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游天下】寻迹聚龙村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在繁华喧嚣的广州荔湾区芳村,隐匿着一处仿若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聚龙村。它离我栖居之所不远,2021年7月18日那个晴朗的上午,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探寻之心,踏入了这片古老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刚至村口,一条河涌映入眼帘。河面上,船只忙碌地清理着垃圾,为这古朴之地的生态坚守着。村口那崭新的牌坊,散发着庄重的气息,地面上雕刻的龙纹装饰图案,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大树参天而立,为村民们撑起一片清凉,几位老人在树下悠闲地锻炼身体,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瞬间忘却了外界的纷扰。</p><p class="ql-block"> 沿着冲口涌徐徐前行,两岸绿树成荫,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古榕树下,冲口涌的水悠悠轻淌,水波荡漾间,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不远处,聚龙村安静地伫立着,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让人难以想象它竟藏在闹市的繁华之中。</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于光绪五年(1879年)由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与广州其他村庄不同,这里的邝氏族人多以经商为生。清末至民国期间,从这个小小的村落里,走出了十余位邝姓商界和政界的奇才,他们的故事成为了聚龙村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踏入村内,占地5200多平方米的聚龙村,保存着古屋前后三排,共20间青砖大屋。这些大屋的墙脚由整块麻石砌成,坚实厚重,仿佛在抵御着岁月的侵蚀。窗楣上的灰雕精美绝伦,绘有富贵吉祥的图案,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屋的门别具一格,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层层叠叠,不仅是建筑的特色,更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在聚龙村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岁月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p> <p class="ql-block">  这条桥名叫聚龙桥。</p> <p class="ql-block">  路转涌头,仿佛闯进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场景。</p><p class="ql-block">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用来描绘聚龙村的景象再合适不过了,现代版的“桃花源”也是别具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聚龙村是光绪初年,由祖籍广东台山县冲云乡苍下村邝氏族人,商议到广州经商发展基业,合资兴建的。当时,族长委派已在广州经商多年的邝伍臣到广州近郊觅地建村。经一年时间寻找,邝伍臣决定选址在番禺县崇文乡管辖的大冲口临江地带,购地200亩。该地块紧靠珠江,环绕冲口涌,土地肥沃,水秀花香,与省城仅一河之隔,交通方便。</p> <p class="ql-block">  “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自2006年11月起,就对聚龙村进行整饰,面积8950平方米,原计划花费1700万元,将聚龙村打造成为“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区”。参与改造的广东明辉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入3000万元,完成对聚龙村8间民居的收购,并对这些房屋进行原状修复。</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1937年,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成为聚龙村衰落的转折点。当时,商铺在战火中尽数被焚毁,水路交通被封锁。邝氏族人离开广州“走日本”,留下一栋栋空屋,他们在广州的事业迅速败落,金铺、鞋厂、茶楼和食品加工厂也纷纷倒闭,转手。</p><p class="ql-block"> “穷起来很凄凉”,92岁的黄佩馨不断重复这句话。她嫁到此地已50年。刚嫁过来时,丈夫还没有找到工作,随后又先后生了七个子女,生活压力骤增。“当年穷到发瘟,别人请饮(婚宴),连五块钱礼金都拿不出来,要向隔壁借。”</p><p class="ql-block"> 1958年侨屋改造时,聚龙村一部分房屋被国家接管,分配给农民居住。当时20、21、8号这三栋大屋都属于村里一个有钱人,后来分给了农民居住。除一些原住户外,剩下的房子都被房管局按间出租,其中有许多是在海运局上班的上海人,说起话来“阿拉阿侬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侨房政策落实,聚龙村的邝氏后人陆续回来,收回了一部分房屋。2006年起,政府开始征收房屋,许多租客陆续搬走。</p><p class="ql-block"> 目前,聚龙村19栋老屋的产权,有6栋为业主所有,5栋为区房管局托管,其余8栋已由明辉园投资管理公司收购。</p><p class="ql-block"> 2、3、4、7、9、17号,现在只剩六栋老屋仍有居民居住。村子的房屋本来就少,再过几年,村子可能会更空寂。</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雕刻的龙腾图。气势磅礴,青砖冷瓦,飞檐走壁,古色古香。原建二十幢二层楼房,现还保存十九幢。有的己人去楼空,有的还有后人居住。深巷陋室,清幽恬静。绿树环绕,古香古色的西关大屋。不知昨日的光华,静静地等待故人的归耒。</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一个听上去挺霸气的名字,的确村中出过不少名人。聚龙村在那大概知道的人不多,曾经在亚运会期间热闹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有慢慢回归寂静,在芳村大道中转入杏花大街(冲口涌)直入便能找到聚龙村,与车水马龙的芳村大道相比,越住里越走感觉环境安静,而富有岭南水乡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大冲口公交站下车,然后走进杏花社区,走到河涌边,沿着河涌一直走就到了。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退去了色彩,但却更添古朴的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房。二楼共有五间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p><p class="ql-block"> 在小巷中还看到几间"蚝壳屋",以青砖作柱,再以蚝壳砌墙。比学校旁边的"蚝壳屋"规模更大,墙体更高,差不多有两屋楼高,不同的是学校旁边的蚝壳屋连柱子都是以蚝壳砌的。</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在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聚龙村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间。</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占地五千二百多平方米,坐落着成片整齐划一、外观设计一致的青砖大屋。这些古老的屋宇,其建筑特色颇有些像西关大屋。</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现存房屋19幢,均为两层青砖楼房。该村按井字型平面布局,建有七条街巷,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约2百平方米,坐北向南。建成之初共有20座。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聚龙村人杰地灵,是有名的风水宝地,据传地下有一条龙脉,因而得名。村内出现过不少名人,有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邝其照,港澳著名"黄金巨子"(专营黄金)的邝衡石,知名商人邝明觉、邝伍臣等。</p><p class="ql-block"> 兴于商海百年前的聚龙村,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安静。让时光倒流到清朝光绪年间。清朝的广州,一口通商,钱财滚滚。聚龙村的兴建者---广东台山邝姓家族闻名而来,在原本是一片河滩沙地的芳村冲口,辟出一块面临水道、水通广州的风水之地。10年耕耘、修建,人丁逐渐兴旺,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20幢整整齐齐青砖楼房和100亩良田沃土奠定了聚龙村的乐土。</p><p class="ql-block"> 由于偏安番禺县乡间一隅,聚龙村并非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几位落户并成长于村中的商界巨子,却在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南粤商界中,落下了漂亮的几笔。</p><p class="ql-block"> 邝伍臣,聚龙村12号楼主人。乘船顺水路到广州,纵身商海,长袖善舞。创办了矿美南兄弟鞋厂,产品远销东南亚,还有天元茶楼(现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邝觉明,聚龙村1号楼主人,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p><p class="ql-block"> 邝横石,聚龙村21号楼主人,成为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在香港创办"丽兴金铺",在广州设立分号。</p><p class="ql-block"> 邝其照,聚龙村3号主人,任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商而优则仕。</p><p class="ql-block"> 商贾、官宦,聚龙村是名副其实的聚龙汇虎之地,非一般市郊村落可比。平日里,官宦富商家的家人子女读书作乐,每逢到了冲口民俗节日"生菜会"的时候,舞狮、比武、大戏纷纷聚集到村前,热闹非凡。若碰上某大户人家有人过生祝寿或者结亲嫁娶,那更是舟楫纵横、迎来送往,聚龙村中一片觥筹交错之声。村口水岸边已是店铺成行。</p><p class="ql-block"> 即使坐拥富足与显赫,又怎么抵挡得了顷刻间的战乱变故?1937年,日寇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广州沦陷,聚龙村也难逃厄运。村口沿岸商铺尽数被焚毁。水路交通被封锁。邝家族人四处逃散,几户名流或去香港,或跨洋过海远赴美国,留下空屋栋栋。舍不得生意,没有走的,产业迅速落败,金铺、鞋厂、茶楼、食品加工厂倒闭的倒闭,转手的转手。聚龙村的风光日子,就此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战乱结束后,聚龙村并未重振旧日的精神,离去的邝姓人家也大多没有再回来。岁月流逝,聚龙村里除了二十来栋老房子还提示着往昔的记忆,村里早已物是人非了。</p><p class="ql-block"> 修建原因,聚龙村是清末一批祖籍广东台山、生活较为富裕的邝氏华侨建造的。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邝氏二十家人由台山迁到了广州聚龙村。</p><p class="ql-block"> 当时,聚龙村有三排坐北朝南的两层青砖瓦楼房共二十座,每座两百多平方米。一九一四年,聚龙村又增建了第二十一座楼房。现在,聚龙村内还完好地保存有十九座楼房。</p><p class="ql-block"> 一号地铁--芳村公交车站坐车到下芳村下车,往前走有杏花社区、毓灵古桥、杏花古井的墙上解说就右转进去,聚龙古村牌右转进去。</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五年(1879年)动工兴建,施工筑堤挖地基时,在红色砂岩层发现有泉水涌出,被风水先生称之为龙出血的风水宝地,故取名聚龙。光绪十五年(1889年),聚龙村竣工,村民从台山县陆续乔迁聚龙村新居。建村之初有20户人家,大多数在广州经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到清末民初,聚龙村涌现出一批知名商人。抗日战争时期,聚龙村遭到破坏,土地被人侵占,村里商人纷纷移居香港地区和美、英、马来亚、巴西等国。</p> <p class="ql-block">  建村之初共有民居20幢,建筑坐北朝南,前排7幢、中排7幢、后排6幢,绕村建有高约3米的围墙,在围墙的东南角、西南角各建有一座更楼,另有一幢书舍,1914年增建1幢。民居组成一个街巷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近乎方正的建筑群,东西最长的地段为117米,南北深为63米。其布局向纵深方向发展,组合成民间称之为三上三下式的楼房。纵向以6条各宽约2.2米的巷道把房屋分成7路,排列整齐。西侧为增建之21号民居,自成一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邝氏几兄弟在冲口涌边购置地皮后,历经10年,建起了20栋大屋,由族中各房定价认购这些大屋。大屋统一为南北朝向,网格式的青砖屋分布得整整齐齐,第一排房屋可望冲口涌江面水。据说,这些大屋当时是按朝向定价格,前后两排因通风透气价格较高,中间一排则相对便宜。前排设有花园,是主人楼,后排最具艺术底蕴,布局精致,是小姐楼。村子外围用围墙围成封闭的生活住宅小区,还聘请了看更专门看守</p> <p class="ql-block">  立体弧形的木牌,镂刻着古雅的字体,简洁有序,不需花哨,已足够吸睛。村内还出过不少名人,有广州报刊创业先驱的邝其照、港澳著名“黄金巨子”邝衡石等。</p> <p class="ql-block">  村子不大,总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仍然带有田园风光,仍保存着古屋前后三排,共21间,村中依然住着上百名男女老少。</p> <p class="ql-block">  兴建聚龙村时,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影响、并开始发生改变的时期,聚龙村的主人又是一群华侨,在西关大屋的基础上,他们融入不少西方建筑元素,如国外多层建筑、教堂式的纵深屋顶等,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濒危民居。</p> <p class="ql-block">  聚龙村坐落在涌口街陇西和招村之间,又名“邝家村”,光绪五年(1879)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在此买地而建。因建屋时,岩石下冒出朱红色的水被风水先生称为“龙出血”,而取名“聚龙”村。</p> <p class="ql-block">  在聚龙村里坐落着成片整齐划一、外观设计一致的青砖大屋,这些古老的屋宇,建筑特色上很有广州西关大屋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人影稀少,干净整洁而又不见破落的街道,村里的人对这些建筑也爱惜有加,让游人恍如梦中,随处可见胡同小巷,村子按照井字型布局,建有七条街巷。</p> <p class="ql-block">  村中保留下来的民居中,还有4幢被列为了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子内部的结构保存的最为完整,屋顶上有精致的灰塑装饰,屋内还有彩色西洋玻璃等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广州市内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来到这里,广州的现代气息和快节奏的生活,仿佛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邝其照,聚龙村4号楼的主人,是著名的商务外交官员和教育官员,是广东的名人。清朝同治年间被派往美国留学,后随驻美副大使陈荔秋在美国从事商贸活动。回国后撰著出版《华英字典集成》等英语系列丛书八本,先后创办《广报》和《中西日报》,成为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的宣传阵地。其三子邝敬昆,创办安成油厂、广兴祥油厂、两仪轩三蛇药厂、龙凤鞋厂等,显赫一时。</p> <p class="ql-block">  14号宅,是邝氏家族邝明觉的故居,他拥有聚龙村一号、十三号、十四号的房屋产权。清末民初广州有名的富商,在广州商业闹市的太平南路购置了10多幢商业楼房,其中有广州首间药房———“中美大药房”。</p> <p class="ql-block">  气质独特的小阳台,不逼仄也不凌乱,可见当年住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耐心与细致,木趟栊半掩着,仿佛下一刻就会有人推门而出。</p> <p class="ql-block">  邝衡石故居。20世纪30年代,邝衡石被称为“香港黄金巨子”。曾有良田96亩,购买村中房座3座,成为村中第一富户。</p> <p class="ql-block">  连水管都做成了翠竹形状,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建设村子时有多么用心设计,楼房的分布、一砖一瓦、一雕一刻都十分细致,工艺巧又别致。</p> <p class="ql-block">  整齐的“井”字街巷间,19间青砖楼房排列错落有致。街巷内少有人行走,偶尔一户人家打开趟栊门,可窥见屋内敞亮的厅堂,精致的木雕。</p><p class="ql-block"> 房屋内部的设计也是大同小异,有三道木雕屏风,通雕花罩。</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有些窗上还嵌有一些诗词佳句。</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神楼的上方和两旁都装饰着通透木雕,下面是浮雕图案,楼顶还有天台,可以晾衣服。</p> <p class="ql-block">  除了脚门和趟栊这些岭南建筑风格外,还有一些古物件唤起记忆中的老场景。这些老屋外看相似,而细节上和内部却又幢幢迥异。</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聚龙村曾经有过很显赫的位置,但是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村里人也不得不四处避难,随着人们的远离,村子便逐渐衰落了下来,眼前盘根错节的古榕树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百余年前,邝氏已经开始用现代理念来盖房子。首先是招标,然后是定价认购,再以抽签方式进行分配——— 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原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p><p class="ql-block"> 如今,古村内现存19栋青砖老屋中,除邝氏后人居住的6间房屋外,有3间被一家民企用于经营,两间作临时用途,其他8间房屋均空置。</p> <p class="ql-block">  如今,邝氏家族的许多后人都移居海外,徒留古屋。村里的邝氏老人回忆,当时村中的孩子不少都是父亲在国外打工,定时寄钱回来维持家用,家里衣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上午的游览,清理河道的小船湾在码头,我也就赶往沙涌地铁站回家。</p> <p class="ql-block">  这条桥叫跃龙桥。</p> <p class="ql-block">  这里人杰地灵,曾经英才辈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