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品词藻之精美,探词人之心境</p><p class="ql-block">——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之十一)</p><p class="ql-block"> 章明程</p><p class="ql-block">初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我仿佛在文字的引领下,步入了词藻构建的瑰丽世界。词,是文学星河中璀璨的珍宝,而词藻则是串联起情感与意境的熠熠星辰,巧妙展示了词人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精准用词,雕琢入微,方能深化情境。词藻的精妙,首要体现在精准用词上,其宛如一把精细的刻刀,能将情境雕琢得入木三分。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初次读来,便像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置身于千年前的闺阁之中。“金明灭”短短三字,将清晨阳光在屏风上跳跃闪烁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光影的交错,恰似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每一道光的明暗变化,都承载着时光的故事。“香腮雪”,以雪喻女子肌肤,简洁三字,就将女子肌肤的细腻与柔滑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庭筠凭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用这般精准的文字,搭建起一座通往细腻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真切领略到他词风的细腻与华丽。同是描写女子,李清照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写道:“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溜”字精准地描绘出金钗从头上滑落的瞬间,生动地展现出少女慌乱害羞的模样。“倚门回首”“青梅嗅”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少女既想回避又忍不住好奇的微妙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用词之精准,让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尽显李清照早期词作清新自然、活泼俏皮的风格,也反映出她年少时生活的无忧无虑。</p><p class="ql-block">巧用意象,传递幽微情志。精妙的词藻还体现在对意象的巧妙运用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词人内心深处的幽微情志娓娓道来。温庭筠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双双”修饰“金鹧鸪”,以鹧鸪成双成对的意象,衬托出女子形单影只的孤独。词人通过这一常见却又独特的意象,将女子的孤独与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人间情爱的敏锐感知与深切悲悯。再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离别意象,代表着送别与不舍;“晓风”带来清晨的凉意,更添几分凄凉;“残月”残缺不全,象征着人的分离。柳永巧妙地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与爱人分别后的愁苦与思念之情,尽显其婉约词风的深情与细腻,也展现出他一生漂泊、仕途坎坷中的羁旅愁绪。</p><p class="ql-block">创新搭配,营造独特意境。词藻的创新搭配,是为词注入独特灵魂的关键。吴文英的“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落絮无声飘落,本是平常景象,可他将其与“春堕泪”相连,刹那间,整个春天都被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薄纱,让人不禁为这世间的离别与悲伤而黯然神伤。“行云有影月含羞”,将行云、月影与“月含羞”新奇搭配,营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尽显其内心的丰富与敏感。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的情感变化与“月”的自然现象进行创新关联,打破常规思维,以一种豁达、超脱的视角看待人生的起伏与世事的无常,展现出其豪放洒脱的词风,也体现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让整首词的意境得到了升华。</p><p class="ql-block">合上《人间词话》,对词藻的敬畏与热爱愈发深沉。这些看似平凡的字词,在词人的妙笔之下,幻化成了情感的鲜活载体。温庭筠、李清照、柳永、苏轼……他们用精妙的词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每一次诵读这些词,都像是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他们的词里,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体悟着世间的悲欢离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