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3月,海南十八碗公司董事长卢振宇、市场总监曾庆祥、技术运营总监卢伟、品牌运营主任张史乔及工程部经理李良海一行五人,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张家界,这片被世界瞩目的风景名胜地,不仅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孕育了无数美食与美食大师。几位公司高层在这里拜访了张世乐、张峻生、龚成俊、李习清等湘菜大师,共同探讨了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大师们默默坚守着传统餐饮文化的传承,他们“视菜品如生命”的精神令人敬佩。此外,他们还拜访了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金克剑老师,在金老师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湘西土司文化——土家族的文化,以及“十八碗”的由来。“十八”在土家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而“十八碗”最初是土司王招待贵宾的宴席菜,代表着土司王最高层次的礼遇。它没有固定的菜品,而是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食材而定,装菜的碗以“古瓷花碗”为主。通过金老师的解说,他们深刻理解了品牌的根源:“十八碗传递的是吉祥和祝福,十八碗代表真实简单、原汁原味的生活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南十八碗品牌的创立可以追溯到2005年。公司董事长卢振宇先生出生于湖南浏阳市,1996年到海南岛创业,历经多年打拼,成功经营了一家广告公司。然而,即使在事业有成之时,他心中始终眷恋着家乡那带着柴火气息的蒸菜。2005年3月,第一家十八碗浏阳蒸菜在海口市海德路开业,标志着卢振宇先生多年梦想的实现。十八碗秉持着“用真心,做蒸味”的理念,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尽管创业之路充满波折,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家门店逐渐扩展至多家。2009年,海南莲生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公司已拥有17家门店。同年7月,卢振宇董事长赴上海学习,回来后引入《全员生发智慧系统》,使公司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公司加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百名食品加工厂品牌创立;2016年,十八碗南宁分公司成立;2017年,长沙分公司成立;2018年,公司提出打造全产业生态链的战略目标,成立海南十八碗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进行门店股份置换改革和部门市场化改革;2020年,面对疫情,十八碗全体员工万众一心,砥砺前行;2021年,启动五年千店计划;2022年,健全完善门店运营系统、财务智能信息系统、供应链系统、商学院培训系统以及各中心标准、流程系统;2023年,启动合作、加盟、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布局昆明、贵州、西安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海口十八碗浏阳蒸菜有三次难忘的交集,印象尤为深刻:其一,自2005年春开始,十八碗初开业时,总是邀请浏阳老乡前来捧场,送花篮、放鞭炮、吃大餐,好不热闹。随着新店不断涌现,声名渐起,十八碗不再频繁邀请老乡捧场,但其发展势头却如雨后春笋,令浏阳老乡们惊喜不已,刮目相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二,我与妻子三次前往十八碗国兴店就餐,每次都需排队等候。我因缺乏耐心,往往转身离去。唯有一次下定决心等待,才得以品尝到那里的美味。蒸菜不仅物美价廉,店内更是热闹非凡,顾客盈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一刻,我对十八碗的亲民与红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三,十八碗生意兴隆,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众多社会青年就业,员工总数达2600余人,其中年薪超过10万元的老员工有200多人。此外,十八碗每年上缴政府利税从几十万增至数百万,曾被评为海南餐饮行业纳税诚信单位。十八碗还积极参与赈灾慰问、社会义工和爱心活动,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5月17日,我写下了一首诗,配以照片发布在美篇,并转发至朋友圈,后收录于《文缘》一书。有一次,我请十八碗卢伟总经理到美舍河边吃狗肉,将此书送给他,以表达对十八碗的钦佩与鼓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番研究,我对《十八碗纪实》的写作内容有了自己的设想。大体构思从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十八碗精准的市场定位;二是十八碗专业贴心的服务;三是十八碗高效的上菜标准;四是十八碗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五是十八碗高性价比的优质菜品;六是十八碗勇猛精进的管理团队。这六个方面是十八碗的突出特点,各为一章,每章分三五节不等,各有侧重,每节以实际事例与经验为支撑。全书以事实为依据,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框架搭建好后,着重讲述故事、事例与细节,使本书取名《十八碗纪实》更为贴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总对我的创作给予了及时而热心的支持。当我通过信息告知他我的初步构想后,他立即回复要约我吃饭面谈,但我表示暂不用管,待书写出初稿后再约饭不迟。在收集研读十八碗已编发的100期碗报时,我发现中间少了几期,与卢总联系后,他很快补齐了这几期碗报。中秋节前夕,卢总还电话问候,并快递送来了精致的月饼和茶叶,这无疑是对我创作的支持与鼓励。10月28日,卢总约我在其办公室面谈,介绍了公司的现状,询问了我写书的初衷。卢总对着墙上的宣传栏,特别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撰写《十八碗纪实》充满兴趣与信心,但结果难以预料。我从事新闻工作起步,自学新闻刊大并结业,在部队担任过新闻干事,曾两度到军报学习新闻业务。在省政府部门工作时,主要从事公文与文秘写作。退休前后,我自编印发个人诗歌散文集《文缘》,编撰《南海纪事》成书后因涉敏感话题未出版。自小对文字有偏好,却只是满足了养家糊口。退休后,总觉得自己还有潜能未发挥,今想,《十八碗纪实》或许能让我一试牛刀。最终若能成书固然好,若难以成书,能在美篇与朋友圈、微信群分享亦然。我已开始了本书资料的收集、研究与写作,将用十八碗的精神激励自己:踏踏实实为您做好一口饭,一碗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 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