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仓神)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民间有大填仓与小填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所谓填仓,即填满谷仓之意。</p><p class="ql-block"> 早年的春节,除了办年货、除夕、拜年、迎神、破五、元宵节,还有就是“填仓”,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年才算过完了。然后备耕、播种,开始年复一年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涿鹿县城,从记事开始,父亲每天忙着工作,许多生活常识和民间习俗都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过去,县城有大仓(明代的永丰仓),大仓里有仓神庙,供奉着仓神,每到“填仓”这天,仓神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不仅不再祭祀仓神了,而且把仓神庙也拆了。</p> <p class="ql-block"> “填仓”二字,蕴含着对丰收的期盼。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以农耕为生,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官方不再祭祀仓神,但民间依然把“填仓”当作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到了填仓这一天,父亲一早就到门口的双井挑水,把水缸填满,还要再挑回一担放在水缸边,保证这一天水缸始终是满的。母亲则让我们拿着小簸箕到煤房撮煤,把灶坑的煤仓填得满满的。吃罢早饭,母亲带领我们几个孩子到粮食局买粮。到中午,填仓节肯定会包饺子吃。三年困难时期,吃不到白面饺子,就吃莜面饺子。</p><p class="ql-block"> 回到村里,我们都渐渐长大。挑满水缸是必须的,没有煤烧,做饭的柴禾也得抱一大捆放在灶台前。虽然没有白面,甚至没有莜面,高粱面饺子也得蒸上两笼屉。二哥中学毕业回村后,跟城里人学会用玉米面包饺子的技术。烧开水,倒入玉米面,象搅拿糕那样把面搅熟,然后陈在案板上,掺点玉米面揸起来,然后像包莜面饺子那样用手捏好皮,包上馅儿,上锅蒸熟。掀开笼帽,啊,金灿灿的一笼饺子,在没有白面饺子的时代,觉得比什么美食都好吃……</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住进了宽敞的楼房,不用挑水,不用卖煤,更不必为吃饺子犯愁。但我们每到这天,还会或多或少到超市买点粮食,中午必须吃饺子,即使下饭店主食必须吃饺子。无论小填仓还是大填仓。</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祭仓神、过填仓节并非封建迷信,它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填仓,象征国家仓廪充盈,五谷丰登;同时将家中粮仓、水缸填满,象征添福又添财,如今的“填仓节”,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