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栗鸢(学名:Haliastur indus):又叫红老鹰,为中型猛禽。体长36-51厘米。虹膜为褐色或红褐色,头、颈、胸和上背白色,其余体羽和翅膀均为栗色。<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font></b><br></div> <div><br></div><div> 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沿海海岸和邻近的城镇与村庄。除繁殖朔成对和成家族群外,通常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常单独在湖滨、海滨、河岸或水域与村庄上空长时间地翱翔和滑翔,偶尔鼓动几下翅膀。<br></div> <div><br></div><div> 主要以蟹、蛙、鱼等为食,也吃昆虫、虾和爬行类,偶尔也吃小鸟和啮齿类。觅食主要靠视觉,因而视力特别敏锐。通常栖息于高而突出的地方,以便能更好的观察四周,当发现地上有猎物时,则突然从空中直扑下去捕食,也捕食从眼前飞过的诸如小鸟和大的昆虫等猎物。<br></div> <div><br></div><div> 有时也在渔村上空盘旋或直接栖息于高的房屋屋脊上,当有鱼类或其他动物内脏扔出时,则飞去椭食,有时也直接偷取渔民的鱼。有时也到处游历觅食或沿海岸飞翔,啄食沿途的腐肉、死鱼和臭肉,在有大量死鱼的地方,也见成群觅食。捕获物或直接在地上啄食或栖息在树上啄食。<br></div> <div><br></div><div> 繁殖期为4-7月。通常营巢于水边、农田地边或渔村中高大而孤立的树上,偶尔也有置于房屋屋顶上的,巢较粗糙。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雄鸟运送巢材和为雌鸟运送食物,雌鸟筑巢。每窝产2-3枚卵,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为雌鸟捕猎和运送食物,孵化期为26-27天。孵出后由亲鸟共同觅食喂养,大约经过50-55天后即可飞翔和离巢。<br></div> <div><br></div><div> 栗鸢分布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等地。<br></div> <div><br></div><div> 全世界共有4个亚种,中国仅分布有指名亚种,分布于内蒙古、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其中在山东为旅鸟,在浙江、广西为夏候鸟,在云南为留鸟或旅鸟。<br></div> <div><br></div><div> 分布不常见且数量仍在下降,生活在大型河流及沿海,见于长江下游、西江、云南西南部及东南沿海。保护区是中国的武夷山(江西)、高黎贡山、铜壁关和黄河三角洲。</div><div> <font color="#167efb"><b>栗鸢我在国内一次都没见到,本美篇的栗鸢均为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所拍摄。</b></font><br></div> <div><br></div><div> 栗鸢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br> <b><font color="#167efb">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font></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