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慈禧太后御笔画师王仁治侄孙-中名联国礼书画家王跃赏梅写生记录

马小燕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6日,中名联国礼书画家王跃,作为前清慈禧太后御笔画师王仁治的侄孙,怀着对先辈艺术的敬仰与传承之心,前往江南赏梅胜地之首——杭州超山景区写生。超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以其独特的梅花景观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胜。</p> <p class="ql-block">超山自五代后晋时(936—946)开始种植梅花,以“古、广、奇”三绝闻名:</p><p class="ql-block">一为“古”,有大明堂前唐梅、宋梅;一为“奇”,超山宋梅花瓣如雪花六出,比五瓣者更奇;</p><p class="ql-block">一为“广”,绕山有梅树1.2万多亩(800多公顷),有“十里香雪海”之美誉。</p><p class="ql-block">超山40余个品种的梅花,有白梅、红梅、绿萼、垂枝、腊梅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超山景区,王跃被眼前的梅花树丛深深吸引。那光秃秃的枝干上点缀着粉色花朵,与背景的石墙和草地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每一朵梅花都在诉说着冬去春来的喜悦,每一根枝条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王跃驻足凝视,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深知,这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片盛开的梅花园映入眼帘。红白相间的梅花与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王跃停下脚步,拿出画具,开始描绘这眼前的美景。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一朵梅花的姿态,用浓淡相宜的色彩渲染出整个梅园的氛围。此时此刻,他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手中的画笔仿佛有了生命,将眼前的美景定格在画布之上。</p> <p class="ql-block">同门大师兄“西泠印社五老之一”林乾良老先生为超山景区题字“十里梅乡,四海传名”。</p> <p class="ql-block">在吴昌硕先生手植的梅花树前,王跃再次停下脚步。这棵老梅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傲然挺立。树干上挂满红色花朵,与周围的石碑相互映衬,更显庄重。王跃静静地站在树下,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用心感受着先辈们留下的艺术瑰宝。随后,他铺开画纸,用笔墨记录下这一刻的感受。那弯曲的老梅树枝条,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那红艳艳的花朵,在他的笔触间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先生手植“腊梅王”具有123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宋梅亭内,王跃也留下了自己创作的身影。他坐在长椅上,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美景。两个红灯笼挂在亭子两侧,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此时此刻,他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殿堂,尽情享受着创作带来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王跃坐在那里,专注地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绿草茵茵,鲜花簇拥,远处还有一条小溪流淌而过。他用画笔记录了一百多年前吴昌硕先生手植的“腊梅王”,仿佛将时间定格在了这一刻。每一幅画都是他对自然的热爱,每一笔都倾注了他对生活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王跃用水墨画中国笔墨语言,描绘了几枝梅花。他用简练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梅树的姿态与神韵。这种表现手法,既展现了梅花的清雅之美,又体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底。每一幅水墨画作品,都是他对梅花精神的独特诠释。</p> <p class="ql-block">宋梅;一为“奇”,超山宋梅花瓣如雪花六出,比五瓣者更奇。</p> <p class="ql-block">王跃在宋梅前,见那苍劲有力的枝干,承载着无数个寒冬的考验,如今却绽放出娇艳的花朵。他用画笔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将老梅树的坚韧与美丽完美呈现。每一笔都倾注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每一幅画都是他对生命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王跃创作的一幅梅花画作中,以黑色墨水勾勒出梅树枝干与老根,并配以红色颜料描绘盛开的梅花花瓣。整个作品充满了古朴雅致的气息,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这幅画不仅是对梅花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超山自五代后晋时(936—946)开始种植梅花,以“古、广、奇”三绝闻名:</p><p class="ql-block">大明堂前唐梅以“古”闻名。</p> <p class="ql-block">在超山的深处王跃来到了大明堂前“唐梅”。这里的梅树枝干苍劲有力,花朵繁多而鲜艳。他被这美景所打动,再次拿起画笔,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那繁茂的枝叶,那娇艳的花朵,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祭拜吴昌硕先生</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纪念馆前的“古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