整体修炼工程。不一定准确,谨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b>道教武术的自然神韵:圆、圈、旋的韵味</b></p><p class="ql-block">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艺术。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武术流派中,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我们常说的神韵。有的武术动作疾如闪电,有的猛如风雷,疾、迅、猛、烈、冷、脆、硬、坚等元素构成了各家武术的鲜明特点。</p><p class="ql-block"> 武当派武术则以柔绵著称,其动作中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例如,八卦掌的走转、纵横交织,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式式连锦;形意拳的“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孔不入”、“其形似闪”,内旋回带,势如连环;太极拳则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云圈圆等等。这些圆的运动,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象征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由于武当武术源自道家,其拳法的美学原理也源自道学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指,道家认识道首先从自身认识起,然后由近及远联系生物、非生物和整个大自然,从中寻求普遍规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学又是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的本全看,“圆”的运动贯穿一切:“圆”是事物的最本质的运动轨迹;“圆”是自然永恒的主题。所以,武当既然是以“道”为指导思想的拳术,便会理所当然按照“道”的原则来指导动作。</p><p class="ql-block"> 在武当武术中,圆、圈、旋的运动轨迹不仅体现在动作上,更体现在内在的哲学思想上。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而圆、圈、旋则是道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动作,武当武术将道家的哲学思想与武术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总之,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武当武术都展现了一种自然神韵。这种神韵不仅体现在动作的流畅和力量上,更体现在内在的哲学思想和自然法则上。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使得武当武术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b>什么是书法中的神韵?</b></p><p class="ql-block"> 神,即精神气质,是指书法作品的各种因素达到完美结合所显示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韵,即神韵。明唐志契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p><p class="ql-block"> 韵也是指书法作品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和谐的律动等,是艺术的生命力量。</p><p class="ql-block"> 神和韵二者相互依存,有神必有韵,韵从神出,韵由气发,气满韵足。</p><p class="ql-block">神采论是古代书论揭示书法创作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的重要理论。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p><p class="ql-block">①神采气质</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因能将作书者之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使观赏者产生某种情绪和美感。人们称之为“气韵”“神采”“意境”,或称“个性”“精神”“书意”。历代书家无不强调它,并据此评论书法艺术的高低。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宋黄庭坚认为:“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p><p class="ql-block">(2)精神为上,舍形得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说运用上述思想在学习、鉴赏书法中的追求。宋代蔡襄说:“学书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这就是说学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笔法、结字、章法等具体的象形上,而要最终归结为对其精神的领会和体现,以达到最高境界。书法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也是如此,唐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这就是超越了对书法物质形态的感受,达到了精神层次的沟通和交流。</p><p class="ql-block">(3)化古为我,书入我神</p><p class="ql-block"> 清代刘熙载说:“书贵人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所谓“他神”,是他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命情趣,“我神”则是自己对艺术生命的理解和“我”的人格精神的凸现。“化古为我,书人我神”是说古代书家在书法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力量,创作出更高层次的动人之美。它从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释了神采论的一个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