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七七级(二十六)</b></h1><b><br>作 者:吉 培 坤<br>图 片:选自网络</b> <h1>薛松和张宏急忙跑到系主任办公室,陈书记、张主任和韩梅都在那里,校学生会主席丁伟也在那里,丁伟和他们都是同班同学。见他们来了,张主任让两人坐下,笑着说:“没什么事,随便聊聊。听说你们现在每天在大操场进行辩论,西边围墙上贴满了大字报。想请你们说说那里的情况。” <br><br>薛松估计系里书记、主任就是为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找他们的。他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接着说:“我们只是一些认识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张宏也说是的,只是观点分歧。 张主任说:“是的,我知道,我们都是政教系的,政教系的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思考,敢于讲话。大家都只是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但是……”<br><br>张主任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了一下几个同学的表情反应,大家都很平静,他接着说:“但是,由于你们讨论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体制问题,这就要认真考虑了。就你们目前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能力来看,讨论这些问题是勉为其难的,需要一个长期认真学习、思考的过程,所以,建议你们暂时不要讨论这些问题。”张宏听了张主任的话,有点不以为然,说了一句:“那我们不要关心国家大事了?” <br><br>韩梅说:“我们都要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么。问题是怎么关心,关心哪些方面,关心到什么程度。我还是建议大家把张主任的话认真思考思考,对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暂时不要去争论,待将来有条件再去讨论。”<br><br><p>张主任接着说:“韩老师的话很对,暂时不要讨论这些问题,留待以后条件成熟再去讨论。只是有一点要明确,要正确对待西方的东西。要坚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要学习,要借鉴。但是对于它的政治制度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随便照抄照搬。我们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盲目崇外。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p></h1> <h1>张宏对张主任关于西方民主的说法有不同看法,准备讲一讲自己的观点,被陈书记制止住了。陈书记说:“张主任只是告诉大家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分析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这个方法论。大家都学过的,要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的发展超过度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也会变成谬误。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忘记。具体问题现在不去讨论,以后会逐步认识清楚的。<br><br>另外我再强调一点,不宜采用文革中的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形式来讨论。最近北京的“北京之春”很活跃,西单民主墙很热闹,但是,有些言论太过偏激,已经偏离了方向。再这样发展下去,很容易造成思想政治上的混乱,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局。我们估计很快就要被取缔的,我们不能再搞文革中的那一套。我们不排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里面制造事端,浑水摸鱼,破坏目前的大好局面。有些话你们现在不理解,我相信将来你们会理解的。所以,首先要求你们两人不要再去发动大辩论,张贴大字报,在全校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另外,学生会要配合学校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br><br>薛松认真听了张主任和陈书记的讲话,充分理解系领导的良苦用心。于是表态说:“听从系领导的劝告,不再参加大辩论,不再写大字报,并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张宏也表示服从,不再参与这些活动,但同时还表示自己还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丁伟也表态,发挥校、系两级学生会骨干的作用,配合各系领导做好学生工作。</h1> <h1>最后,陈书记再次强调,我们不是不让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相反,继续鼓励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有些问题要通过多思考,考虑成熟再发言,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讨论。希望大家不要继续采取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望大家理解,并一起做好广大学生的工作。<br><br>这次谈心活动效果很好。从那以后,学校的大辩论逐步趋弱并消失了,大字报也逐步消失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逐步走上了正轨。正如许多人所预料的,当年12月6日,北京市政府取消了西单民主墙和“北京之春”的活动,第二年的4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取消了原来宪法中规定的“四大”。这是后话。<br><br>薛松继续关心知青回城的大事。不断地有好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他从同学那里听到了云南知青代表集体到北京上访,要求回城的消息,据说中央派国务院副总理接见云南去北京请愿的知青代表,并答应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给中央政治局。有人传中央领导人也讲:“国家花了几十个亿搞上山下乡,最后的结果是国家不满意,知青和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还有传小平同志讲,“让娃娃们回来吧!”听到这些消息,薛松肯定,知青回城是大势所趋,阻挡不了,估计中央很快会作出决定的。他心里想,如果真能让全体知青回城,那该是一件多么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的大好事啊!<br><br>就在这个时候,班上家在南京的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大的真实的好消息……<br><br><b>(未完待续)</b></h1> <h1><b>《七七级》小说散文集已由环球出版社出版发行<br><br>【作者简介】</b>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农村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取大学。毕业后长期在高校担任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多个公众号,出版《七七级》小说散文集31万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