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司徒庙

持之以恒

<p class="ql-block">  光福地处苏州城西三十公里临近太湖边的古镇,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光福古韵悠长,四季花香不断,出镇不远就是名闻天下的赏梅绝佳处,香雪海,山名邓尉山。山下有一古庙,以“清奇古怪”四棵古柏称绝于世,庙名司徒庙。</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光福邓尉山麓香雪村的司徒庙,是祭祀东汉初大司徒邓禹将军的祠庙,又叫古柏庵、与香雪海隔路相对。 走进寺庙,佛音入耳,鼻尖缠绕着丝丝禅香,自有种深入灵魂的的幽静古韵。司徒庙最为人称道的是庙里的四株古柏,邓禹草堂也藏于此,四周是树林环绕,别有雅致。</p> <p class="ql-block">  司徒庙有“三宝”:一为四棵古汉柏,二为楞严经石刻,三为金刚塔碑。庙内后又有梅园,邓禹草堂座落其中。初春时节,梅花开时,白则胜雪,红如霞染,绿萼俏丽,暗香袭人,梅与古柏相对成趣。院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庙内佛像庄严,早晚课诵不断,四周青山环抱,与香雪海遥相呼应,诗情画意,鸟语花香,是寻幽访古,遊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司徒庙有“三宝”:一为“清”、“奇”、“古”、“怪”四棵古柏;二为《楞严经》石刻;三为《金刚经》塔碑。《楞严经》是一部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明代石刻经卷。全文67000多字,分别刻在84块青石上。每块石长95公分,宽33公分。《金刚经》整部刻在一块惹人注目的青石碑上。碑高192公分,宽69公分。这位石刻设计者将整部《金刚经》巧妙安排在一座七级宝塔图案上。从宝塔中心的卷首开始,整部金刚经可顺序诵读。而每层塔角檐下的铃铛及塔檐下的莲柱上,又各刻一个“佛”字。整座宝塔上没有一个虚设的字,宝塔与经文排列完整又富有对称性。经文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书写,精刻细镂而成。</p> <p class="ql-block"> 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清柏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柏主干断裂,其腹中空;古柏纹理纡绕,古朴苍劲;怪柏卧地三曲,状如蛟龙,被雷劈开后的二个枝干完全离开了主干,但是都活着,并发出了新枝。四棵古柏树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天然的古柏图。当年乾隆看后给四棵古柏树分别命名为:清、奇、古、怪。” 在庙里拐角处有一棵450年高龄的瓜子黄杨,黄杨有木中君子之称,也有“千年难长黄杨木”的俗语。司徒庙中这棵粗大的黄杨树,从根部开始盘旋而上倾斜生长,历经几百年的酷暑寒冬,风吹雨打,依然屹立,确是世间稀有。</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司徒庙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据明代王梦熊《司徒庙碑记》载,明初“殿堂栋宇日就倾圮,寺院荒芜”,后由乡之绅士顾子才首捐己囊,寻募众缘,历时三年(宣德十年至正统三年)重建。此后,历代都有修葺,但主体建筑规模和格局大致未变。 现在的殿宇多为清末民初重建,保持了传统院落式的布局。庙宇现存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为了纪念邓禹这位历史名人,2000年光福镇政府出资200多万元新建了邓禹草堂这座园林。邓禹草堂占地20多亩,园内亭堂轩桥、莲池假山、古树佳卉、丛竹修篁、梅树成林,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园内布局简单而合理,设计者力图再现东汉名士隐逸生活的风貌与场景。 草堂为木质结构,屋面覆盖稻草,面宽三间。中间板壁中堂挂有邓禹画像和楹联,四周墙壁挂有介绍邓禹生平事迹的镜框。草堂内设有起居卧室、生活间和会客室,保持了古朴的模样。 邓禹草堂的最大特色是占地数亩的成片梅林,栽植了梅树百余株,包括宫粉白梅、宫粉红梅等多个珍贵品种,每年初春时节梅花盛开,与司徒庙的古柏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归隐处。后人纪念先人为祠奉为神明,日久成庙。史料记载邓禹成名极早,早期除游学长安外就是在家乡南阳读书,没有到过江南。二是,邓禹富贵终身,晚年没有隐居。三是,邓禹转战多年,所在地区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其军旅生涯也未涉足江南,死后也是归葬故里。所以说隐居邓尉山的“相传”是不可靠的,无论早年或者晚年,都不可能。所以“清奇古怪”不可能是邓禹本人手植,但是依旧是国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