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二月二 ”的那些事儿

亭中邀君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雨水会逐渐多起来。这一天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度娘说这一天也叫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剃龙头”。民间最大的习俗是“剃龙头”也叫“剃喜头”,记忆中,这一天理发店人们来来往往,无论男女,总是想修剪一下自己的头发,哪怕是让理发师简单修剪一下自己的刘海,借龙抬头这个吉祥的日子,保佑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将来出人头地。大人都要把一正月留的头发剪齐、修容,让自己焕然一新,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p> <p class="ql-block">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传说人间的降雨都是由龙王掌控,但是每次降雨都必须通过玉皇大帝的旨意。这一天,因为玉皇大帝贪杯多喝了几杯,结果醉了一天一夜。天上一天就是地上一年,这可把龙王急坏了。他不忍心看着庄稼枯萎,老百姓痛不欲生,便自作主张为老百姓施法降雨,于是,老百姓得救了,但龙王因为擅自降雨被玉皇大帝压在山下。玉皇大帝下旨称只有金豆开花,龙王才能出山。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发现玉米和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如将豆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玉米和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玉龙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拂尘。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等。</p> <p class="ql-block">炒黄豆和玉米粒也是二月二的重头戏。大多数人家是挖一小瓢玉米,一小瓢黄豆,富裕点的人家再挖一小瓢花生米,一起在锅里炒了,红的、黄的、绿的豆夹杂在一起,好吃又好看。这也叫糊虫子眼。这么炒一炒,今年就不会有虫子了,粮食就保住了。大人把炒好的豆给每个孩子分一把,揣兜里,或带到农田里去,或带到学校里,与其他人交换着吃。那天到处都能听到响屁在课堂上炸响,也能听到拼命压制、却翻越十八道弯、仍能顽强挤出屁眼的浅吟低唱和婉转清亮,也会无声地飘来阵阵臭味。但不论怎样,大家都会报以宽容地微笑。</p> <p class="ql-block">这天吃摊煎饼的人最多。中国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傍晚,无论多忙父母或奶奶都会动手洗些菠菜、红萝卜,再找来擦床,把红萝卜擦成细萝卜丝,把菠菜剁碎放在面盆里。然后舀些玉米面,加些食盐、自制的五香粉等调味料后,加些水把这些东西和成糊状。之后,端出来一碗春节前过了油之后的脂油,油上面放着一个能握住的斜削的当油擦的白萝卜头儿。然后准备好麦秸、豆杆儿、树叶等松软干燥的柴禾,找来三块砖头,支起鏊子,点着火开始摊煎饼。小的时候,我们只能看着奶奶或母亲独自一人摊煎饼;大些的时候,奶奶或母亲会喊我们帮忙烧鏊;再后来奶奶或母亲摊煎饼时,我们都会争着烧鏊。只是因为掌握不好火候,不是火太大,就是火太小。不是一边烧得过热,煎饼煳了;就是一边烧得太凉,煎饼拔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母亲会先拿着那块儿白萝卜,在碗里轻摁一下,然后,在热了的鏊子中间熟练地划几下,然后,用勺把活好的面糊倒在鏊子上,随后用锅铲把面糊摊匀。等面糊凝固一会儿后,母亲会再擦一遍油,然后翻过来。等起了泡,发黄时,再用铲子起出来,放在盆里或是高粱秆做的锅排上。看着奶奶或母亲熟练而又敏捷的动作;听着糊子在热鏊子上的“吱啦”声;闻着鏊子上扑鼻的香气,吃着掉下的碎煎饼片;虽然有时候被烟熏得直流眼泪,还会咳嗽几声;有时候摊完煎饼后满头都是烟灰。但那唇齿留香的滋味至今难以忘记。</p> <p class="ql-block">摊烙煎饼是为了借助烟气驱赶毒虫。其实,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春分”和“惊蛰”之间,我国好多地方已经进入雨季。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天气渐渐暖和了,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是自然规律。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的说法。这些习俗大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永远是神奇的,在快节奏的今天,忙忙碌碌的你我,很容易把这些节日淡忘,但像“二月二”这样传统的民间节日,总会撩起人们的层层伪装,触及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是一种强烈的共鸣,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久久渴望与传承。今天就是“二月二”了,或许我会做一个童年的梦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