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志

曾众

<p class="ql-block">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勇力著称,担任陬邑大夫,与鲁国名将狄蒨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母亲叫颜徵在,其父为鲁国大夫颜襄。孔子3岁之时,父亲因病离世。由于颜徵在身为妾室,地位低下,只拿了一把剑带着孔子离开孔家,到曲阜一处名为“阙里”的地方居住,孤儿寡母的生活,非常贫困。孔母求助自己父亲,将孔子送到鲁国公办学堂泮宫,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p> <p class="ql-block">  —、志于学</p><p class="ql-block">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是因为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但生活在贫民中,尝尽了艰辛,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说:“如果命运不可改。读书何用?德行何用?”所以坚信读书、修身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学习的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坚定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鲁国石门的看守曾经评价孔子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宪问》)的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孔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精神。别人越是认为办不到的事,孔子越要下定决心去努力争取办到。 </p> <p class="ql-block">  二、志于仁</p><p class="ql-block"> 仁由“人”与“二”组成,其本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不离不弃。樊退迟曾经请教老师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里讲的“爱人”,不仅仅是待人友善,乐于助人。而更多含义是要施仁政,体恤百姓。(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颜渊》)孔子还说:当一个人立志于追求仁德之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邪恶,不踏入歧途。(子曰:苟有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保全害自己的生命,而实施有损害仁义道德的行为,宁可为了符合仁义的事,而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颜回、子路站立在老师孔子的身旁。孔子说:今天不讲学,我想听听你们谈谈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子路抢先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享用,用坏了我也不会有怨言。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我们想听老师讲讲您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同龄人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年少的人能够得到关怀。(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p> <p class="ql-block">  三、志于道</p><p class="ql-block"> 道由“首”和“辶”组成,其本义是用头脑行走,引伸为沿着什么途径、路线或方向前行,以及选择什么人生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指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运行的法则,也包括规范、评价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标准。孔子明确指出:如果两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选择的方向、路线不一致,就不足以与其共同协调计划(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孔子还说:如果有人采用我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起色,三年就会取得成效。(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p> <p class="ql-block">  孔子明确说:自己的志向在于探索如何才能让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道的运行规律。行为习惯、接人待物、办文办会都要符合道德规范。凭借、依靠。做人做事都要以“仁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存私心杂念。潜心钻研礼、乐、射、御、书、数,从中感受明白学问原理的乐趣和弹奏乐曲、射中猎物、驾驶车马的舒心。(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并且一针见血地批评一些人:有抱负有情怀的人要立志于追求真理。如果以穿破旧衣服吃粗茶淡饭为耻辱,那么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真才实学,不值得和他交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p> <p class="ql-block">  孔子问弟子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回答:春夏之交的时节,穿上宽松鲜亮春装,与五六个人朋友一起,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唱着歌一路归来。闲适的生活,怡情养性,不亦乐乎!孔子对曾皙的志向非常赞同。(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蒧也!《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