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诗人——纪念宋代诗书双绝黄庭坚诞辰980周年而作

五湖四海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黄庭坚诞生九百八十周年。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江西修水)人。神宗时教授北京(河北大名)国子监。哲宗时擢作国史编修官。后来新党复用,他一再被贬,死于宜州(广西宜山)。</p><p class="ql-block"> 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立。后来方回著《瀛奎律髓》,因江西派诗人都以学杜(杜甫)相号召,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p><p class="ql-block">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章第72页至78页,认为黄庭坚提倡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骨换胎″等,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p><p class="ql-block">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其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无疑这是谈用语和点化前人陈句。但是,在这段文字之前,还有“凡作一文,皆须有宗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译,汪洋千地,要自发源汪海尔。"黄庭坚所渭"宗趣",指的是诗文的主旨、方向,也即是诗文的主题或中心。在这段话中,黄庭坚说得非常清楚,为诗作文,先要确立主旨,这是全文的关键,自始至终,或开或阖,洋洋洒洒,都不能离开这个本源。在这一大前提下,才能谈遣词造句,让其更好地为全文的主旨服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人认为,杜诗的价值,在于它的反映社会现实和关怀人民疾苦的思想内容,黄诗正缺少这一面。黄庭坚推崇杜甫,但黄诗内这思想内容亦有。非不写,而是不敢尔。</span>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基本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期,屡遭贬谪,形成了明哲保身的思想。他的好朋友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儿死了(苏轼《御史狱中遗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饬神”)。他自已也因参与《神宗实录》的修订,当时认为“所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待罪陈留”,从原籍分宁赶到陈留听候勘问。苏轼的罪名只是谤讪朝政,庭坚的罪名可能是诬罔先帝昵!身处乱世,目睹险情,所以黄庭坚望而却步,远祸全身,“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击轨也。”(《答洪驹父书》)。但他终因《荆南承天院记》,获“幸灾谤国"的罪名,被再贬宜州羁管。所以他不敢在诗中表露出对新法的不满,对政诒有一种沉重的恐惧心理。黄宝华先生在其论文《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中,认为黄庭坚思想中儒、佛、道合一,儒家之道是根本,道、佛二家则为其所用,我心有戚戚焉。他的父亲是一位进士,做过州郡的从事官,曾代理过一次康州知州,但他们的家庭还没有脱离农村生活。他读书考进士,也是"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故他一生标榜"孝友忠信"。在距他老家双井几十公里有黄龙寺(修水县黄龙乡),他受其母影响,早年曾谒园通秀禅师(即法秀),后又成为慧南(禅宗五家之一临济下八世)大弟子祖心(又称晦堂)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太史庭坚主后事"(《(五灯会元》),黄庭坚满怀敬仰之情写下了《黄龙心禅师塔铭》。他坚持儒家之道为体,目的是为了坚持自己政治上的节操;采用佛道随顺任运的处世态度,则是为了应付政治与生活上的逆镜,也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的诗集中却也不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他作太和县令时写的《上大蒙笼》"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盐无食米,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孔听驱使。"诗中描写人民的善良,以及他们被迫起来反抗的情形是那样的深刻,而诗人的心情却又是那样的沉痛。他在《寄李次翁》言"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他不以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作为个人升官的手段。他书写了孟昶《戒石文》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当官是为了生活(至少是为了生活的改善,也正是封建社会的悲哀)"食贫自以官为业(《郭明甫作西斋于颖尾请予赋诗》)</p><p class="ql-block">《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p><p class="ql-block">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p><p class="ql-block">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p><p class="ql-block">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p><p class="ql-block">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认为黄诗"生新硬瘦”,在故纸堆里搞创作。作家当然应该多学习遗产,以此丰富知识,提高语言技巧。杜甫对读书禾锻炼技巧,是很重视的。他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其前一个时代文学的继续和发展。生活之树常青,而语言是有"巨大的稳固性"的。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多吸收、借鉴前人诗文中的语言技巧,如词汇、典故等修辞手段,充分利用前人的文化遗产,达到“以故为新″。黄庭坚是著名的书法家,求他作书的人非常多。从现存的黄庭坚题跋和别人庭坚墨迹上的题跋末看,他所书写的诗文中即有古人及同时代人的作品,世有他自己作品,有时还在同一份帖上杂书他人和自已的作品,且不写明所书诗文的作者是谁。宋人记载,黄庭坚书写他人诗文常常是“默诵而书之",所以后人很容易把此情况误认为是“夺胎换骨"或"蹈袭剽窃"。 </p><p class="ql-block"> 黄诗生涩而不逼仄,粗犷而不险怪,自成一大家。代表作有:</p><p class="ql-block">《寄黄几复》黄庭坚</p><p class="ql-block">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p><p class="ql-block">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p><p class="ql-block">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p><p class="ql-block">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p><p class="ql-block">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p><p class="ql-block">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p><p class="ql-block">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p><p class="ql-block">《登快阁》</p><p class="ql-block">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p><p class="ql-block">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p><p class="ql-block">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p><p class="ql-block">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p><p class="ql-block">此诗用典恰当。</p><p class="ql-block">《侄相随知命舟行》</p><p class="ql-block">莫去沙边学钓鱼,莫将百文作辘轳。</p><p class="ql-block">清江濯足窗下坐,燕子日长好读书。</p><p class="ql-block">此诗勉励侄相认真读书</p> <p class="ql-block">  流传于家乡的,黄庭坚七岁时吟《牧童诗》 </p><p class="ql-block">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p><p class="ql-block">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p><p class="ql-block"> 茶与文人相伴相依。黄庭坚写的故乡现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更有诗曰"穷腊不寒春意早,双井茶生先百草。""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诗中的双井茶在宋代属难得的珍品,《以双井茶送范景仁》(司马光)、《双井茶》(欧阳修)、《和鲁直送双井茶》(苏轼)、《以六一泉煮双井茶》(杨万里)、《以双井茶送孔常义》(黄庭坚)……凭这些诗题和作者的大名,我们可以想象双井茶的知名度与鸿儒大师们对她的钟情。(我的老师凌左义教授来过修水,到了双井。可惜我那时不了解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这样一位诗人和艺术家,不论其为人、其诗论、其作品、其影响来说,值得我们肯定者实在不少,但却给人留下了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形象,故写此文以供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