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疑亦有钧天奏,惊起鱼龙舞太湖。……游太湖小记(上)

yin jun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i>  本来想写一篇太湖的美篇,兴致勃勃跑到湖州。才发现太湖根本就不只是一个湖,她是一个区域一个概念一种文化!</i></b></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南的烟波浩渺中,太湖以其广茂,成为江苏省湖泊之首。古时曾附以震泽、笠泽之名。湖区南缘便是江苏与浙江的省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首从小便知的《太湖美》,时时荡漾在耳畔……</span></p> 夫概筑城为王邑 <p class="ql-block">  一说到长城自然想的是那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而长城这个名字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冠名啦!</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弟夫概筑城为王邑。因城狭而长,故名长城。是不是比秦始皇修的早?</p><p class="ql-block">  但公元908年,吴越王改长城县为长兴县,浙江省长兴县名由此始。</p> <h3>  长兴扼守太湖西南岸,西枕天目山,东临一望无际的太湖。西部山区的溪涧汇聚而下,经西苕溪、箬溪、泗安塘穿境而过汇入太湖,境内湖泊漾荡密布,塘港河浜纵横交错。</h3> <h3>  苕溪水系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和北麓,两支在湖州汇合,是太湖上游最大水系,地处流域内的暴雨区,入湖水量约占总水量的50%。</h3> 太湖边的古桥~锁界桥 <h3>  由于水系纵横,长兴先民兴建众多古桥。曾经上千,如今尚有200多座。锁界桥便是长兴著名的古桥之一。</h3> <h3>  桥端的两幅楹联分别是:“锁南北以成梁山湖竞胜/界东西而作砥苕箬交通”“不假丹青远瞩近瞻胥是画/非关色相欸声德颂咏诸诗”。前者是首藏头诗,蕴含了“锁界”之名,南北向架桥而起成为太湖与弁山之间的一景,桥下的北横港则沟通了长兴箬溪与湖州苕溪的水路交通。后者则富含诗意,称颂了小沉渎村的美景不输丹青书画。所幸100多年过去后,小沉渎依旧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村韵味,流连其间,顿觉妙不可言。</h3> <h3>  小沉渎村的形状像‘船’,而此地是船头,所以叫‘锁界桥’,意思是锁住船,将船停稳的意思。</h3> 太湖边的古镇《中国江南的封面~南浔》 <h3>  有人说太湖型似玄武,而玄武主财,环太湖地区自古富裕!</h3> <h3>  富裕了才能诗情画意,才有悠悠的闲暇慢慢的生活。</h3> <p class="ql-block"> 话说在太湖的南岸就有这么一个富庶的镇子,她不如乌镇的名气大,却是中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她的华美她的雅致惊艳了世人!</p> <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p> <h3>  江南的富庶江南的奢靡,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时至今日,人们仍对江南充满向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烟柳画桥。可以肆意放想去寻那古远的故事,也期许不经意的邂逅。如今想要看到这样的江南,只能去各个古镇中寻找了。江南的古镇确实不少,乌镇,周庄,西塘都各有各的风采,同时也有着江南的传统韵味。而南浔最能满足你夙愿。</h3> <h3>  更为可贵的是,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故南浔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四十一进士"之说。</h3> <h3> 这明艳的江南水城毫不逊色威尼斯,且已婷立水岸千年!</h3> 百间楼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百间楼上倚婵娟,进间楼下水清涟;</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这说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百间楼</span></h1> <h3>  若论南浔,更让我醉心的还是“百间楼”,这是江南真正意义上的临水而居,四百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讲述着一段传奇的演义:天宁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迎接新娘的时候,茅坤家嫌弃堂董尚书家里的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不妨,我马上造100间楼,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曰“百间楼”。</h3> <h3>  《竹枝词》中“参差闤闠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宕漾,春波影泛百间楼”,说的就是百间楼前的“百间港”,亦或称之为“百间河”。据说洗粉兜这地名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有关。当年范蠡说服西施前去吴国,相伺吴王。它们沿水路向姑苏去,途经此地,天色已晚,众人歇息。西施临水而坐,内心凄然,想投河而去,后被人发现,才悄然拭泪,洗尽粉黛,踏上既定的征途。此地因此得名“洗粉兜”。一条如此清幽的水,确也配得上映照千古美人的容颜。而千古美人的泪水,也值得在千年的时光里流淌。</h3> <h3>  斑驳的墙面,留下了千年的印记。河边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古镇的神秘让人遐想,但是她似乎忍不住她的秘密,她隐埋了那么多的事,她想要倾诉,她想给这一片天,一片地娓娓诉说那些古老而富幻的往事。</h3> 古桥 <h3>  通津桥横跨古运河,当年丝绸之路繁华的交易中心。半圆的古桥到映水中形成完整的圆。江南水乡的能工巧匠的精美构思,时至今日仍是精品。</h3><h3>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仿佛看见唐衫宋服飘然街巷。那精巧的江南女子撑船而过艳丽的绸缎炫人耳目。</h3> 南浔四象 <h3>  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h3> <h3>  俗话说湖州一座城不抵南浔半个镇。民间流传:刘家的银子(相当现今60亿),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宅子。</h3> <h3>  这条河叫鹧鸪溪</h3> <h3>  小莲庄位于南浔古镇里东南部分,是一座非常豪华的私家园林。园林最早的主人是南浔丝商之首富的刘氏家族的刘墉,同时他也是南浔甚至是整个江浙地区“四象”之首位的人。</h3> <h3> 一看刘镛二字感慨无官不贪啊!细一看;此刘镛非彼刘墉,金土之别呀!不过这位刘镛也是从小伙计做起一路艰辛才拥有的财富。</h3> <h3>  刘氏梯号,名崇德堂,又称红房子,是 南浔 "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 西欧 罗马 式建筑。</h3> <h3> </h3> 南浔张家富甲天下 <h3>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王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h3> <h3>  </h3> <h3>  这可是清末状元的题额</h3> <h3> 这些房子的砖都是意大利进口的,一块玻璃一两黄金。懿德堂中的一套桌椅就价值4亿人民币。</h3> 藏书楼 <h3>  清末明初吴兴一地有四大藏书楼,其中三大都在南浔。</h3> <h3> 嘉业藏书楼是刘镛孙子刘承干所建。有宣统帝所赐钦若嘉业而得名。</h3> <h3>  藏书楼</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一座南浔古镇半部民国史,这岂是一篇美篇所能承载的就暂此搁笔吧!</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