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游学】 ‍游甪直寻找叶圣陶足迹

李济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昵称:李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25381964</span></p> <p class="ql-block">“弹指韶光,素华流年。”转眼间,“游学圈”栏目已经迎来三周年的纪念日,她曾经让我初尝写作甘苦、领略文字魅力的栏目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将近三年的光阴。三年来我在栏目的熏陶下,每一次出游总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与亲身体验相结合,去享受一次次的难忘游学旅程。</p> <p class="ql-block">为了迎着“游学圈”三周年的到来,今年2月18日,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约上了好友踏上了前往甪直古镇的游学旅程。</p><p class="ql-block">甪直,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江南水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而我们,更是怀揣着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之情,特意前来参观他的第二故乡,寻找他所留下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走进甪直古镇,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时代。古镇的街道两旁,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感受着古镇的宁静与古朴。</p> <p class="ql-block">不久,我们便来到了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保圣寺的西侧,这里曾是叶圣陶先生执教过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走进纪念馆,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纪念馆的中心是一座宽敞的四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劲松”的中堂画,两边是一副隶书书写的楹联:“松柏本有性,园林无俗情”。这幅楹联不仅赞美了松柏的坚韧不拔,更寓意着叶圣陶先生高洁的人格和脱俗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四面厅前,望着这幅中堂画和楹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叶圣陶先生,这位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奋斗不息。他的教育理念“儿童中心主义”,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将白话文、新文学作品和乡土教材引入课堂,推动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语文”这一学科的命名,更是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真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曾在甪直生活和工作多年,他把甪直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17年,他受邀到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执教,近五年的时间里,在这里进行了教育改革和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如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及童话集《稻草人》等,都融入了他在甪直的生活经历。</p> <p class="ql-block">然而,被我们“游学圈”美友们最为熟悉的是先生撰写的《苏州园林》,它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文章细腻描绘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叶圣陶通过生动的笔触,让我们“游学圈”的美友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感受其如画般的景致。该作品不仅提升了学生、以及“游学圈”美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美的追求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展出的叶圣陶先生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我们缓步走进鸳鸯厅,这里是当年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我仿佛能看到叶圣陶先生和校长吴宾若、教师王伯祥等人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情景。他们为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付出了毕生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穿过鸳鸯厅,我们来到了叶圣陶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前,叶圣陶先生的雕塑目光如炬,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展览厅内陈列着叶圣陶先生的照片和文字资料,记录着他一生的辉煌历程。我站在一张叶圣陶先生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创办文学研究会的照片前,心中涌起一股敬仰之情。他们为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厅内,我还看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手稿和著作。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让人受益匪浅。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敦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最真实的结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更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览厅,我们来到纪念馆后的花园。“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花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花园的一角是叶圣陶先生在五高时创办的先生农场的旧址。这里曾经是他进行教育实践和创新的地方。他在这里种植作物,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另一角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墓建于宽敞的石台上,墓碑呈石墻形,高耸矗立。碑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我站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我对叶圣陶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馆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古朴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不舍。我知道,这次探访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和贡献,更让我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和智慧。我将带着这份力量和智慧,继续前行在游学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返程路上,同时让我感受到,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与“游学圈”栏目共同成长的记忆都将是我宝贵的财富。正如那句诗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写作之路上,我将继续带着这份记忆和信念,勇往直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