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人应该怎么看这个世界吗?

苏州太极培训

<p class="ql-block">周四晚上和媛探讨了一个问题,人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这是个好问题😊!</p> <p class="ql-block">首先要了解,“世界”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p><p class="ql-block">迁流指时间,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方位指空间,包含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又称十方三世。可见,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p><p class="ql-block">我们平时说到世界,通常是指这个地球人间。而在佛经的描述中,世界之多有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娑婆世界,由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p><p class="ql-block">其中的生命种类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p><p class="ql-block">有情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从人来说,就是六根和六识。即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思维认识到的。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透过感官认识的部分非常有限,并非世界真相。</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年少时看到的世界,一定和现在不同,因为你的认识能力改变了。此外,受过不同教育,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生命经验等,都会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通过这两个途径,帮助自己尽可能地拓宽眼界,提升对世界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一、大众对世界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所说的世界观。</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这个属于哲学问题,似乎和现实人生关系不大,也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因为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来自思想认识。追根溯涌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如果认识有偏差,就会使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不当的行为,所以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那么,大众对世界的态度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p><p class="ql-block">1、贪著</p><p class="ql-block">凡夫对世界的贪著。</p><p class="ql-block">首先对自我的贪著,其次是对财富地位、家庭、感情,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的贪。</p><p class="ql-block">条件具备就存在,条件败坏就消失,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的存在也是同样,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但凡夫因为无明,会把种种非我的东西执著为“我”。比如以身体代表我,以身份代表我,等等。其实这些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当作“我”的存在?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又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会寻找各种替代品。成立“我”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支撑,要财富,要感情,要家庭,要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既然这些代表“我”的存在,就意味着它们很重要。一旦失去,“我”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希望与己有关的事物不变。但世间是无常的,这个真相会不断冲击我们的设定,让人看到,一切都是暂时的。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就像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但因为有了永恒的幻想,我们就会担心失去,没有安全感,也就是《心经》所说的恐怖、挂碍、颠倒梦想。</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间,每一秒都有人出生,有人去世,有各种事故甚至灾难发生,但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影响。能够影响我们的,只是那些和我们有关的,尤其是我们贪著的部分。贪著的对象越多,受到影响的概率就越高;贪著的程度越强烈,带来的烦恼就越重。</p><p class="ql-block">2、厌离</p><p class="ql-block">和贪著相反的是厌离,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比如近年流行的“丧文化”,就是指年轻人没有目标,失去希望,颓废而麻木地生存着。为什么这种非主流的状况会逐渐普及,甚至成为时代病</p><p class="ql-block">首先,追逐五欲是很辛苦的,一旦享乐超出所需,就会带来身心两方面的负担。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p><p class="ql-block">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一方面被物质所刺激,一方面也因太多的刺激而疲惫。其次,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生存压力也随之增长。因为竞争激烈,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屡屡受挫,求而不得,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p><p class="ql-block">第三,有人生性清高,看到世间的污浊,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与社会保持距离,不愿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第四,因为看到世界的荒谬和生命的虚幻,觉得追求什么都没意义,没兴趣,甚至找不到活着的理由。</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两种态度古已有之,只是在今天表现得特别突出。</p><p class="ql-block">二、基督儒释道对世界的态度</p><p class="ql-block">1、其他宗教的态度</p><p class="ql-block">西方的基督教认为,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天堂才是永恒的归宿。生活在世上,要信仰上帝,多行善事,最后就能进天堂,得永生。</p><p class="ql-block">印度婆罗门教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后演变为印度教。此外还有各种宗教,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宗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和宗教体验,但主要是以轮回与解脱为核心。一方面对轮回作出解释,一方面提出如何解脱的方法。这些宗教普遍认为世间是痛苦而虚幻的,所以有一种出世情怀。</p><p class="ql-block">2、佛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出家决不是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而是看到世间真相后的主动超越。凡夫因为无明惑业,都活在贪嗔痴的串习中。这是心灵世界的三大病毒,早已成为主导,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制造生死,制造轮回。出家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我要摆脱无明,证悟真理。为此,必须放下贪著,排除干扰,全身心地精进修行。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p><p class="ql-block">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因为将相只需要战胜敌人,而出家是要战胜自己的凡夫习气。而人生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修行比任何时代艰难得多。</p><p class="ql-block">但我们要知道,所说的放下,是对贪著的出离,不是厌世,不是和世界断绝关系,而是获得超然的心态,所谓“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可见出离和厌世的根本不同在于,出离是积极的,主动的;厌世是消极的,被动的。</p><p class="ql-block">三、以出世心做入世事</p><p class="ql-block">从佛文化角度看,人不仅要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不仅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慈悲,广度大众。</p><p class="ql-block">慈是与乐,众生缺乏快乐,菩萨就帮助众生获得快乐;</p><p class="ql-block">悲是拔苦,众生深陷苦海,要帮助众生摆脱痛苦。</p><p class="ql-block">不仅要修慈悲,还要成就大慈大悲。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慈悲,所以我们对慈悲的修行往往不太以为然,觉得没有多少难度,不是禅修那种听起来就特别吸引人的方式。事实上,慈悲的修行并不容易,真正的难度是在于这个“大”。要“大”到什么程度?是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没有任何众生不是菩萨慈悲的对象。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愿帮助的,就说明慈悲尚未圆满。</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能把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因为帮助众生需要因缘,即使发心利他,对方还未必愿意,或是其他因缘不具足。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能对一切众生发起利他心,这是主观因素,也是检验修行的标准。大慈大悲的另一种表述,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p><p class="ql-block">所谓无缘,是对众生平等看待,没有亲疏之别;所谓同体,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没有彼此之分。</p><p class="ql-block">这种慈悲是基于空性慧产生的。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没有我,才能对众生生起清净无染的广大慈悲,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和众生是一体的,不遗余力地帮助对方,但内心没有我相,没有众生相。《金刚经》说,要度一切众生,不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还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是救度的对象。但在内心既要度化无量众生,又不会执著众生的相。如果没有这个境界,就很容易被事相所转。</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利益众生必须具备两个要点。一方面要发心纯正,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是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做,纯粹是为了帮助他人;一方面还要有智慧,虽然倾力帮助众生,但内心是超然的,没有我相,没有被帮助者,也没有帮助他这件事。站在这样的高度,才是圆满,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否则,虽然我们做的是利他善行,也可能做得苦苦恼恼,难以为继。</p><p class="ql-block">所以,既要有出世的超然,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同时还要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积极入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不像太极的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span></p><p class="ql-block">如没有出世之心,入世就会被欲所染心生挂碍;没有入世之心,就不能践行慈悲。练好太极,以拳修心,万法归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