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走锦绣太原,探寻历史古迹。漫步西山寻寻觅觅,美邂逅佛回寺石窟。</p><p class="ql-block">佛回寺,原名福慧寺,位于太原西山九峪之开化峪、晋源程家峪内天龙山北脉之山腰处,整个石窟开凿在一块巨石之上。据考古发现,整个石窟长8.2米,高4.26米,厚1.63米,已经倾斜,东高西低,东部底端断裂,向上翘起1米多。</p><p class="ql-block">佛回寺藏匿于一片森林中一巨岩中,向西倾斜,呈东西向,南壁上有三窟。寺因当地口音而得名。传说中,佛回寺早于天龙寺。相传,当年修建佛回寺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将台架吹到了天龙寺那边,于是天龙寺便应运而生。后人为了祈求佛祖回归,便在原地重建了佛回寺。</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近年也有将“福慧”写为“佛回”。窟上的岩壁上可见方孔,应是安放窟檐木构之用。砂岩风化,壁上题记无存。观赏之中,仿佛那方孔在诉说着曾经的建筑风貌,而如今只剩下这风化的岩石,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p><p class="ql-block">踏入太原西山这片神奇而充满历史气息的土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最令人惊奇的是,在那看似平静的山野中,竟然隐藏着如此震撼的石窟艺术。伫立石窟前,静静地感受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太原西山地区历代文化遗产分布密集。这里是中古时期北方大都市晋阳城外郊野,围绕古都晋阳,古人在西山各处广建佛教寺院、开凿石窟和摩崖造像,留存至今较为著名的有蒙山开化寺、天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等,而更多遗迹,如蒙山大佛、童子寺大佛、福慧寺石窟、瓦窑石窟、悬瓮山石窟、姑姑洞石窟、石门寺石窟等则逐渐湮灭在西山历史的密林中,难以得见。</p> <p class="ql-block">以晋阳古城为中心,太原西山诸石窟形成群落,是晋阳文化重要实物遗存。沧桑变幻,荒野中日渐风化、消逝的中古石窟,仍是那个辉煌时代的珍贵见证。我漫步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佛回寺,整个石窟长8.2米,高4.26米,厚1.63米,已经倾斜,东高西低,东部底端断裂,向上翘起1米多。</p><p class="ql-block">三窟中以中窟最大,高约3米,宽2米。左、右窟高约2米5,宽1米5左右。造像头部大多被毁,身形还基本完整。我走进石窟,看着那残缺的造像,心中满是惋惜。虽然头部被毁,但那身形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中窟居中主尊为倚坐像,坐像东侧雕出一兽头。佛首颈部有三道纹,内着僧祇支,外穿袈裟袒右肩,左手握袈裟置于左膝上,右手施无畏印。</p><p class="ql-block">东(左)、西(右)壁上各雕一弟子、一胁侍菩萨像。弟子和菩萨之间又各雕出一结跏趺坐佛、一交脚佛。主尊倚坐像即弥勒佛像,那么在左右壁上的交脚像即是下生之前的弥勒。</p><p class="ql-block">三壁造像包括弥勒转世前后的不同样貌。有趣的是,左壁的弟子像是一位高鼻深目、圆眼的老年胡僧形象,即佛的大弟子迦叶。我静静地站在主尊像前,仿佛看到了弥勒佛的慈悲与智慧,那弟子迦叶的形象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我继续在石窟中探寻,看到了一尊弟子像,那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石窟中雕刻的场景,那专注的神情,那精湛的技艺,让人钦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四尊雕像并排而立,其中三尊位于左侧,一尊位于右侧。这四尊雕像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东窟和西窟内的主尊均是一尊立佛。</b>东窟正壁(北壁)主尊立佛左手下垂,右手施无畏印,袈裟上可见u形纹。东、西两壁上各雕一合十童子、一孔武力士、一立佛,另东壁上一像被砸毁,西壁对应位置是一尊有背光的半结跏思惟菩萨像。我走进东窟,看着那立佛,仿佛看到了古人的信仰与虔诚。那合十童子和孔武力士更是为石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西窟的主尊与东窟类似,那立佛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东、西窟的三立佛组合或比拟三世佛。我站在石窟前,思考着三世佛的含义,仿佛看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结合造像形制,福慧寺石窟应为盛唐前后作品,风化、人为毁坏严重,在窟前静静瞻仰,仍可感到雄浑大气的唐风扑面而来。此处松林秘境中的福慧寺石窟体量不大,时代特征鲜明,是太原西山野外小型石窟中的唐窟代表作之一,颇有学术和审美价值。这些石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诉说着古代匠人们的智慧和信仰,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窟居中主尊为倚坐像,坐像东侧雕出一兽头。佛首颈部有三道纹,内着僧祇支,外穿袈裟袒右肩,左手握袈裟置于左膝上,右手施无畏印。</p><p class="ql-block">东(左)、西(右)壁上各雕一弟子、一胁侍菩萨像。弟子和菩萨之间又各雕出一结跏趺坐佛、一交脚佛。主尊倚坐像即弥勒佛像,那么在左右壁上的交脚像即是下生之前的弥勒。</p><p class="ql-block">三壁造像包括弥勒转世前后的不同样貌。有趣的是,左壁的弟子像是一位高鼻深目、圆眼的老年胡僧形象,即佛的大弟子迦叶。我静静地站在主尊像前,仿佛看到了弥勒佛的慈悲与智慧,那弟子迦叶的形象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资料表明,佛回寺石窟的规模相当大,在太原地区已经进行过的石窟调查里,它算得上是中型石窟了。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这个石窟保存的情况比较良好。石窟里的造像人物栩栩如生,人物的衣纹清晰可见,线条非常流畅,这充分体现出了较高的石刻工艺水准,同时也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人员依据造像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初步推断这个石窟的开凿年代是隋唐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石窟前,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唐风,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与辉煌。这片松林秘境中的石窟,虽然体量不大,但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文末,附诗一首:《佛回寺石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飞来瑞石天地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屹立佛回东山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形似佛塔若校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遐拜近瞧灾业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佛回寺直方山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北朝適物窟沧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钟灵敏秀载祀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觅寺瞧佛人茫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