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游山西太原晋祠

未羊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它始建于西周,后经历代修缮扩建,形成今日规模。晋祠内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著名建筑,以及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等“三绝”景观,艺术价值极高。晋祠以其精美的古建筑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文物遗存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晋祠不仅是山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晋祠》座屏,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写的散文《晋祠》。《晋祠》一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编入教科书,晋祠的山水,晋祠的胜境跃然纸上,成为几代人熟读的经典美文</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围匝”,是中国观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 </p><p class="ql-block">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周武王之子,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效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为鸟的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晋祠三绝之一,也是晋祠内八景之一,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柏,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领》:“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水镜台”匾是清朝乾隆年间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