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21日下午,和老朋友赏花结束后路过大名鼎鼎的猎德村,于是决定进村参观。猎德是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自宋代开村以来,便在江畔静静伫立了九百余年。被誉为“岭南周庄”的猎德,不仅承载着广州老八区最完整的古村文化,更见证了广州从农田到现代都市的变迁。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繁华现代气质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浓淡相间的历史画卷。猎德古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而其村名的由来则与西汉时期紧密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一一一图2是庙宇所在区域的文阁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多古建筑是改造中选址复建,历史悠久的 龙母庙例外。猎德村在规划改造时,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并以龙母庙为中心,将村内重要的祠堂、庙宇和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异地复建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2是文阁庙,自清初以来,这里便承载着猎德人的文化传统。每年的二月初三,众多学子都会汇聚于此,举行开笔仪式,共同寄望于学业的成功与未来的辉煌。相传,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的神祇,备受历朝历代读书人的参拜。在猎德村重建的文阁庙前,悬挂着一副寓意深远的对联:“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意在激励猎德村的学子们,唯有自勉自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担起国家栋梁之重任。猎德村,真可谓人才辈出之地。在清朝一朝,这里便涌现出2名进士、2名解元、9名举人和86名秀才,更有12名因军功卓著而踏入仕途的英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村的辖区范围大致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干线以西,以及花城大道以南的地块,总面积约为3.03平方公里。村内有一条猎德涌(亦被称为猎水),这条涌流穿村而过,自然而然地将猎德划分为东村和西村两个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猎德村志》所述,猎德村的开村始祖在北宋年间便已在猎德这片土地上拓荒并定居下来,建立了户籍。而“猎德”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北宋年间的《元丰九域志》中,该书在“南海郡番禺县”的条目下详细记载了“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这些镇名与当时的南海大通一同被誉为“宋代八大镇”。值得注意的是,《元丰九域志》是在1080年成书的,因此,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猎德村的建村历史已经超过了9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猎德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这背后,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故事。相传,在清朝初期,猎德林氏族人林诞禹考取了进士,这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按照当时的习俗,林氏家族有权在祠堂前竖立一根旗杆,以此激励族人奋发向上,成就功名。然而,猎德街巷狭窄,若要横着抬回旗杆,必然需要拆除邻居的房屋,这无疑会引发邻里矛盾。林诞禹深知这一点,他引用“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的古训,巧妙地提出将旗杆竖着抬回祠堂的建议,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矛盾,更彰显了猎德人谦逊而坚韧的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一远处是猎德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村“猎德”之名,由来已久,众说纷纭。然而,《猎德村志》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言:“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里的“耕”与“猎”均象征着追求。猎德村的先祖以此为灵感,将村落命名为“猎德”,意在告诫后人以德育人为己任,体现了他们对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理念的坚守。旧时的猎德祠堂,还曾悬挂着“耕道猎德,枕仁籍义”与“耕道猎德,路义宅仁”的楹联,街巷之名也蕴含着尚德、怀仁等深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庙宇区域的凉亭、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村这样的高楼有6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旧时的街巷,共计213条,每一条都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如“太平巷”寓意着和平安宁,“龙腾巷”则象征着腾飞与兴旺。在旧村改造后,为了保留那份独特的乡愁记忆,107个街巷名被精心地重现在文化街的路面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塑多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的麦氏宗祠,作为广府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见证了广府祠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岭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指出,中国祠堂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而广府祠堂的独特性在于其与中原人南迁的历史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宋代,大批中原人士跨越大庾岭,迁徙至粤北珠玑巷,进而迁入珠三角地区定居,这一历史事件在清初大儒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得到了印证:“吾广故家望旅其乡,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广府地区的独特文化,也使得广府祠堂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氏宗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猎德村整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旧祠堂无法一一得以保留和重建。然而,猎德人深知宗祠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的“猎德”牌坊处,选择了异地重建的方式,以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于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祠堂群便应运而生,其中包含李、林、梁、麦四大姓氏的五座祠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尊重李姓先祖的不同来源地,猎德人精心建造了两间李姓祠堂,以示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片祠堂,见证了先祖南迁的深厚历史底蕴。宗祠,作为猎德村最具特色的文化遗迹,不仅承载着众多家族的根脉记忆,更见证了广州城市的沧桑变迁。尽管社会风貌日新月异,但猎德人对祠堂的深厚情感却始终如一,这份认同感在岁月长河中愈发坚定。据《猎德村志》所载,猎德村历史上曾拥有24座宗祠,如今尚存约10座,它们大多始建于清代,并在当代得到重建。这些祠堂宛如古村内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氏宗祠、林氏宗祠以及麦氏宗祠的重建碑记,详尽地记录了他们先祖自北方迁徙至南方的历史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宗祠前的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巨大的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齐分布在村里的六大居民区以“晟府+编号”命名,楼宇色调典雅统一,园林古朴雅致。园内指引牌的设计,单元楼的取名,都很古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记上载有村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人家,村史馆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氏宗祠非常大。祠堂,作为猎德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他们的族群根源与文化记忆。据李氏大宗祠的重建碑记所述,在北宋时期,李铨带领家人从粤北的珠玑巷迁徙至猎德,建立了村落,并开始了垦荒的生活。这个过程中,猎德村还流传着李铨“三易其址”的传说。传说中,李铨在南迁后,最初选择在石牌东北的葫芦岗开始拓荒,之后又移至石牌墩的高处,结茅并开垦了18块田地,这些田地被当地人称为十八丘。最终,李铨在猎德找到了理想的定居点,位于猎水的东岸,他在这里垦田建户,并繁衍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紧邻李氏大宗祠的,还有一座西村李姓的宗祠。根据重建碑记的记载,西村李姓的先祖同样是在宋代时期迁居至南雄珠玑巷,之后他们南下至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定居。在族人中,有一位名叫李益彦的杰出人物,他后来前往广州从事商业活动。在珠江边的猎德地区,他发现了这里的商机,于是决定定居在“猎德西乡”,并在此繁衍生息,一直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祠堂前的池塘小桥流水,池塘和猎德涌相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排祠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村碧波荡漾的河涌蜿蜒,青青杨柳两岸随风摆动、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点缀其中。跨过猎水桥,穿过猎德大桥下的民俗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一栋栋高耸的回迁住宅楼矗立,而右侧则是祠堂区、文化街和庙宇区,这些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广州塔、猎德大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猎德人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镬耳屋、蚝壳墙,映出猎德村的古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村的邻里崇礼与和睦,自猎德开村以来,各姓氏的人们纷纷迁入,最多时竟有80余姓之多。尽管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各异,但他们都共同崇尚诗书传家、尊崇道德礼仪、追求邻里和谐,这一传统至今依然得以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村的蝶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随着广州珠江新城建设的启动,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在这一时期,猎德村周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幢幢高楼大厦,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前来租住,使得猎德村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改造前的猎德村,土生土长的猎德人李伟时深有体会。他亲眼目睹了猎德村从东郊的农地,到典型的城中村,再到如今充满经济活力的新型社区的变迁。在李伟时的记忆中,改造前的猎德村,村民自建房杂乱无章,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村里油烟弥漫,生活环境令人堪忧。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广州市政府于2007年决定率先对猎德村进行城中村整体改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涌边上的戏台,鼓楼戏台,古色古香。岭南特色的镬耳屋、蚝壳墙,以及屋檐鲜艳的雕塑绘画,散发出浓郁的的水乡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5月,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了猎德村的整体改造方案,标志着这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正式启动。2007年6月,天河区进一步批准了猎德村的拆迁补偿方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随后,猎德村连续三天召开了全村户主大会,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8月,猎德村拆迁补偿方案经过进一步商讨和调整,最终得到了天河区政府的正式批准。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为猎德村拆迁项目的全面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猎德村拆迁方案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高达99.9%的村民纷纷签名表示同意。这一高比例的赞同,彰显了村民对拆迁方案的认可与期望。2007年9月,猎德桥西地块顺利拍卖。继猎德桥西地块的顺利拍卖后,2007年10月,猎德村整体拆卸工作正式启动,第一锤的敲响标志着这一重大时刻的到来。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猎德村共计3000多户、3700多栋房屋,总面积更是超过了60万平方米,全部顺利完成了签约与拆卸工作。2008年元旦后不久,猎德村的复建安置房便开始了紧张的动工建设。仅仅过了两年,这项庞大的工程就顺利完成了。珠江畔,30余栋高层一线江景住宅巍然耸立,7800多名猎德村民欢欣鼓舞地返回故乡,入住宽敞明亮的新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的变化翻天覆地,如今,村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小区内规划有序,环境整洁,生活极为便利。李伟时用“安居乐业”来形容猎德人当前的生活状态。他还清晰记得,13年前那顿回迁“入伙饭”的盛况。2010年9月,为庆祝新居的落成,猎德人在村里摆下了808桌的“祠堂饭”,从祠堂一直摆到明月路,场面极为壮观。当天,锣鼓声震耳欲聋,上千人共同欢聚一堂。猎德村的整体改造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达900多年的岁月变迁中,猎德人形成了勇于开拓、勇于探索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如今,猎德人已经从单纯的村民身份转变为股东,实现了经济上的飞跃。同时,猎德村也消灭了“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就业。他们居住在珠江新城CBD的繁华地段,享受着一线江景的优美生活,衣食无忧,令人羡慕。然而,猎德人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猎德村的年轻人几乎都有所忙碌,他们并未选择躺平,而是积极投身于各种工作之中。一部分人在村里担任管理职位,为村子的运营贡献力量;而另一些人则选择走出村子,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工作机会,甚至有人勇敢地踏出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猎德村的一位土生土长的居民李伟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村里已经工作了多年,与村子共同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原先的规划,猎德村的土地被精心划分为三个部分。以猎德大桥为天然界限,桥东的区域被设定为复建安置区,以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而桥西的土地则通过市场化拍卖的方式进行开发,其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充满了无限商机。此外,桥西南的地块被规划为集体物业,旨在推动猎德村产业的发展与壮大。2016年1月,猎德村集体物业——高志大厦正式投入运营,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随后,2019年天德广场的开业更是锦上添花,与早前的高德置地春广场和南雅中和广场等高端楼宇一起,构成了猎德村集体拥有的庞大商务综合体。这些超甲级国际商务综合体不仅提升了猎德村的整体形象,更每年为猎德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2019年,猎德村集体的年收入相较于2007年改造前增长了四倍,同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此期间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民变身股东,农田转型为楼宇经济。猎德村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积极行动,组织村民参与区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并开设猎德职业技能培训班。这些培训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创业引导及物业管理等特色内容,旨在帮助村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结果显示,猎德村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同时,村内企业吸纳了约3500名村民就业。猎德的物业管理公司其员工几乎都来自本村,他们对村庄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乐于为猎德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选择走上创业之路的猎德人亦不在少数。例如,猎德村的林佳勇在广州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戴尔、甲骨文等知名企业任职。然而,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他决定辞职并回村创业,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专注于互联网增值服务及机柜生产技术的研发。猎德村涌现出众多年轻创业者,他们投身于IT行业,创办孵化基地,开设广告公司,甚至走出村子寻求更广阔的天地。在我们熟悉的家乡环境中工作,同样是在追逐梦想、奋力前行的道路上奔跑。猎德村拥有宽广的胸怀,村民们热衷于接纳新鲜事物。在龙狮文化和龙舟节中,猎德人在20多年前就成立了广州第一支女子龙舟队,这一创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午龙舟竞渡,这是猎德人的传统盛宴,也因而享誉全球。在每年的端午佳节,猎德村都会迎来周边村落的龙舟队伍,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水上竞技。河涌两岸以及珠江边,人潮涌动,锣鼓喧天,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河面上,龙舟竞相争渡,彩旗随风飘扬,水花四溅,场面蔚为壮观。猎德村举办的龙舟招景活动盛况空前,各路龙舟纷纷响应,竞相驶入猎德涌,共襄盛举。2018年猎德龙舟招景活动盛况空前,吸引了近十万人前来观赏。众多海内外猎德人纷纷回归故土,登上龙舟参与竞渡,之后在祠堂内享用一顿丰盛的“龙舟饭”,感受那份深深的乡愁与美好回忆。猎德人深爱着龙舟运动,这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团结协作的龙舟精神。他们紧密团结,如同一条船上的伙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精神,正是猎德龙舟文化的精髓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猎德文化如同一条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猎德人紧密相连。他们敢于拥抱新事物,勇于开拓创新,团结一心。这种精神,也正是广州这座城市所彰显的卓越品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