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那年回广州,谷雨刚过,夏日便迫不及待地登场。清晨五点多,天光微亮,我用手机拍摄,从同福西地铁站出发,开启一场与珠江晨曦的约会。</p><p class="ql-block"> 一踏出地铁站,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江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我来到人民桥,这座横跨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纽带,像是一条沉默的巨龙,稳稳卧于江面之上。站在桥上,视野瞬间开阔,邮政大楼庄重古朴,粤海关大楼尽显历史的厚重,南方大厦与爱群大厦并肩而立,它们一同见证着广州的岁月变迁。解放桥和海珠桥像两条钢铁长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静静等待着日光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沿着珠江缓缓前行,沙基惨案纪念碑静静矗立,它是历史的伤痛记忆,也是奋进的无声鞭策。碑身虽无言,却让我在这宁静的清晨,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日光渐渐变强,为珠江披上一层金色薄纱。我不停地按下快门,想要留住这绝美的珠江日出。波光粼粼的江面,跳跃着金色的光斑,与沿岸的建筑相互映衬,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原广东省总工会大楼映入眼帘,它承载着往昔的奋斗与辉煌。随后,我来到解放桥,桥上车流渐多,桥下江水悠悠,动静交织,充满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抵达海珠广场。这里是人们晨练的天地,老人们打着太极,年轻人跑步锻炼,一片生机勃勃。我在广场上稍作停留,将这充满活力的场景收入镜头。</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拍摄结束,我从海珠广场地铁站搭乘地铁离去。这次晨拍,不仅记录下珠江畔的建筑与美景,更让我深深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蓬勃朝气,它就像一首无言的诗,写满岁月与希望 。</p> <p class="ql-block"> 经过同福西地铁站,由于太早了,还没有开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广州的特色历史建筑,骑楼。</p> <p class="ql-block"> 人民桥新建的桥头堡,一共有四个,都有电梯方便行人上下。</p> <p class="ql-block"> 人民桥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一座桥梁。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桥头堡和旋转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p> <p class="ql-block"> 在人民桥上设有四个观景平台,都有介绍广州历史建筑的图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 前面有两个白色顶篷的是邮政大楼,现在改为广州邮政博览馆,所在的大楼建成于1916年(民国五年),曾先后作为广东邮务管理局、邮电部广州邮局和广州市邮政局办公楼,2002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展览、收藏和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是展示沿革历史和集邮文化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大楼始建于1897年,1916年毁于一场大火。1916年由英国人丹备设计,在原址重建。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时,在西堤一带放了一把大火,大楼再次遭劫。楼内门、窗和地板等全被焚毁,所幸整个框架并未倒塌。次年又由杨永堂设计,按原貌修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幢大楼在百年之中两次罹难,却仍能在今天焕发出强健的生命力,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大楼是典型的欧式建筑,黄褐色的花岗岩基石和巨大的廊柱略显斑驳,非常有气势,且充满历史感。它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博览馆一起成为展示广州邮政发展历史和集邮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p><p class="ql-block"> 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p> <p class="ql-block"> 楼顶上有国旗的是粤海关大楼(俗称大钟楼),位于广州沿江西路。它原建于1860年,是两层简陋的楼房。1872 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民国元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已难修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粤海关大楼 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1913年政府重建,于1916年秋建成。</p><p class="ql-block"> 粤海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建成一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成为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之一。这幢高31米大楼的主要材料全部由 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最吸引入的还有顶层13米高的钟楼。 因而粤海关大楼又叫大钟楼。</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桥头堡平台上,有人在这里睡觉,广州天气温度高,晚上比较凉快。</p> <p class="ql-block"> 这是沙基惨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等领导下,开始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大罢工。1925年6月23日广州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当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遭英、法海军陆战队机枪扫射。</p><p class="ql-block"> 沙基惨案,死亡50多人、重伤170多人、轻伤无数。1926年,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沙基惨案纪念碑,修于2001年,是按1926年建设的纪念碑原貌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南方大厦是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原名城外大新公司,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49号,12层高的南方大厦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落成至今已将逾百年。它曾是华南最亮丽的百货商店,承载老一辈广州人的摩登记忆。它的东边是爱群大厦,西边有古老的广州海关、邮政局和文化公园,再往前是沙面。附近还有西濠二马路、人民南、十三行等著名广州路段,长期是广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开始拆城墙修路,同时开始兴建高楼大厦。南方大厦是拆城修路后最早建成的高层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建于1919年的南方楼高9层(加上塔楼高12层)。当时,它还有一个身份:中国第一高楼。由澳洲华侨蔡氏兄弟成立,前身为大新公司。</p><p class="ql-block">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南方大厦的百货大楼是全国十大百货大楼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发生过火灾,曾经是一座废弃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大新公司南楼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3天3夜,只剩下残墙残框成为危楼。由于业主无钱维修,南楼荒废了10多年。</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斥资100多亿元,使南楼在珠江边重新屹立。它还在塔顶加了一颗红色五角星,并于1954年将大楼命名为南楼。</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站在珠江边,赞叹这座面目全非的高楼。他们总是被它的外表迷住,然后就情不自禁地去逛街消费。</p> <p class="ql-block"> 左前方的尖顶高楼是15层高的爱群大厦,爱群大厦建于1937年,30年来一直保持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爱群大厦是按照美式摩天大楼的风格建造的,一直作为酒店使用。它曾被媒体认为开创了广州建筑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当大多数人还在使用公厕,摇蒲扇纳凉的时候,爱群大厦已经在使用电梯,地板上有花步砖,房间里有独立卫生间和电风扇,冬天还有暖气,早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爱群酒店多年来一直是政要,名流最钟爱,最追捧的酒店。能在爱群宾馆的客房里住上一晚,曾经是很多普通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爱群宾馆依然存在。虽然历经多次变迁,不再是广州第一高楼,但面向一线江景,依然是广州人最喜欢的老酒店之一。</p> <p class="ql-block"> 前方是解放桥,解放桥建于1994年,1998年建成通车。它是广州老城区南北向交通主干线解放路上横跨珠江的特大桥,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同庆路。</p><p class="ql-block"> 说起广州市解放桥,很多人的印象都不会很深刻,最多就是记得桥上那3组如连续彩虹般跨过桥面的钢拱钢管。这也难怪,它的经历中既没有身旁海珠桥火与血的历史沉淀,也没像洛溪大桥那样担负太多运输压力与争议,它的名字全因桥的北端连接着解放路而得来,它诞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缓解海珠桥的交通压力,让老城区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由陈本宗、凌镇威合作的《创业者》工人雕像,也被广州的工人称为“锤哥”</p> <p class="ql-block"> 这幢大楼原名永安堂,这里原来是卖“虎标”万金油的地方。曾经作为广东省总工会,后来改为广州少儿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高楼,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坐西向东,面积约4251平方米。东面是大门入口,是一个骑楼型的建筑。这个建筑是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女儿,捐赠给市政府作为少年儿童图书馆。所以在广州少年图书馆的牌匾上还有前广州市长黎子流写着“纪念胡文虎先生”。</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万金油王”的人。这个人叫胡文虎。他原是缅甸华侨,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几近倒闭的缅甸仰光永安堂中药公司。胡文虎是个很能干的人。他和兄弟们一起研发出虎标药,有八卦丹,轻水,万金油,头痛药等。因为眼光独到,时机得当,定位准确等因素,虎标万金油风靡整个东南亚,前景无限。</p><p class="ql-block"> 同时,永安堂也迅速扩展到印度,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的30多个城市。胡文虎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金油之王”。</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永安堂诞生。当时,它的高度仅次于爱群大厦,是备受关注的广州第二高楼。胡文虎后来成为报业大王和慈善家。厦门,汕头,福建都有他的帝国。但因为他的一个举动,中国人认为他是“叛徒”,广州永安堂被没收。对于胡文虎是否真的是汉奸,厦门电视台以《两岸秘密档案:万金油之王胡文虎》进行了解读。</p><p class="ql-block"> 1994年,永安堂归还胡文虎的女儿,由女儿捐赠为广州市越秀区少儿图书馆,一直使用至今。如今,站在永安堂楼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层层书架,孩子们在看书。胡文虎为中国教育做出了贡献,广州永安堂可以说是名正言顺。</p> <p class="ql-block"> 解放桥车流不多,景观开阔。在桥上往海珠区方向走去,左侧是海珠桥,两桥之间相隔600米左右,所以解放桥成了不少旅客和摄影者拍摄海珠桥的理想地点。</p><p class="ql-block"> 而桥右侧离跨江的内环路又有一大段的距离,江景视野开阔。每当夕阳西斜,望着金色的余晖铺在沿江的建筑物上,散在缓缓跃起的水波面上,直到黑夜慢慢走来,再回头时才发觉整座城市已经换上了一身灿烂的晚装。解放桥的特别只有晚上才能看到。</p><p class="ql-block"> 平凡的经历,不算出众的外观,解放桥就这样静静地、几乎不起眼地融入了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为广州的交通和景致添上了不可或缺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海珠桥(Haizhu Bridge)是广州市海珠区和越秀区的跨江通道,横跨珠江水系上,是广州最早的中轴线组成之一、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市区南北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海珠桥始建于1932年12月;建成于1933年2月15日;重建于1950年3月25日;维修于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p><p class="ql-block"> 海珠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p> <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海珠桥动工。</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建成通车,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时称“珠江大铁桥”。大桥落成通车,桥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为当时广州市区唯一一座跨过珠江的桥梁,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时海珠桥的落款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p><p class="ql-block"> 1938年,侵华日军派遣飞机轰炸广州,将海珠桥桥体开合器震坏。日军侵占广州后,盗走海珠桥桥上的整套设备。从此,海珠桥中跨桥面开合部分始终无法修复,大船难于通过,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4日下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之际,国民党用近百箱炸药将海珠桥炸毁,中孔钢梁沉没,南北大梁折断,桥墩炸飞,断铁碎钢和水泥砖块四散横飞,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100多艘民船沉没,数百间房屋震毁。</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25日,广州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修复。11月,海珠桥修复并通车,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p><p class="ql-block"> 1963年,海珠桥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羊城八景”。</p><p class="ql-block"> 1974年12月, 海珠桥在原桥两侧动工加建一座宽11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使新旧桥既独立又连体。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现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p><p class="ql-block">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工程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p><p class="ql-block">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大修工程拉开序幕,工期18个月。4月,海珠桥除两边人行道以外的桥面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2013年1月,主桥钢结构维修完成后,海珠桥开始了引桥的维修。6月,海珠桥引桥吊装成功后,整个引桥的维修完成。9月1日,海珠桥的主桥和引桥开放。</p> <p class="ql-block"> 广州解放纪念像,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正中央。海珠广场是广州目前唯一的滨江广场,也是广州老城区的中轴线与滨江景观的交汇点。广州解放纪念像是1959年为纪念广州解放10周年,由近代著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1962年广州解放纪念像以“珠海丹心”列入羊城八景之一,1963年3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州解放纪念像被拆毁。</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看到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由潘鹤、梁明诚在1979年重新设计塑造,1980年建成。高11.5米,四方底座高3.6米,周边各长4.3米,其底座上矗立着一座右手持步枪、左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目光前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高大的全身像。</p><p class="ql-block"> 广州解放纪念像代表了广州的解放,和平的到来,还代表着广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雕塑立于海珠广场,见证着广州的时代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